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观德王雄,初名惠,高祖族子也。父绍,仕周,历八州刺史、傥城县公,赐姓叱吕引氏。雄美姿仪,有器度,雍容闲雅,进止可观。周武帝时,为太子司旅下大夫。帝幸云阳宫,卫王直作乱,以其徒袭肃章门,雄逆拒破之,乃进位上仪同,封武阳县公,邑千户。累右司卫上大夫。大象中,进爵邗国公,邑五千户。高祖为丞相,雍州牧毕王贤谋作难,雄时为别驾,知其谋,以告高祖。贤伏诛,以功授柱国、雍州牧,仍领相府虞候。周宣帝葬,备诸王有变,令雄率六千骑送至陵所。进位上柱国。

高祖受禅,除左卫将军,兼宗正卿。俄迁右卫大将军,参预朝政。进封广平王,食邑五千户,以邗公别封一子。雄请封弟士贵,朝廷许之。或奏高颎朋党者,上诘雄于朝。雄对曰:“臣忝卫宫闱,朝夕左右,若有朋附,岂容不知!至尊钦明睿哲万机亲览颎用心平允奉法而行此乃爱憎之理惟陛下察之。”高祖深然其言,察实。雄时贵宠,冠绝一时,与高颎、虞庆则、苏威称为“四贵”。

雄宽容下士,朝野倾瞩。高祖恶其得众,阴忌之,不欲其典兵马。乃下册书,拜雄为司空,外示优崇,实夺其权也。雄无职务,乃闭门不通宾客。寻改封清漳王。仁寿初,高祖曰:“清漳之名,未允声望。”命职方进地图,上指安德郡以示群臣曰:“此号足为名德相称。”于是改封安德王。次泸河镇,遘疾而薨,时年七十一。帝为之废朝,鸿胪监护丧事。有司考行,请曰懿。

片段选自《隋书·观德王雄传》(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尊钦明/睿哲万机亲览/颎用心平允奉法而行此/乃爱憎之/理惟陛下察之。
B.至尊钦明睿哲/万机亲览/颎用心/平允奉法/而行此乃/爱憎之理/惟陛下察之。
C.至尊钦明睿哲/万机亲览/颎用心平允/奉法而行/此乃爱憎之理/惟陛下察之。
D.至尊钦明睿哲/万机亲览/颎用心平允/奉法而行此/乃爱憎之/理惟陛下察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原为巡查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
B.迁,在古代指官职变动,一般指升职,亦可指贬谪、放逐,如“迁客骚人”“迁谪”。
C.司空,是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与六卿相当。司空亦为中国姓氏之一。文中司空为官名,主管水利、营建之事,是手握实权的要职。
D.谥号,指古代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雄是官宦世家。是高祖族子,父亲杨绍曾在周朝为官,被赐姓叱吕引氏。
B.杨雄有军事才能。周武帝在巡幸云阳时,卫王作乱,杨雄迎战并且击破,并因此得到升官。
C.杨雄敢于直谏。有人向高祖上奏高颎有朋党,杨雄直言自己朝夕在皇帝左右,未发现高颎结交朋党。
D.杨雄仕途通达。高祖见其深得人心,因此提拔他为司空,这是对杨雄的重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受禅,除左卫将军,兼宗正卿。俄迁右卫大将军,参预朝政。
(2)雄宽容下士,朝野倾瞩。高祖恶其得众,阴忌之,不欲其典兵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3 12:01: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令狐熙,字长熙,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父整,仕周,官至大将军,始、丰二州刺史。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通为吏部上士,寻授都督、辅国将军,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高祖受禅之际,拜沧州刺史。在职数年,风教大洽,称为良二千石。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及行台废,授并州总管司马。后征为雍州别驾。寻为长史,迁鸿胪卿。后以本官兼吏部尚书,往判五曹尚书事,号为明干,上甚任之。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在职数年,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筋力精神,转就衰迈。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熙奉诏,令交州渠帅李佛子入朝。佛子欲为乱,请至仲冬上道,熙意在羁縻,遂从之。有人诣阙讼熙受佛子赂而舍之,上闻而固疑之。既而佛子反讯至,上大怒,以为信然,遣使者锁熙诣阙。熙性素刚,郁郁不得志,行至永州,忧愤发病而卒,时年六十三。

(节选自《隋书·令狐熙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
B.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
C.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
D.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含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豪右,指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古代“凡居以富强为右,贫弱为左”,故豪族又称“豪右”。
