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毛颖①传
韩愈
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眎,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已而果然。明眎八世孙羺,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窃姮娥、骑蟾蜍入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居东郭者曰㕙,狡而善走,与韩卢争能,卢不及。卢怒,与宋鹊谋而杀之,醢其家。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巿井贷钱注记,惟上所使。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斯、中车府令高,下及国人,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虽见废弃,终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宫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拭之,因免冠谢。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中书君,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及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注)①毛颖:指毛笔,产自中山。毛,指兔毛;颖,指毛笔的锋毫。②其先明眎(shì):毛颖祖先明眎。明眎,兔子的别名。【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 次:驻扎
B. 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 一:一直
C. 拂试之,因免冠谢 谢:谢恩
D. 子孙最为蔷昌 蕃昌:兴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将大猎以惧楚 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 ①载颖而归 ②穷山之高而止
C. ①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 ①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 ②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篇颇有特色的奇文,它把毛笔拟人化,融合诸多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以一支毛笔的产生、发展、废置为脉络,写成了一篇历史传记。
B. 文章既叙说了毛笔在历史文化上的贡献,又以它功勋卓著,却“赏不酬劳,以老见疏”讽刺了统治者的薄义寡恩,为历史上有类似遭遇的人鸣不平。
C. 文章善于捕捉、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在形与神上造成既像又不像的独特韵味。开头两段是写人,写毛颖的祖先,后几段则是写物,写毛笔的产生、发展历史。
D. 《毛颖传》寓庄于谐,“以发其郁积”,巧用事典,言必有据,处处双关隐喻,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读来使人兴趣盎然。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
(2)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宫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这首诗为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诗人当时受到朝廷权贵的排挤。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小题1】【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全诗从送别和入蜀两方面落笔。首联从蜀道难写起,但和《蜀道难》强烈感叹的写法迥然不同,这里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擎而恳切。 |
B.颔联和颈联就蜀道的景象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充分展现了蜀道“崎岖不易行”的特点,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担忧。 |
C.“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生动、传神,含意丰满,即准确地描画了栈道林荫的特色又与前面的“芳树”呼应,形象地写出了春林繁盛芳茂的景象。 |
D.尾联含蓄蕴藉,语短情长,借用典故既表达了对友人“升沉应已定”的羡慕,又暗含着对自身浮沉难测的感慨。 |
【小题3】【小题4】本诗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宇文贵字永贵,其先昌黎大棘人也。贵少从师受学,尝辍书叹曰:“男儿当提剑汗马以取公侯,何能如先生为博士也!”正光末,贼兵围夏州,刺史源子雍婴城固守,以贵为统军,前后数十战,军中咸服其勇。后送子雍还,贼兵又处处屯聚,出兵邀击,贵每奋击,辄破之。又从子雍讨葛荣,军败奔邺,为荣所围。贼屡来攻,贵每缒而出战,贼莫敢当其锋。然凶徒实繁,围久不解。贵乃于地道潜出,北见尔朱荣,陈贼兵势,荣深纳之。因从荣擒葛荣于滏口。大统初,与独孤信入洛阳。东魏颍州刺史贺若统据颍川来降,东魏遣其将尧雄、赵育率众二万攻颍。贵自洛阳率步骑二千救之,军次阳翟。诸将咸以彼众我寡,不可争锋。贵曰:“兵机倚伏,固不可以常理论。尧雄等必以为颍川孤危,势非其敌,又谓吾寡弱独进,若悉力以攻颍,必指掌可破。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愿勿疑也。”遂入颍川。雄等稍前,贵率千人背城为陈,与雄合战,贵马中流矢,乃短兵步斗。士众用命,雄大败轻走,赵育于是降。魏废帝三年,诏贵代尉迟迥镇蜀。时隆州人李光赐反于盐亭,与其党攻围隆州。州人李柘亦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命叱奴兴救隆州,又令成亚击柘及遁。势蹙遂降,执送京师。除益州刺史,就加小司徒。先是蜀人多劫盗,贵乃召任侠杰健者,令其督捕,由是颇息。武成初,与贺兰祥讨土谷浑。军还,进爵,邑万户。贵好音乐,耽弈棋,留连不倦,然好施爱士,时人颇以此称之。天和二年薨,赠太傅,谥曰穆。
(节选自《周书·列传第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人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 |
B.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 |
C.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人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 |
