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塞下曲
唐·高适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①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②,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注:①“太白”为将星,旄头为胡星,这里分别代指唐军和敌人。②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小题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二句,诗人将一个装束齐备、身跨战马、疾驰如飞的战士形象突兀地展现给读者。 |
B.三、四句,再从“天子怒”,“将军雄”两方面予以渲染,愈发增加了战士立功的热望。 |
C.“万鼓雷殷地”以下八句,写出大战的激烈和唐军的英勇,将战士形象渲染得气势如虹。 |
D.本诗前半部分渲染了勇士征战的宏阔悲壮场景,为结尾嘲笑一味读书的文人作铺垫。 |
A.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B.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李益《塞下曲》) |
C.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 (陈陶《陇西行》) |
D.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祖咏《望蓟门》) |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①。
阵解星芒②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③。
注:①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②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③霍嫖姚:指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曾被封为嫖姚校尉,后也借指守边立功的武将。
调笑令(二首)
唐 韦应物
(一)
胡马①,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②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二)
河汉③,河汉,晓挂秋城漫漫。愁人起望相思,江南塞北别离。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
注释:①胡马”,唐代为应战争需要,从西域引入了大批战马,以充军用。②“跑”应读作平声 (páo),指用足蹄创地。③“河汉”,即银河,又称天河。神话传说中讲到牵牛与织女两星陽着银河相望,一 年一度通过鹤桥相会。
【小题1】对本诗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首通过对胡马的生活环境、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了胡马在天边的草原上威武豪迈的形象。 |
B.“边草无穷日暮”此句点出时间,与前面的写景融成一体,境界阒寂苍凉,辽阔壮阔。 |
C.第二首把离恨的长久与空间的无限连接起来,表现别后相思之深,相逢无望之恨。 |
D.韦应物这两首词既在写边塞,也在写征人,从正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格婉约。 |
【小题2】这两首诗歌在写作手法和写作内容上有什么不同?请加以分析。
野人送朱樱
杜 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②,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
[注]①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沾:即沾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字暗示出作者所经历的时空变化。 |
B.“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作者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的弱点,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 |
C.“万颗匀圆讶许同”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 |
D.此诗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以昔衬今的手法,前四句描写西蜀樱桃,体物精微,摹写工细。后四句写由野人送朱樱而引起对当年皇帝赐樱的美好回忆,衬托了作者在西蜀异乡收到“野人”相赠樱桃时的感激之情。 |
【小题2】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 (求学的人) 今之众人(很多人) |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
C.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取)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士大夫之族(类)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蟹六跪而二螯 |
B.以五十步笑百步 申之以孝悌之义 |
C.蒙故业,因遗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D.蚓无爪牙之利 |
A.韩愈第一次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明确了教师的职能作用,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
B.第一段主要是正面阐述,作者从年龄大小、闻道先后、地位贵贱等方面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
C.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目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求学的重要性。 |