B.经,指能流传后世的典范、权威著作,此处指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道德经》等。
C.祠太山,古代帝王去泰山封禅,向天地之神致谢,另一方面向天下宣告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D.下车,代指官吏就职。因古代官员都是坐驿车去上任,故后来用下车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狐熙出身高门,博学多才。他父亲曾任北周的大将军,两州刺史,他本人博览群书,明经史,晓音律,还擅长骑射。
B.令狐熙精明强干,政绩显著。他任沧州刺史数年,使得风教广布;任汴州刺史时,措施有力,令行禁止,被称为“良政”。
C.令狐熙深受百姓爱戴。他要去洛阳朝见皇帝,百姓怕他被调走,在路边痛哭;等到他又回来时,百姓出境迎接,欢呼叫喊。
D.令狐熙晚年令人叹息。他任桂州总管时,受李佛子贿赂,纵容佛子延期;皇帝很生气,派使者抓捕他,他郁结于心,忧愤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
(2)既而佛子反讯至,上大怒,以为信然,遣使者锁熙诣阙。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方,京兆长安人也。性刚决,有胆气。仕周承御上士,寻以战功拜上仪同。高祖为丞相,方从韦孝宽破尉迟迥于相州,以功加开府,赐爵河阴县,邑八百户。大定元年二月,高祖受禅,进爵为公。仁寿中,会交州俚人李佛子作乱,据越王故城。左仆射杨素言方有将帅之略,荐之,上于是诏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统二十七营而进。方法令严肃,军容齐整,有犯禁者,造次斩之。然仁而爱士,有疾病者,亲自抚养。长史敬德亮从军至尹州,疾甚,不能进,留之州馆。分别之际,方哀其危笃,流涕呜咽,感动行路。其有威惠如此,论者称为良将。至都隆岭,遇贼二千余人来犯官军,方遣营主宋纂、何贵、严愿等击破之。进兵临佛子,先令人谕以祸福,佛子惧而降,送于京师。其有桀黠者,恐于后为乱,皆斩之。寻授欢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经略林邑。方遣钦州刺史宁长真、欢州刺史李晕、上开府秦雄以步骑万出越常,方亲率大军舟师趣比景。高祖崩,炀帝即位,大业元年正月,军至海口。林邑王梵志遣兵守险,方击走之。三月,师次阇黎江,贼据南岸立栅,方盛陈旗帜,击金鼓,贼惧而溃。既渡江行三十里贼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创却蹂其阵贼军溃不可收俘馘万计。于是济区粟,度六里,进至大缘江,贼据险为栅,又击破之。四月,师至林邑国都。林邑王梵志弃城奔海,方刻石纪功而还。 道远无辍,士卒脚肿,死者十四五。方在道遇患而卒,帝甚伤惜之,乃下诏,赠上柱国、卢国公。
(选自《隋书·刘方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渡江/行三十里/贼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创/却蹂其阵贼/军溃不可收/俘馘万计
B.既渡江/行三十里/贼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创/却蹂其阵/贼军溃不可收/俘馘万计
C.既渡江/行三十里/贼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创/却蹂其阵/贼军溃不可收/俘馘万计
D.既渡江/行三十里/贼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创/却蹂其阵/贼军溃不可/收俘馘万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侯,古代爵位之一,古代爵位可分为公、侯、伯、子、男。
B.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接受旧帝让给的帝位。后世常有权臣以禅让之名来夺取皇权。
C.仆射,官名。秦开始设置,以善射者掌事,故称仆射。“仆射”这一官名一直沿用到清末。
D.上柱国,古代官职。起源于春秋时期,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唐以后逐渐成为功勋的荣誉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方刚毅果断,得以军功封爵。高祖时刘方南征交州,对待敌人或招降或斩杀,在平定李佛子和林邑国国王叛乱后,被朝廷追赠封为卢国公。
B.刘方军纪严明,带兵有威有恩。刘方军令严明,军容齐整,有违犯军令的人必被斩首;同时又对士卒仁慈爱护,士兵患有病他也亲自抚慰关照。
C.刘方方略得当,能以晓谕降敌。隋军至都隆岭,遇贼兵来犯,刘方遣将击破,大军逼近李佛子大营时,先派人向李佛子陈述利害,致其恐惧投降。
D.刘方林邑征战,士卒伤亡巨大。刘方南征林邑,异常艰苦,终刻石纪功而返,但由于长途跋涉,连日行军,士兵脚都走坏,死去的人达十之四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分别之际,方哀其危笃,流涕呜咽,感动行路。