D.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 |
A.博士,古代学官名称,这里相对于“提剑汗马”的武士行为,指博学的文人。 |
B.刺史,本指皇帝派往地方的监察官员,后逐渐发展为一州的军事行政长官。 |
C.魏废帝三年,采用以帝王即位年次纪年的一种方法,如鲁隐公元年也属这类方法。 |
D.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加以褒扬的称号。 |
A.宇文贵少有大志。小时候跟老师读书时就认为男儿应当纵横疆场来博取公侯,为他以后弃文从戎在沙场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 |
B.宇文贵作战勇敢。他跟从源子雍讨伐葛荣,兵败被围,常用绳子拴住自己从城上垂下出战,贼军不敢抵挡他的锋芒。 |
C.宇文贵善于捕捉战机。颍川战役中,面对敌众我寡的形势,他力排众议,入城据守,凭着骁勇善战,最终以少胜多。 |
D.宇文贵治乱功绩突出。代替尉迟迥镇守蜀地时,他指挥部下平定叛乱,又招募侠义勇士督责搜捕劫犯盗贼,蜀地因此平静。 |
①刺史源子雍婴城固守,以贵为统军,前后数十战,军中咸服其勇。
②贵好音乐,耽弈棋,留连不倦,然好施爱士,时人颇以此称之。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本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所作。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 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杜鹃花科。④斗:通“陡”,顿时的意思。
【小题1】从题材上看,本诗属于
A.咏史诗 | B.咏物诗 | C.咏怀诗 | D.哲理诗 |
A.首联和颔联分别写了远景和近景,犹如水墨画,层次分明,形象突出。 |
B.颈联蕴含复杂情感,有被贬的悲怨,有居南荒的叹息和对未来的憧憬。 |
C.尾联借答张署之诗,在镜中看自己的两鬓,顿时觉得自己有憔悴之意。 |
D.全诗直抒胸臆,流露出激愤的感情、受压抑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惆怅。 |
早夏寄元校书 司空曙
独游野径送芳菲,高竹林居接翠微。
绿岸草深虫入遍,青丛花尽蝶来稀。
珠荷荐果香寒簟,玉柄摇风满夏衣。
蓬荜永无车马到,更当斋夜忆玄晖。
【注】: 玄晖: 南朝谢脁,字玄晖,善为诗,后常以此指有文才的人,此处借指元校书。
【小题1】【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题目中的“早夏” 点明此诗写的是早夏之景,同时从“花尽”“夏衣”两处也能够看出。 |
B.首句中的“芳菲”描写了早夏的美景,作者借此抒发自己因年老而一事无成的伤感之情。 |
C.“高竹林居接翠微”是说种着高大竹子的居所紧挨着青翠的山峰,写出了居住环境的清幽。 |
D.“绿岸草深虫入遍”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因草深看不到虫子的踪影,却听到了虫鸣的情形。 |
【小题3】【小题4】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小题1】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________”和“客船”。
【小题2】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
渔父
岑参
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
不自道乡里,无人知姓名。
朝从①滩上饭,暮向芦中宿。
歌竟还复歌,手持一竿竹。
竿头钓丝长文馀,鼓枻②乘流无定居。
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注】①从:向,就。②鼓枻:划动船桨。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宦海沉浮,早有倦怠之心,想通过渔父形象来表达不慕功名但求安适的愿望。 |
B.诗歌开头两句,把沧浪叟和沧浪水进行了比较,突出了沧浪叟内心的澄澈与干净。 |
C.“朝从滩上饭,暮向芦中宿”写出了渔父的落魄,即使生活落魄但内心自由幸福。 |
D.此诗的语言风格不同于岑参边塞诗的“生动夸张、慷慨激昂、奇竣壮阔”的特点。 |
【小题2】诗中的渔父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出人也远矣 出;超出 |
B.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
C.小学而大遗 遗:丢弃 |
D.官盛则近谀 谀:奉承 |
例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A.而耻学于师 | B.择师而教之 |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D.则群聚而笑之 |
A.选文运用多组对比,从不同角度深入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 |
B.作者描画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的场景,为后面的议论奠定了基础。 |
C.作者两次提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充分体现尊重底层百姓的思想。 |
D.段末的“鸣呼”呼应起首的“嗟乎”,再次感叹“师道之不复”的可悲。 |
碧涧驿晓思
作者:温庭筠
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1)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最后两句
(2)有人认为温庭筠这首诗奇特之一也在于从整体艺术结构上提供了倒装的范例。即原诗“月落子规歌,满庭山杏花。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送友人下第归省
君此卜行日,高堂应梦归。
莫将和氏泪①,滴著老莱衣②。
岳雨连河细,田禽出麦飞。
到家调膳后,吟好送斜晖。
【注】①和氏泪:楚国人卞和,得一玉璧,献之楚王,楚王不信,断其左右足。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璧痛哭,三天三夜。最后,这块玉壁终被文王确定为宝玉。②老莱衣:相传老萊子为了娱亲,70多岁穿着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像小孩的样子,母亲看了很高兴。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开篇写友人落第后选择归日,想象了友人的妻子在家梦到丈夫归来的情形。 |
B.第三、四句,用“滴著” 二字,将两个似乎毫无关联的典故融合在一起,贴切自然。 |
C.诗人送别友人时,春雨濛濛,田禽低飞,融情于景,暗含作者送别友人时的感伤惆怅。 |
D.诗歌末尾,叮嘱友人好自加餐,珍惜美好时光。真切自然,流露了对朋友真挚的深情。 |
【小题2】诗中运用卞和献璧和老莱娱亲的典故,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