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小题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颈联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萋萋,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E. 尾联点出诗人最爱的风景,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绿意春光。与开头起点形成收尾呼应之势。
【小题2】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试分析颔联用字的妙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1-14 07:01: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微之
①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注) ①微之指诗人元稹。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秋冬夏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西风、北风、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指还没有到秋天。
B.时值夏季,让诗人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寥寥的蝉声引发了诗人的悲慨之情。
C.“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诗人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D.“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此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此刻对云树缭绕的湓城的无限思念之情。
【小题2】(小题2)“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一联感情深沉动人,其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鹦鹉(一)
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鹦鹉(二)
白居易
竟日语还默,中宵栖复惊。
身囚缘彩翠,心苦为分明。
暮起归巢思,春多忆侣声。
谁能拆笼破,从放快飞鸣?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两首诗均以鹦鹉为对象,通过“嘴渐红”“彩翠”“心苦”等对鹦鹉的外在到内心进行了细致的描摹,极为生动形象。
B.“常恐思归先剪翅”,主人怕鹦鹉经常思乡念家,残忍地剪短其翅膀,使它欲飞不得,与下文的“人怜”
“情重”形成反差。
C.“鸟忆高飞意不同”写出了笼中之鸟对以往自由自在振翅高飞岁月的怀念,与后一首的“忆侣声”“快飞鸣”等表现出鹦鹉的心愿。
D.“身囚缘彩翠,心苦为分明”,诗人从心理描写的角度,写鹦鹉身心不自由都是因为它才华出众、事理分明,有强烈的影射意味。
E. 两首诗都以鹦鹉为抒情主体,以鹦鹉口吻来表达作者情感,托物寄意,意义深刻,耐人寻味。
【小题2】两首诗歌虽作于不同时期,但其表达的情感却有许多相同之处,请简要赏析。
同类题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共305首,故又称“诗三百”。《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B.文学经典《哈姆莱特》,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该剧与《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并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C.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束缚,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
D.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作品,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最精华的部分,是他的感伤诗,这些诗篇广泛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如《观刈麦》《卖炭翁》等。
同类题5
对下列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与元稹合称“元白”。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B.《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C.海明威是当时“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这两部反战小说被誉为现代世界文学名著。
D.“以致天下之士”: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中国古代文学
隋唐
白居易(772-846)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