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乌,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阁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交代了雁门郡的地理环境和当地胡人的分布:郡内山势高峻,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 |
B.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的狩猎生活,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
C.尾联“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两句写胡人们听说边塞没有战争,就尽情享乐,醉生梦死,说明他们得过且过,没有上进心。 |
D.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 |
E.诗中先写胡人的日常生活,接着写他们误将野火雨雾当作烽烟而最终释然。在诗人笔下,胡人同样厌恶战争并富有人情味,表现凝重的反战主题。 |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红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柳宗元再贬柳州时,从弟宗直、老母卢氏、爱妻杨氏、娇女和娘等都相继弃世。柳宗一住了一段时间,约半年以后又要离开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桂岭”,在今广西贺县东北。
【小题1】下列各项对本首诗歌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
A.首联点明别离,描述兄弟惜别之情。“倍黯然”三字,既含万千辛酸于一身,又很自然地开启下文。 |
B.颔联有对往事的回顾,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吟,既是对柳宗元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又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 |
C.颈联一写山,一写水,借景抒情,遥想宗一此去路途遥远,充满坎坷艰辛,表达出作者对舍弟此去的担忧关切之情。 |
D.尾联运用想象,以虚写实。想象在梦中和宗一于江陵相会,“烟”字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
【小题2】人们普遍认为柳宗元的这首诗是一首“伤别并自伤之作”。请结合全诗谈谈哪里体现了柳宗元的“自伤之情”?
咏怀古迹(其一)
杜 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①共云山。
羯胡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③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①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②羯胡: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这里指安禄山。③庾信:南北朝诗人。“侯景之乱”致使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到了暮年他的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
B.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 |
C.颈联点明诗人 “支离”“漂泊”的原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庾信咏怀。结构上承上启下。 |
D.尾联承接上联,引用庾信的典故,意在表明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成名,到了暮年才诗动江关,赢得名声。 |
E.这首诗处处运用对比手法,“东北”与“西南”对比,“三峡”与“五溪”对比, |
樊毅,字智烈,南阳湖阳人也。毅出自将门,少习武善射。侯景之乱,毅率部曲随叔父文皎援台。文皎于青溪战殁,毅将宗族子弟赴江陵,仍隶王僧辩,征河东王萧誉,以功除假节、威戎将军、右中郎将。代兄俊为梁兴太守,领三州游军,随宜豊侯萧循讨陆纳于湘州。军次巴陵,营顿未立,纳潜军夜至,薄营大噪,营中将士皆惊扰,毅独与左右数十人,当营门力战,斩十馀级,击鼓申命,众乃定焉。 以功授持节、通直散骑常侍、贞威将军,封夷道县伯,食邑三百户。寻除天门太守,进爵为侯,增邑并前一千户。及西魏围江陵,毅率兵赴援,会江陵陷,为岳阳王所执,久之遁归。
高祖受禅,毅与弟猛举兵应王琳,琳败奔齐,毅率子弟部曲还朝。天嘉二年,授通直散骑常侍,仍随侯瑱进讨巴、湘。累迁武州刺史,封高昌县侯,邑一千户。入为左卫将军。五年,众军北伐,毅率众攻广陵楚子城,拔之,击走齐军于潁口,齐援沧陵,又破之。七年,进克潼州、下邳、高栅等六城。及吕梁丧师,诏以毅为大都督,进号平北将军,率众渡淮,对清口筑城,与周人相抗,霖雨城坏,毅全军自拔。寻迁中领军。十一年,周将梁士彦将兵围寿阳,诏以毅为都督北讨前军事,率水军入焦湖。寻授镇西将军,都督荆、郢、巴、武四州水陆诸军事。十二年,进督沔、汉诸军事,以公事免。十三年,征授中护军。寻迁护军将军、荆州刺史。
后主即位,进号征西将军,改封逍遥郡公,邑三千户,馀并如故,入为侍中护军将军。及隋兵济江,毅谓仆射袁宪曰:“京口、采石,俱是要所,各须锐卒数千,金翅二百,都下江中,上下防捍。如其不然,大事去矣。”诸将咸从其议。会施文庆等寝隋兵消息,毅计不行。京城陷,随例入关,顷之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仍隶王僧辩 隶:做奴隶 |
B.薄营大噪 薄:迫近 |
C.及隋兵济江 济:渡过 |
D.会施文庆等寝隋兵消息 寝:隐瞒 |
A.射包括射箭技术和驾驶马车的技术,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之一。 |
B.假节,借以符节,持节。是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任务完成会收回。 |
C.食邑,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因我国古代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
D.部曲,本为军队编制及私兵之称,后又为家仆之称。身份高于奴婢低于良人,有私财,无独立户籍。 |
A.樊毅出身显贵,年少多才。他家世代将门,年少时就习武射箭。侯景叛乱时,随叔父樊文皎平叛。 |
B.樊毅胆识过人,勇毅无比。陆纳夜间偷袭,军营混乱,樊毅与左右数十人,竭力奋战,力阻外敌。 |
C.樊毅历经劫难,百战百胜。樊毅曾与弟弟率兵响应王琳,也曾随侯瑱进军巴、湘,也曾击败齐军。 |
D.樊毅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在隋朝军队进逼之时,樊毅分析了当时形势,力主重兵护卫京口、采石。 |
(1)毅率兵赴援,会江陵陷,为岳阳王所执,久之遁归。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其二)①
杜甫
宓子②弹琴邑宰日,终军③弃繻英妙时。
承家节操尚不泯,为政风流今在兹。
可怜宾客尽倾盖,何处老翁来赋诗。
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弈棋。
【注】①这首诗写于诗人携家居夔州时,原诗自注:“终明府,功曹也,兼摄奉节令。”②宓子:即宓子贱,孔子弟子。“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③终军:汉人,年十八赴长安,入关时关吏付与繻(出入关卡要道的凭证),终军认为大丈夫西游,当不复还,就弃繻而去,后果然有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借用终军过关而弃符信的典故,意在勉励终明府应有高远的志向。 |
