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魏万之京①
李颀②
朝闻游子③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④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京,指长安.、②李颀,唐代诗人,与魏万结为忘年交。③游子:指魏万。④关城:指潼关。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作者先直抒胸臆,写魏万的离开,后写“昨夜微霜初渡河”,这种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巧妙。
B.颔联中大雁的叫声,使人觉得怅惘,而对抱有满腹惆怅的他乡游子来说更是倍感愁苦,写得情切而意深。
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一个“催”字,写出好像是树色带来寒气,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
D.诗人使用多个能引起羁旅乡愁的意象,如“微霜、鸿雁、砧衣”等,意在告诫魏万到京城也莫忘故乡。
E.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作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
【小题2】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5-24 05:23: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故都

(唐)韩偓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 掩鼻计成终不觉,冯驩无路斅鸣鸡。

(注)①韩偓: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后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这首诗是他在外地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成的。②池籞(yù):指宫中池塘周围的竹篱笆之类。③地下强魂:指昭宗时宰相崔胤。他为铲除宦官势力,引进朱温的兵力,结果使唐王朝覆亡,自己也遭杀戮。噬脐:以人不能咬到自己的肚脐比喻追悔不及。④掩鼻计: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⑤冯驩:孟尝君之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脱身。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以“草萋萋”总写诗人所见长安城的荒凉破败,取景浑融概括。第二句既侧面写出了都城景物变异之大,也烘托出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B.颔联以“塞雁”“宫鸦”等意象集中描绘宫苑废芜,塞外飞来的大雁已侵入池籞,园中的乌鸦傍着女墙哑哑啼鸣,诗人的笔触细致传神。
C.颈联正面抒情。“烈士”此处是作者自称,“垂涕”而又加一“空”字,就把这种悲愤难抑的心理表达得十分真切。
D.尾联用典。前一句借指朱温伪装效忠唐室,用阴谋夺天下;后一句借指自己不屑于像冯驩那样只凭小的伎俩解救君王,寓“报国无门”之感慨。
E.诗歌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前半凄婉,后半激越,哀感沉绵之中自有一股抑塞不平之气,跌宕起伏,撼人心魄。
【小题2】全诗表达出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昌㝢,俨望。父攸之,位侍中。昌㝢少而清靖,独立不群,所交者必当世清名,是以风流籍甚。仕宋为尚书仪曹郎、建平景素征北南徐州府主簿,以风素见重。母老求禄,出为湘东太守。还为齐高帝骠骑功曹。昌㝢在郡,景素被诛,昌㝢痛之,至是启高帝理其冤,又与司空褚彦回书极言之。高帝嘉其义。历位中书郎、王俭卫军长史,俭谓昌㝢曰:“后任朝事者,非卿而谁?”临海王昭秀为荆州,以昌㝢为西中郎长史、南郡太守,行荆州事。明帝将践阼,先使裴叔业赍诏昌㝢,令以便宜从事昌㝢拒之曰国家委身以上流之重付身于万里之事临海王未有失宁得从君单诏邪即时自有启闻须反更议叔业曰:“若尔便是拒诏,拒诏,军法行事耳。”答曰:“能见杀者君也,能拒诏者仆也。君不能见杀,政有沿流之计耳。”昌㝢素有名德,叔业不敢逼而退。上闻而嘉之,昭秀由此得还都。昌㝢后为吏部尚书,尝有一客姓闵求官。昌㝢谓曰:“君是谁后?”答曰:“子骞后。”昌㝢团扇掩口而笑,谓坐客曰:“遥遥华胄。”昌㝢不杂交游,通和泛爱,历郡皆以清白称。后卒于侍中、领骁骑将军。赠太常,曰简子。

(摘编自《南史·何昌㝢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昌㝢拒之曰/国家委身/以上流之重付身于万里之事/临海王未有失宁/得从君单诏邪/即时自有启/闻须反更议/
B.昌㝢拒之曰/国家委身/以上流之重/付身于万里之事/临海王未有失/宁得从君单诏邪/即时自有启闻/须反更议/
C.昌㝢拒之曰/国家委身以上流之重/付身于万里之事/临海王未有失/宁得从君单诏邪/即时自有启闻/须反更议/
D.昌㝢拒之曰/国家委身以上流之重/付身于万里之事/临海王未有失宁/得从君单诏邪/即时自有启闻须/反更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文中指表字,旧时的人于本名外,取与名含义相关的字以表示德行、特性等。
B.王,文中指封建时代的最高官爵,可以封给皇族或有功的大臣。如建平王、临海王。
C.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昌㝢为人清白,有好名声。他年少时卓尔不群,与有清白名声的人交往,从不乱交朋友,为人通达和悦,有爱心,为官声誉很好。
B.何昌㝢知遇感恩,重情重义。他曾在建平王景素手下任职,景素受害后,他非常痛心,上奏皇帝,写信给司空褚彦回,陈述景素的冤情。
C.何昌㝢受到重视,担任要职。他因风流素雅而被看重,临海王昭秀让他代理荆州事务;他曾担任吏部尚书等职;他曾被人称为是执掌朝政的人。
D.何昌㝢为人正直,不惧权势。何昌㝢拒绝了裴叔业的要求,不惧裴叔业的威胁,还表示不惜杀了裴叔业,最终裴叔业不得不退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帝将践阼,先使裴叔业赍旨诏昌㝢,令以便宜从事。
(2)昌㝢团扇掩口而笑,谓坐客曰:“遥遥华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