D.第二段拿“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使本文更具有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之风。 |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王世积,阐熙新渼人也。父雅,周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世积容貌魁岸,风神爽拔,有杰人之表。在周有军功,拜上仪同,封长子县公。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从韦孝宽击之,每战有功,拜上大将军。高祖受禅,进封宜阳郡公。高颎美其才能,甚善之,尝密谓颎曰:“吾辈俱周之臣子,社稷沦灭,其若之何?”颎深拒其言。未几,授蕲州总管,平陈之役,以舟师自蕲水趣九江,与陈将纪瑱战于蕲口,大破之。既而晋王广已平丹阳,世积于是移书告谕,遣千金公权始璋略取新蔡。陈江州司马黄偲弃城而遁,始璋入据其城。世积继至,陈豫章太守徐璒、庐陵太守萧廉等,及鄱阳、临川守将,并诣世积降。以功进位柱国、荆州总管,赐绢五千段,邑三千户。后数岁。桂州人李光仕作乱,世积以行军总管讨平之。上遣都官员外郎辛凯卿驰劳之。及还,进位上柱国。上甚重之。世积见上性忌刻,功臣多获罪,由是纵酒,不与执政言及时事。上以为有酒疾,舍之官内,令医者疗之,世积诡称疾愈,始得就第。拜凉州总管,令骑士七百人送之官。未几,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竟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穷困因徼幸上变,称:“世积尝令道人相其贵不?道人答曰:‘公当为国主。’谓其妻曰:‘夫人当为皇后。’又将之凉州,其所亲谓世积曰:‘河西天下精兵处,可以图大事也。’世积曰:‘凉州土旷人稀,非用武之国。’”由是被征入朝,按其事。有司奏:“左卫大将军元旻、右卫大将军元胄,并与世积交通,受其名马之赠。”世积竟坐诛,旻、胄等免官,拜孝谐为上大将军。
(节选自《隋书•王世积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竟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穷困/ |
B.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竟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穷困/ |
C.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竟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穷困/ |
D.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竞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穷困/ |
A.受禅是指接受帝王的让位,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权更迭、统治权转移的一种方式。 |
B.郡是古代区域的名称,秦统一六国后,是最高的地方行政区域,但春秋前,县大于郡。 |
C.柱国是官名,始设为最高武官,后为勋官称号,是授予有功者的虚职,没有实际职务。 |
D.古代帝王可以赐予臣子作为世禄的封地,邑三千户是指居住人口超过三千户的封地。 |
A.王世积历仕两朝,展立战功。北周时,从韦孝宽平定尉迥叛乱有功,被授予上大将;隋朝时,除灭陈国中因功领荆州总管,并获加封。 |
B.王世积领兵作战,威慑四方,任蕲州总管时,他率水军在蕲口大胜陈将纪瑱,江州司马闻风而逃,豫章、庐陵、鄱阳、临川等地都来投诚。 |
C.王世积终日饮酒,以求自保。王世积见许多功臣被皇帝剪除,心有忌惮,便饮酒自遣,不问政事,却不料被皇帝舍于宫内,令医者疗治。 |
D.王世积被人检举,祸及他人。皇甫孝谐以道士相面、凉州不宜起兵为证,举报王世积谋反之事,致使王世积被诛,还牵连到元旻、元胄。 |
(1)既而晋王广己平丹阳,世积于是移书告谕,遣千金公权始璋略取新蔡。
(2)由是被征入朝,按其事。有司奏:“左卫大将军元旻、右卫大将军元胄,并与世积交通,受其名马之赠。”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①
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
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②水。
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注】①此诗写于829年,当时诗人在长安,白居易(乐天)在洛阳,元稹(微之)在越州(今浙江绍兴)。②镜湖:越州境内的一个湖。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望雪相似”出语平易而境界真切,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洁白纯净。 |
B.“遥想"表明空间距离之远,而“正如此’’则隐隐地表明了这份情谊不会因距离而衰减。 |
C.“知君当此夕”中“知”字,语气肯定,表明诗人相信友人定会如约欣赏月下湖景。 |
D.末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彼此牵挂的缕缕情思,随着皎皎月光绵延至“千万里”。 |
【小题2】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颜延之,字延年,琅邪临沂人也。延之少孤贫,居负郭,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冠绝当时。妹适东莞刘穆之子宪之。穆之闻其美才,将仕之,先欲相见,延之不往也。
后为宋武帝豫章公世子中军行参军。及武帝北伐,有宋公之授,府遣延之庆殊命。道中作诗二首,为谢晦、傅亮所赏。时尚书令傅亮自以文义一时莫及,延之负其才,不为之下,亮甚疾焉。
延之既以才学见遇,当时多相推服,唯袁淑年倍小延之,不相推重。延之忿于众中折之曰:"昔陈元方与孔元骏齐年文学,元骏拜元方于床下,今君何得不见拜?"淑无以对。
延之疏诞不能取容当世见刘湛殷景仁专当要任意有不平常言天下事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辞意激扬每犯权要又少经为湛父柳后将军主簿,谓湛曰:"吾名器不升,当由作卿家吏耳。"湛恨焉,言于彭城王义康,出为永嘉太守。
时沙门释慧琳以才学为文帝所赏,朝廷政事多与之谋,遂士庶归仰。上每引见,常升独榻。延之甚疾焉,因醉白上曰:"昔同子参乘,袁丝正色。此三台之坐,岂可使刑余居之?"上变色。居身俭约,不营财利,布衣蔬食,独酌郊野。当其为适,傍若无人。三十年,致事。
元凶弑立,以为光禄大夫。长子竣为孝武南中郎谘议参军。孝武登阼,以为金紫光禄大夫,领湘东王师。
(颜)竣既贵重,权倾一朝。凡所资供,延之一无所受,器服不改,宅宇如旧,常乘羸牛车,逢竣卤簿,即屏住道侧。见竣起宅,谓曰:"善为之,无令后人笑汝拙也。"
表解师职,加给亲信二十人。尝早候竣,遇宾客盈门,竣方卧不起,延之怒曰:"恭敬撙节,福之基也。骄很傲慢,祸之始也。况出粪土之中,而升云霞之上,傲不可长,其能久乎?"