B.颔联叙写终明府继承了终军的节操,政绩斐然,风流倜傥,不让宓子。 |
C.颈联以老翁赋诗形象将自己与席间名士作对比,突出自己的长者身份。 |
D.首句言宓子,二句言终军,而三句言终军,四句又言宓子,结构参差,错落有致。 |
【小题2】有人评价诗歌尾联,赞其“光景绝妙,寄情无限”,请谈谈你的理解。
秋尽
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A.“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
B.颔联借典故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以及对于虽然遇到了严武,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的感叹。 |
C.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流露出漂泊的孤独、寂寞。 |
D.“剑门犹阻北人来”一句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之路,表达了作者对北去友人的怀念及对亲友南来的期盼。 |
闻琴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嘈杂到纯净。湘妃,指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思念舜的典故,总写琴声哀怨。 |
B.颔联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常见的声音凉风飒飒、暮雨潇满,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具体。 |
C.“远如玄鹤下青冥”中“青冥”即青天,该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表现了琴声的急促。 |
D.颈联写听琴感受:琴声近在耳边,仿佛泉水从青色的山峰上流泻下来;琴声越来越远,又如一只鹤自上飞下。 |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小题1】诗歌第一句点出天平山是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第二句中连用两个“自“字,写出了云水的① 的特点,整首诗刻画出了一个② 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①,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
桓温引为大司马参军,甚见亲昵。恺之好谐谑,人多爱狎之。后为殷仲堪参军,亦深被眷接。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遭风大败。恺之与仲堪笺曰:“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还至荆州,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尝悦一邻女,挑之弗从,乃图其形于壁,以棘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遂密去针而愈。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恺之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寄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玄乃发其厨②后,窃取画,而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了无怪色。
恺之矜伐过实,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又为吟咏,自谓得先贤风制。或请其作洛生咏,答曰:“何至作老婢声!”义熙初,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③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桓玄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玄就溺焉,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初,恺之在桓温府,常云:“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年六十二,卒于官,所著文集及《启蒙记》行于世。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减)
注:①琴:指嵇康的《琴赋》。②厨:橱柜,柜子 ③连省:官署相连【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
B.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
C.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
D.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
A.顾恺之乘帆船回家途中,在破冢这个地方遭遇风暴,他在写给殷仲堪的信中用“破冢”这个地名开玩笑,显示出他诙谐幽默的一面。 |
B.顾恺之对于绘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眼睛是人物绘画是否传神的关键。 |
C.顾恺之博学而有才气。他绘声绘色地向人描述会稽山水的状貌,以“渐入佳境”妙释自己总是从根部开始吃甘蔗的原因。 |
D.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并非常珍视它,可以显示他的痴绝。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
B.谢安,东晋政治家、名士。他所在的六朝望族陈郡谢氏和以王导、王羲之等人为代表的琅琊王氏合称“王谢”。“王谢”后来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 |
C.义熙:在文中是指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年号。古代帝王一人一个年号,故可用年号称呼皇帝,如康熙皇帝等。 |
D.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于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平民之死,可以通称“死”。 |
(1)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而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
(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鵷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鵷鸾:传说中与凤恩同类。④剑歌:援引孟尝君的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的典故。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横空、浮云涌动的景象,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旷远雄浑寰宇的敬畏。 |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鸾竟巢于荆棘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
【小题2】(小题2)本诗寓情于景,意蕴丰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