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赠裴十迪
王维
风景日夕佳,与君赋新诗。
澹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
春风动百草,兰蕙生我篱。
暧暧日暖闺,田家来致词。
欣欣春还皋,淡淡水生陂。
桃李虽未开,荑萼满芳枝。
请君理还策①,敢告将农时。
(注)①指还归时需带的手杖等行装。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点明写作缘由,“日夕”语出陶潜诗“山气日夕佳”,夕阳西下,风景独好,诗人情不自禁想邀朋友一起赋诗。 |
B.三四句着“望”“支”二字,写出诗人观景之姿态;“澹然”一词则显现出诗人观景之心情。 |
C.五六句写春风轻拂,惊醒百草,篱笆之中,兰蕙丛生。两句以静写动,赋予春景以生机与活力。 |
D.傍晚时分田家走家串户,来到诗人那儿闲聊,与诗人“把酒话桑麻”,说明诗人已完全融入田园生活。 |
【小题2】苏东坡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来评价王维诗的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唐·贯休
水香塘蒲黑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鸂鶒(xi chì):一种象鸳鸯的水鸟。柘(zhè):一种树。
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
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非常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
C.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
D.本诗末尾用一“熟”字写“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
江边柳
雍裕之
嫋嫋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注)嫋:“袅”。
唐彦谦:晚唐诗人。晚唐朝政腐败,大臣竟相以善于窥测皇帝意向为能,极尽逢迎谄媚之能事。
楚王:楚灵王。相传“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楚王无心插柳,宫中的妃嫔们为使腰肢也像垂柳般纤细轻盈,连饭也不敢吃,而白白饿死。
A.《江边柳》一、二句运用叠字和比喻手法写柳树轻柔婀娜之态、葱茏苍翠之色,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古提春柳图,烘托出绮丽明媚的春光。 |
B.《江边柳》三、四句想象奇特,抒情主人公希望柳条不断伸展,系住即将远行的船,诗句不着一情字,却处处见情。 |
C.《垂柳》起句不写春风拂柳,却运用拟人手法,写垂柳撩逗春风,尽显柳树婀娜之姿、款款柔情,新颖而传神。 |
D.《垂柳》第二句既紧承上句,以垂柳自夸的口气写出其纤柔飘逸之婆,又以设问形式,从反面肯定了垂柳无与伦比的美。 |
E.《重柳》三、四句运用典故,既盛赞了柳的纤柔之美,又肯定了人们迫求美的行为,表意含蓄而贴切。 |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洲。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①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②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飞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李翱《杨烈妇传》)
(注)(1)发布命令 (2)爨:cuàn 烧饭【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 |
B.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 |
C.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 |
D.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 |
A.《左传》之“左”意指左丘明,春秋时期楚国史官,传说为姜子牙的后裔。 |
B.《左传》是我国第一本编年体史书,上承《春秋》下启《史记》,与同体例的《国语》成书时间相当,思想倾向基本一致。 |
C.《左传》之“传”为“解释”“阐发”之意,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同属儒家经典“十三经”。 |
D.纪传体是由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二十四史绝大多数都属这一类。 |
A.盖将掠其玉帛 掠:抢劫。 |
B.侃率之以乘城 乘:登上。 |
C.不如亟去 亟:赶快。 |
D.则人谁肯固矣 固:坚固。 |
A.坟墓存焉 朝济而夕设版焉 |
B.府库皆其财也 吾其还也 |
C.重赏以令死士 秦晋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
D.与之千钱 失其所与,不知 |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长门怨①二首
李白
其一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言一段愁。
其二
桂殿②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③。
【注】①长门怨:古乐府诗题。据《乐府解题》记述:“《长门怨》者,为汉武帝陈皇后作也。后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②桂殿:指长门殿。③第二首后两句化用司马相如《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诗句。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点出时间是午夜,季节是凉秋,地点则是一座空旷寂寥的冷宫,其中“挂”“流”二字,给人以异常凄凉之感。 |
B.第一首诗的后两句本是写宫人见月生愁,或是月光照到愁人,但这两句诗却不让人物出场,把愁说成是月光所“作”,运笔空灵,设想奇特。 |
C.第一首诗描绘了一幅斗柄斜射、空屋流萤的月夜深宫图,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虽看不到居住其中的人,而其人处境之苦、愁思之深已可想面知。 |
D.第二首通篇以我观物,由愁而写景,使景物都染上极其浓厚的感情色彩,开头的“愁”字,说明下面所写的一切都是愁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感。 |