孝建三年卒,年七十三。赠特进,谥曰宪子。
(《南史·列传二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延之疏诞/不能取容/当世见刘湛/殷景仁专当要任/意有不平/常言天下事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辞意/激扬每犯权要/ |
B.延之疏诞/不能取容/当世见刘湛/殷景仁专当/要任意有不平/常言天下事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辞意激扬/每犯权要/ |
C.延之疏诞/不能取容当世/见刘湛/殷景仁专当/要任意有不平/常言天下事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辞意/激扬每犯权要/ |
D.延之疏诞/不能取容当世/见刘湛/殷景仁专当要任/意有不平/常言天下事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辞意激扬/每犯权要/ |
A.世子,古代天子或诸侯的嫡长子或儿子中继承帝位或王位的人。 |
B.致事,指一个人为了完成某个任务,专门担任与之相关的职务。 |
C.登阼,登上帝位。阼,本指台阶,帝王登上阼阶来主持祭祀,阼也指帝位。 |
D.谥,谥号,古代帝王或高官死后给予的具有褒贬色彩的称号。 |
A.颜延之颇有才华。他饱读天下的诗书,写的文章也冠绝一时,并且他作的两首诗曾得到谢晦、傅亮的赞赏。 |
B.颜延之遭人嫉恨。他曾因恃才傲物,不愿为傅亮之下,被傅亮嫉恨曾因出言不逊被袁淑和刘湛等人痛恨。 |
C.颜延之敢于直言。他曾因文帝器重沙门释慧琳而出言惹怒皇上;他还曾直言劝诫颜峻,让他好自为之。 |
D.颜延之居身俭约。他不谋求财物利益,穿布衣,吃粗食;儿子颜峻有了地位后,送的东西颜之不用。 |
(1)妹适东莞刘穆之子宪之。穆之闻其美才,将仕之,先欲相见,延之不往也
(2)延之既以才学见遇,当时多相推服,唯袁淑年倍小延之,不相推重。
观德王雄,初名惠,高祖族子也。父绍,仕周,历八州刺史、傥城县公,赐姓叱吕引氏。雄美姿仪,有器度,雍容闲雅,进止可观。周武帝时,为太子司旅下大夫。帝幸云阳宫,卫王直作乱,以其徒袭肃章门,雄逆拒破之,乃进位上仪同,封武阳县公,邑千户。累迁右司卫上大夫。大象中,进爵邗国公,邑五千户。高祖为丞相,雍州牧毕王贤谋作难,雄时为别驾,知其谋,以告高祖。贤伏诛,以功授柱国、雍州牧,仍领相府虞候。周宣帝葬,备诸王有变,令雄率六千骑送至陵所。进位上柱国。
高祖受禅,除左卫将军,兼宗正卿。俄迁右卫大将军,参预朝政。进封广平王,食邑五千户,以邗公别封一子。雄请封弟士贵,朝廷许之。或奏高颎朋党者,上诘雄于朝。雄对曰:“臣忝卫宫闱,朝夕左右,若有朋附,岂容不知!至尊钦明睿哲万机亲览颎用心平允奉法而行此乃爱憎之理惟陛下察之。”高祖深然其言,察实。雄时贵宠,冠绝一时,与高颎、虞庆则、苏威称为“四贵”。
雄宽容下士,朝野倾瞩。高祖恶其得众,阴忌之,不欲其典兵马。乃下册书,拜雄为司空,外示优崇,实夺其权也。雄无职务,乃闭门不通宾客。寻改封清漳王。仁寿初,高祖曰:“清漳之名,未允声望。”命职方进地图,上指安德郡以示群臣曰:“此号足为名德相称。”于是改封安德王。次泸河镇,遘疾而薨,时年七十一。帝为之废朝,鸿胪监护丧事。有司考行,请谥曰懿。
片段选自《隋书·观德王雄传》(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尊钦明/睿哲万机亲览/颎用心平允奉法而行此/乃爱憎之/理惟陛下察之。 |
B.至尊钦明睿哲/万机亲览/颎用心/平允奉法/而行此乃/爱憎之理/惟陛下察之。 |
C.至尊钦明睿哲/万机亲览/颎用心平允/奉法而行/此乃爱憎之理/惟陛下察之。 |
D.至尊钦明睿哲/万机亲览/颎用心平允/奉法而行此/乃爱憎之/理惟陛下察之。 |
A.刺史,原为巡查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 |