(2)师次阇黎江,贼据南岸立栅,方盛陈旗帜,击金鼓,贼惧而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彻,字广达,性刚毅,有器干,伟容仪,多武艺。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亲信,寻拜殿中司马,累迁奉车都尉。护以彻谨厚有才具,甚礼之。武帝时,从皇太子西征吐谷浑,以功赐爵同昌县男,邑三百户。后从帝拔晋州。录前后功,加开府,别封蔡阳县公,邑千户。宣帝即位,从韦孝宽,略定淮南,每为先锋。及淮南平,即授淮州刺史,安集初附,甚得其欢心。高祖受禅,加上开府,转云州刺史。及晋王广之镇并州也,朝廷妙选正人有文武才干者,为之僚佐。上以彻前代旧臣,数持军旅,诏彻总晋王府军事,进爵齐安郡公。时蜀王秀亦镇益州,上谓侍臣曰:“安得文同王子相,武如李广达者乎?”其见重如此。
突厥沙钵略可汗犯塞,上令卫王爽为元帅,率众击之,以彻为长史。遇虏于白道,行军总管李充言于爽曰:“周、齐之世,有同战国,中夏力分,其来久矣。突厥每侵边,诸将辄以全军为计,莫能死战。由是突厥胜多败少,所以每轻中国之师。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爽从之诸将多以为疑唯彻奖成其计,请与同行遂与充率精骑五千,出其不意,掩击大破之。沙钵略弃所服金甲,潜草中而遁。因此屈膝称籓。彻以功加上大将军。未几,沙钵略为阿拔所侵,上疏请援。以彻行军总管,率精骑一万赴之。阿拔闻而遁去。及晋王广转牧淮海,以彻为扬州总管司马,改封德广郡公。寻徙封城阳郡公。其后突厥犯塞,彻复领行军总管击破之。
(节选自《隋书·李彻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爽从之/诸将多以为疑/唯彻奖成其计/请与同行/
B.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爽从之/诸将多以为疑/唯彻奖成其计/请与同行/
C.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爽从之/诸将多以为疑唯/彻奖成其计/请与同行/
D.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爽从之/诸将多以为疑唯/彻奖成其计/请与同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指接受别人传给的帝位。禅让,是中国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别人的一种称法。如尧禅让于舜,舜禅让于禹。
B.并州,指中国古代划分的九大州之一。其说法不一,通常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C.中夏在古代有多重意义,既可指华夏、中国,也可以指中原地区。文中意为中华,与中国、中土、天下、华夏同义。
D.称藩,意思是称臣,自称是属国。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为藩。藩,也常用作对诸侯国的雅称,如藩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
A.李彻官运亨通。他因生性刚毅,有才干,为人忠厚,被大冢宰宇文护当作亲信,不久担任殿中司马,多次升迁到奉车都尉,此后春风得意。
B.李彻甚受皇上器重。他受北周武帝、宣帝、隋高祖三朝重任厚禄,隋高祖杨坚在群臣面前更是对他赞誉有加。
C.李彻战功赫赫。他先后随皇太子西征吐谷浑,从帝拔晋州,从韦孝宽平定淮南叛乱,多次打败来犯的突厥,为边疆平安立下汗马功劳。
D.李彻武略盖群。他在突厥来犯时,诸将大多数怀疑行军总管李充对敌我双方军情的分析和提出的取胜方略,只有他赞成,可见其谋略出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上谓侍臣曰:“安得文同王子相,武如李广达者乎?”其见重如此。
⑵出其不意,掩击大破之。沙钵略弃所服金甲,潜草中而遁。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杨子崇

①杨子崇,高祖族弟也。父盆生,赠荆州刺史。子崇少好学,涉猎书记,有风仪,爱贤好士。开皇初,拜仪同,以车骑将军恒典宿卫,后为司门侍郎。炀帝嗣位,累迁候卫将军,坐事免。未几,复令检校将军事。从帝幸汾阳宫,子崇知突厥必为寇患,屡请早还京师,帝不纳。寻有雁门之围。及贼退,帝怒之曰:“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出为离石郡太守,治有能名。

②自是突厥屡寇边塞,胡贼刘六儿复拥众劫掠郡境,子崇上表请兵镇遏。帝复大怒,下书令子崇巡行长城。子崇出百余里,四面路绝,不得进而归。时百姓饥馑,相聚为盗,子崇前后捕斩数千人。岁余,朔方梁师都、马邑刘武周等各称兵作乱,郡中诸胡复相啸聚。子崇患之,言欲朝集,遂与心腹数百人自孟门关将还京师。辎重半济,遇河西诸县各杀长吏,叛归师都,道路隔绝,子崇退归离石。所将左右,既闻太原有兵起,不复入城,遂各叛去。子崇悉收叛者父兄斩之。后数日,义兵夜至城下,城中豪杰复出应之。城陷,子崇为仇家所杀。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事免
②子崇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开皇初,仪同
A.拜见   B.表示敬意的礼节
C.拜谢   D.(被)授予官职
迁候卫将军
A.聚集   B.屡次
C.连累   D.劳累
(3)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
B.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