【小题2】第二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蔡祐,字承先。祐性聪敏,有行检,及长,有膂力。周文召为帐下亲信。侯莫陈悦害贺拔岳,诸将迎周文,周文将赴之。夏州首望弥姐、元进等阴有异计。周文微知之,召元进等入计事,既而目祐。祐既出外,衣甲持刀直入,叱元进而斩之,并其党伏诛。于是与诸将盟,同心诛悦。周文以此重之,谓祐曰:“吾今以尔为子,尔其父事我。”后从禽窦泰,复弘农,战沙苑,皆有功。又从战河桥,祐下马步斗,左右劝乘马以备急卒。祐怒之曰:“丞相养我如子,今日岂以性命为念?”遂率左右十余人,齐声大呼,杀伤甚多。敌以其无继,围之十余重。祐乃弯弓持满,四面拒之。东魏人乃募厚甲长刀者,直进取祐。去祐可三十步,左右劝射之。祐曰:“吾曹性命,在此一矢耳,岂虚发哉!”敌人可十步,祐乃射之,中其面,应弦而倒。以功进爵为公,授京兆郡守。高仲密举北豫来附,周文率军援之,与齐神武遇于芒山。祐时著明光铁铠,所向无敌。齐人咸曰:“此是铁猛兽也,皆避之。遭父忧,请终丧圮,弗许。六官建,授兵部中大夫。周文不豫,祐与晋公护侍疾。及周文崩,祐悲慕不已,遂得气疾。周孝闭帝践祚,拜少保。祐与尉迟纲俱掌禁兵。时帝信任司会李植等,谋害晋公护。祐每泣谏,帝不听。寻而帝废。明帝之为公子也,与祐特相友昵,及即位,礼遇弥隆。御膳每有异味辄以赐祐群臣朝宴每被别留或至昏夜列炬鸣茄送祐还宅。祐以过蒙殊遇,常辞疾避之。至于婚姻,尤不愿结于权要。祐少与乡人李穆布衣齐名,常相谓曰:“大丈夫当建立功名,以取富贵。”言讫,各大笑。后皆如言。及从征伐,为士卒先。军还,诸将争功,祐终无所竞。所得禄秩,皆散宗族,身死之日,家无余财。
(选自《北史·蔡祐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御膳每有/异味辄以赐祐/群臣朝宴/每被别留/或至昏夜/列炬鸣笳送/祐还宅 |
B.御膳每有异味/辄以赐祐/群臣朝宴/每被别留/或至昏夜/列炬鸣笳/送祐还宅 |
C.御膳每有/异味辄以赐/祐群臣朝/宴每被别留/或至昏夜/列炬鸣笳送祐/还宅 |
D.御膳每有异味/辄以赐祐/群臣/朝宴每被别留/或至昏夜/列炬鸣笳送/祐还宅 |
A.父忧指遭逢父亲丧事,古代官员的父母如若去世,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三年。 |
B.兵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
C.“婚姻”释义复杂,有时候把新郎的父亲称为“姻”,把新娘的父亲称为“婚”。 |
D.“布衣”顾名思义就是布做的衣服,古人常常借“布衣”来指普通的平民。 |
A.蔡祐自幼聪颖,屡建奇功。蔡祐长大后臂力国人,他对待周文如同侍奉父亲一样惟命是从,生擒窦泰,收复弘农,征战沙苑,都立有战功。 |
B.蔡祐作战勇敢,所向无敌。每次打仗,他总是亲率士兵,和士兵一齐大声呼喊,敌军见到他以后,都说蔡祐是一只铁打的猛兽,纷纷躲避。 |
C.蔡祐头脑清楚,不结权贵。明帝对待蔡祐,常常礼遇有加,但他不愿过多地蒙受皇帝的宠爱,常借病躲避,甚至不愿与权贵结为儿女亲家。 |
D.蔡祐少有大志,不贪财物。他少年时与李穆常互相告诫,大丈夫要建立功名。所得俸禄,都分给宗族里的人,去世时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 |
(1)祐即出外,衣甲持刀直入,叱元进而斩之,并其党伏诛。
(2)祐曰:“吾曹性命,在此一矢耳,岂虚发哉!”
送魏万之京①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②。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③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两人是“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②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③指潼关。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朝闻游子唱离歌”说的是魏万的走,“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
B.“鸿雁不堪愁里听”是接写“朝闻游子唱离歌”一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照应“昨夜微霜初渡河”。这两句的诗意是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
C.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关城树色催寒近”中“催”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 |
D.“御苑砧声向晚多”是虚写长安,意思是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莫见长安行乐处”中的“行乐处”是实写长安,这两句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李贺。 |
B.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
C.颔联借用典故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
D.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
【小题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颈联诗句,作简要分析。
早兴①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本诗作于杭州任上的第二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街鼓咚咚的敲起,衬托出诗人,开心愉悦的心情。 |
B.小狗眠于台阶,已知大地的潮湿,侧面表现出春天到来,大地潮湿难耐。 |
C.诗中对活泼的小鸟儿在窗前不停欢校的传神刻画,紧扣了诗题“早”字。 |
D.因为乡梦撩人愁思,于是诗人只好借酒浇愁,一夜昏睡暂时忘记了乡愁。 |
【小题2】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本诗颈联。
终南别业
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二两句说,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决定在傍晚时分就隐住在终南山边。 |
B.三、四两句说,作者经常独自游山赏景。“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
C.诗的最后两句说,作者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自己竟忘了回去。 |
D.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
【小题2】这首诗五、六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请结合诗意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