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归鹿门①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②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注】】 ①鹿门:山名,在襄阳。②庞公:指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的前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三、四两句叙述世俗之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途,两相对照,别有一种韵味。
B.五六句是写暮霭中朦胧的山树在月光下逐渐变得清晰,诗人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当年庞德公隐居之处。
C.末二句的“幽人”在这里是指庞德公,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只有山林为伴,过着隐居的生活。
D.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在喧嚣和宁静的对照中表达了自己看破红尘,决心遁人空门的出世情怀。
E. 诗的前四句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 后四句则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两个不同的世界。
【小题2】请简要赏析“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两句的表达技巧。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小题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颈联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萋萋,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E. 尾联点出诗人最爱的风景,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绿意春光。与开头起点形成收尾呼应之势。
【小题2】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试分析颔联用字的妙处。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春望
张蠙
明时不敢卧烟霞,又见秦城换物华。
残雪未销双凤阙,新春已发五陵家。
甘贫只拟长监酒,恐病犹期强采花。
故国别来桑柘尽,十年兵践海西涯。
注:①张蠙,唐末诗人。②烟霞,指隐居生活。③监酒,古代常指监督造酒的官吏或酒宴上监督礼仪的官员。④海西,泛指边关。
【小题1】《唐诗鼓吹评注》中评此诗“乃感时伤己之作”。请结合全诗概括作者“伤已”的原因
【小题2】请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北青萝
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⑴这首诗多用“照应”的手法,结合全诗赏析。
⑵有人说这首诗是寻隐者“不遇”有人说“遇”,说说你的看法。
⑶尾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荔支叹(节选)
[宋]苏轼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①置:古代的驿站,差官歇脚换马的地方。②堠(hòu):古代计里程的土堆,这里也指驿站。③鹘(gǔ):海鸟的一种,古代船上刻鹘作为装饰,这里指海船。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苏诗开篇四句描写了皇家传送荔枝,刻不容缓的情景,含蓄精深,造语雄浑。
B.杜诗开篇第一句描写华清宫所在的骊山:林木葱茏,花团锦簇,如团团锦绣。
C.苏诗五六两句写皇家为让荔枝保持新鲜,传递急似军情,流露作者讽喻之意。
D.杜诗第二句写山顶行宫紧闭的宫门依次打开,为后文“一骑红尘”留下铺垫。
E. 两首诗都揭露了皇家穷奢极欲而对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杜诗更是直抒己见。
【小题2】比较苏诗“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与杜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上的异同。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离魂记
[唐]陈玄祜
则天天授三年,清河张镒,因官家于衡州。性简静,寡知友。无子,有女二人。其长早亡,幼女倩娘,端妍绝伦。镒外甥太原王宙,幼聪悟,美容范。镒常器宙,每曰:“他时当以倩娘妻之。”
后各长成。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家人莫知其状。后有宾寮之选(优秀的)者求之,镒许焉。女闻而郁抑,宙亦深恚恨。托以当调,请赴京,止之不可,遂厚遣之。宙阴恨悲恸,决别上船。日暮,至山郭数里。夜方半,宙不寐,忽闻岸上有一人,行声甚速,须臾至船。问之,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宙惊喜发狂,执手问其从来。泣曰:“君厚意如此,寝食相感。今将夺我此志,又知君深情不易,思投身奉报,是以亡命来奔。”宙非意所望,欣跃特甚。遂匿倩娘于船,连夜遁去。倍道兼行,数月至蜀。
凡五年,生两子,与镒绝信。其妻常思父母,涕泣言曰:“吾曩日不能相负,弃大义而来奔君。向今五年,恩慈间阻。覆载之下,何颜独存也?”宙哀之,曰:“将归,无苦。”遂俱归衡州。
既至,宙独身先镒家,首谢其事。镒曰:“倩娘病在闺中数年,何其诡说也!”宙曰:“见在舟中!”镒大惊,促使人验之。果见倩娘在船中,颜色怡畅,讯使者曰:“大人安否?”家人异之,疾走报镒。室中女闻,喜而起,饰妆更衣,笑而不语,出与相迎,翕然而合为一体,其衣裳皆重。其家以事不正,秘之。惟亲戚间有潜知之者。后四十年间,夫妻皆丧。二男并孝廉擢第,至丞、尉。
玄祐少常闻此说,而多异同,或谓其虚。大历末,遇莱芜县令张仲规,因备述其本末。镒则仲规堂叔祖,而说极备悉,故记之。
(选自《太平广记》卷三五八,略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 寤寐:醒着睡着,时时
B.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 跣足:光脚
C.吾曩日不能相负     曩日:往后
D.见在舟中  见:现今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倩娘对王宙情深意重的一组是( )
①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  ②女闻而郁抑  ③止之不可,遂厚遣之  ④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  ⑤凡五年,生两子,与镒绝信  ⑥喜而起,饰妆更衣
A.①③④B.②④⑤C.①⑤⑥D.②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倩娘和王宙长大以后,暗中相恋。张镒却言而无信,应允了他人提亲。
B.王宙因为意中人倩娘被张镒另许他人,心生不满,借故远走长安。临行前与倩娘密约私奔。
C.当舟中倩娘与闺中倩娘合为一体,衣裳也重合,始知当初追随王宙而去的乃是倩女离魂。
D.小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奇幻,情节曲折,倩娘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形象。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愁
石象之
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匝地丝①。
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注释:①帀(zā)地丝:遍地的丝绳。帀,“匝”的异体字,遍地、满地的意思。
【小题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追寻“愁”的踪迹,说它有时会不请自来,来了又赶不走,与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
B.诗人认为“愁”最容易潜入的机会只有一个,即风雨摧花春归去,落英遍地孤者见,最能使人愁肠寸断,思虑万千。
C.颈联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将“愁”比作“万顷连天草”、“千寻帀地丝”,突出了愁的绵长、纷乱、令人难以摆脱的特点。
D.五候指公、候、伯、子、男五等诸侯,本诗泛指达官贵人。“愁”无处不在,时刻相随,可达官贵人们却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不知愁为何物。
E.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篇咏愁,鲜明生动,但与大多数写愁的诗篇不同,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旷达超脱的情怀。
【小题2】这首诗通篇不着一“愁”字,却句句写愁。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小题1】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写诗人一大早沿着小溪而行,沿路两旁桃花盛开,花瓣上挂满露珠,小溪流水淙淙,与狗吠之声,响成一片,形成了一幅别有情趣的图画。
B.颔联写诗人从早走到中午,没有听见道士敲钟的声音,只见树丛的深处,不时有麋鹿出没。这两句暗示道士不在道院,为最后两句设下线索。
C.“野竹分青霭”的“分”字,表面是写野竹参天,把空中的青色云气隔开,实则是说翠竹参天,与青色的云气相接,浑为一体,形成天竹一色的奇景。
D.“飞泉挂碧峰”一句,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具有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魅力。
E. 本诗构思精巧,曲折有致,题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句中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
【小题2】说说诗中诗人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2)诗人为什么重复“巴山夜雨”?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2】作者认为六国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小题3】古人评价本文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你认为杜牧的未尽之意是什么?
【小题4】作者运用 等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赋体文铺陈渲染的艺术特色。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