C.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
D.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后数日,义兵夜至城下,城中豪杰复出应之。城陷,子崇为仇家所杀。
(5)第②段隋炀帝“下书令子崇巡行长城”的原因是
A.杨子崇自己主动请缨,希望能去把守边境要塞。
B.隋炀帝希望杨子崇给边境的入侵犯者有力还击。
C.隋炀帝惩治子崇,认为他无中生有,扰乱人心。
D.杨子崇作离石郡的太守时治理有方,远近闻名。
(6)“屡请早还京师”和“上表请兵镇遏”两件事反映了杨子崇        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崔仲方,字不齐,博陵安平人也。仲方少好读书,有文武才干。年十五,周太祖见而异之,令与诸子同就学。时高祖亦在其中,由是与高祖少相款密。后以明经为晋公宇文护参军事,迁司玉大夫,与斛斯徵等同修礼律。后以军功,授平东将军,赐爵石城县男,邑三百户。时武帝阴有灭齐之志,仲方献二十策,帝大奇之。后与少内史赵芬删定格式。寻从帝攻晋州,又令仲方说翼城等四城,下之。授仪同,进爵范阳县侯。后以行军长史从郯公王轨擒陈将吴明彻于吕梁,仲方计策居多。宣帝嗣位,为少内史,奉使淮南而还。
会帝,高祖为丞相,与仲方相见,握手极欢,仲方亦归心焉。其夜上便宜十八事,高祖并嘉纳之。又见众望有归,阴劝高祖应天受命,高祖从之。及受禅,上召仲方与高颎议正朔服色事。仲方曰:“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家以火承木得天之统又圣躬载诞之初有赤光之瑞车服旗牲并宜用赤。”又劝上除六官,请依汉、魏之旧。上皆从之。令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拒绥州,南至勃出岭,绵亘七百里。明年,上复令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已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以遏胡寇
丁父艰去职。未期,起为虢州刺史。上书论取陈之策。上览而大悦,转基州刺史,征入朝。仲方因面陈经略,上善之,赐以御袍袴,并杂彩五百段,进位开府而遣之。及大举伐陈,以仲方为行军总管,率兵与秦王会。及陈平,坐事免。未几,复位。后数载,转会州总管。时诸羌犹未宾附,诏令仲方击之,与贼三十馀战,诸部悉平。
仁寿初,授代州总管,在职数年,被征入朝。会上崩,汉王谅馀党据吕州不下,炀帝令周罗睺攻之,中流矢卒,乃令仲方代总其众,月馀拔之。进位大将军,民部尚书,寻转礼部尚书。后三载,坐事免。寻为国子祭酒,转太常卿。朝廷以其衰老,出拜上郡太守。未几,以母忧去职。岁馀,起为信都太守,上表乞骸骨,优诏许之。寻卒于家,年七十六。
(节选自《隋书·列传二十九》,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家以火承/木得天之统/又圣躬载诞之初/有赤光之瑞车/服旗牲/并宜用赤
B.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家以火承木/得天之统/又圣躬载诞之/初有赤光之瑞车/服旗牲/并宜用赤
C.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家以火承/木得天之统/又圣躬载诞之/初有赤光之瑞/车服旗牲/并宜用赤
D.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家以火承木/得天之统/又圣躬载诞之初/有赤光之瑞/车服旗牲/并宜用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中国古代察举制中的一个科目,后成为科举考试中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B.崩,避讳说法之一,本义是山倒塌,原专用于帝王之死。
C.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拜为上卿”中的“拜”。
D.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请求退职。告老、乞身、致仕、乞归、致政等与之同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仲方少时就有文才武略,周太祖对此很惊讶,让他和皇子们一起学习,当时隋高祖也在,因此仲方和隋高祖从小就有交情。
B.崔仲方善于言谈,长于谋略,虽然以文入仕,却因军功多次升职,先后被授予司玉大夫、石城县男、范阳县侯等职位爵位。
C.崔仲方有政治远见,对时为丞相的隋高祖衷心相随,连夜给他进献适宜的计策,又劝他代周自立,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
D.崔仲方虽然历经四朝,颇受重用,但仕途依然不顺,一生多次起落,担任文官武职,辗转于朝廷地方,时有去职免官之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上复令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已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以遏胡寇
(2)炀帝令周罗睺攻之,中流矢卒,乃令仲方代总其众,月馀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