B.迁,在古代指官职变动,一般指升职,亦可指贬谪、放逐,如“迁客骚人”“迁谪”。 |
C.司空,是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与六卿相当。司空亦为中国姓氏之一。文中司空为官名,主管水利、营建之事,是手握实权的要职。 |
D.谥号,指古代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
A.杨雄是官宦世家。是高祖族子,父亲杨绍曾在周朝为官,被赐姓叱吕引氏。 |
B.杨雄有军事才能。周武帝在巡幸云阳时,卫王作乱,杨雄迎战并且击破,并因此得到升官。 |
C.杨雄敢于直谏。有人向高祖上奏高颎有朋党,杨雄直言自己朝夕在皇帝左右,未发现高颎结交朋党。 |
D.杨雄仕途通达。高祖见其深得人心,因此提拔他为司空,这是对杨雄的重用。 |
(1)高祖受禅,除左卫将军,兼宗正卿。俄迁右卫大将军,参预朝政。
(2)雄宽容下士,朝野倾瞩。高祖恶其得众,阴忌之,不欲其典兵马。
黄陵庙①
李群玉②
小姑洲北浦云边, 二女啼妆自俨然。野庙向江春寂寂, 古碑无字草芊芊。
风回日暮吹芳芷, 月落山深哭杜鹃。犹似含颦望巡狩, 九疑③如黛隔湘川。
[注]①黄陵庙,在今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畔。古代当地人民由于同情舞帝的两个妃子娘皇和女英的不幸遭遇,给她们修了这座祠庙。②晚唐诗人,多次举进士不第,晚年授弘文馆校书郎,不久去职,一生忧郁不得志。③九疑:指九疑山。《史记》:“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以二妃远望苍梧,临江协哭为背景,以凭吊黄陵庙的足迹为线索结构全诗。 |
B.前二联写黄陵庙环境的萧索,渲染了二妃生动的形象,唤起了人们无限的哀思。 |
C.颔联写景抒情,野庙、古碑、荒草以及寂寂春色写出了诗人羁旅漂泊的愁苦,怀才不遇的苦闷。 |
D.颈联一“哭”字实写杜鹃的啼血,二妃的饮泣和诗人一掬同情的泪水也蕴含共币。 |
E.二妃“啼妆俨然”“犹似含颦”,形象灵动,表现了二妃音容宛在、精诚不灭。 |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 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 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候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 汉武帝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茂陵: 汉武帝的陵墓。③封侯印; 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中的“茫然”与《蜀道难》中的“开国何茫然”的“茫然”语意相同,即“一无所知的样子” |
B.颔联联描绘了两幅图画: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 |
C.颈联写出了苏武归汉后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非甲帐”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 |
D.颈联对仗工整,先说“回日”再说“去时”,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在时间的转换中饱含了深沉的感慨。 |
E.全诗用“古祠”“高树”“楼台”“秋波”等描写眼前苏武庙的环境,勾勒出了苏武庙苍古肃穆的特点,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