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紫骝马

杨炯

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

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鞦。

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题为“紫骝马”,实则写一个希望建功立业并热烈期盼得到君王封侯加禄的侠客。
B.诗句写出了侠客的侠情侠气,同时也掺杂着作者自身的生活现实和个人理想。
C.颔联写了侠客所用武器“蛇弓”“白羽箭”和紫骝马的装备,烘托侠客的英武。
D.颈联是诗歌“起承转合”中的“承”的部分,由一、二联写马过渡到抒情。
E.“向北州”是因为北州是紫骝马的故乡,对故乡的怀念促使其向北而鸣。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尾联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原 毁
韩愈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责己也重以周 责:责备
B.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病:弱点
C.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闻:声望
D.是故事修而谤兴 修:治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早夜以思 其责己也重以周
B.吾未见其尊己也  去其不如舜者
C.而我乃不能是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必其人之与也    不与同其利者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儒家的道德观念为依据,从待己和待人两方面立论,以古今作比较,分析揭示了毁谤产生的根源在于懒惰和嫉妒。
B.文章高度赞扬了“古之君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抨击了惯于“怠”与“忌”、好说别人坏话的“今之君子”,呼吁社会改变“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嫉贤妒能的坏风气。
C.作者认为,君子要求自己应严格而全面,要求别人应宽容而简约。国家当中居于上位想要有所作为的人,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他的国家就一定会治理得好了。
D.文章采用比较对照的论述方法和并列双行的结构方式,排比成篇,层层紧逼,处处呼应。
【小题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2)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诸将五首(其五)①
杜甫
锦江②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
【注】①杜甫客寓成都时,曾入严武(即严仆射)幕府,得到了关怀和帮助。严死不久,他离开成都,滞留巫峡写下此诗。②锦江:代指成都。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句,“锦江春色”因“逐人来”三字更具人格化的艺术效果。
B.第二句“万壑”生“哀”,原因主要是正值秋季,诗人流离失所。
C.第五句“三持节”,写出了好友严仆射先后三起三落,仕途坎坷。
D.第六句写严武有将帅风度,军令甚严,赏罚分明,治军从容洒脱。
E. 全诗以景语起笔,以所忆内容承接,以超出常人的思想境界作结。
【小题2】请从“忆”入手,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是因为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
D.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E. 这是一首记游兼咏史的佳作,但思想较消极,表现出一种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欲出世隐居的悲观情调。
【小题2】颔联中哪两个字最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面小题。

归嵩山作

唐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此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狭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归去的车马缓缓前进。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
B.颔联移情及物,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仿佛“流水”和“暮禽”也富有人的感情。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
C.颈联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写了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图画,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心境。
D.“迢递嵩高下”这句中“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这里运用铺陈的手法,对嵩山山势作了具体而又形象的描写,写出嵩山之巍峨。
E.“嵩高”,即嵩山。交待归隐的地点。“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呼应题目中的“归”字。“闭关”指闭门隐居。
【小题2】这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笔端下景色的移换,作者感情也随之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杂诗
无名氏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
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李商隐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小题1】对下面的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甲诗前两句语言含蓄、朴素,“暮角声”“旅人情”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的“情”因角声而愈发凄苦,边塞的“声”因客情而愈见悲凉。
B.甲诗前两句中,“无定河”“赫连台”以其所处地域和所能唤起的对战争的联想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战死沙场的战友的怀念。
C.乙诗开篇,一个“远”字,不仅写诗人行程之遥,更有意让人有“远”思“寒”,塑造了苦寒之时孑然一身、行囊单薄的诗人形象。
D.乙诗第二句是细节描写,采用从对方写起的手法表现诗人对妻子的强烈怀念之情以及诗人的内心的悲凉情怀。
E. 两首诗的第三句都紧承一、二句,给人无尽的凄凉漂泊之感,同时引出下文的内容。
【小题2】这两首诗的 最后一句在写作手法上分别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庐山草堂记
①匡庐①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②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砌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纻帏,率称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两三卷。
③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至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④自问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张,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风气如八九月时。下铺白石,为出入道。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嵌空垤块,杂木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识其名,四时一色。又有飞泉植茗,就以烹燀,好事者见,可以永日。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脉分线悬,自檐注砌,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飘洒,随风远去。其四傍耳目杖屦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覶缕②而言,故云甲庐山者。噫!凡人丰一屋,华一箦,而起居其间,尚不免有骄矜之态,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昔永、远、宗、雷辈③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反,去我千载,我知其心以是哉!
⑤矧予自思,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剥④,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尚以冗员所羁,余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处。待予异日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於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实闻此言!
⑥时三月二十七日始居新堂;四月九日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东西二林寺长老凑公、朗满、晦、坚等凡二十二人,具斋施茶果以落之,因为《草堂记》。
注释:①匡庐:指江西的庐山。②覶缕:原委本末,此指细说。③永、远、宗、雷辈十八人:指东晋高僧慧永、惠远兄弟和著名隐士宗炳、雷次宗等人。④蹇剥:此指遭受挫折。
【小题1】读完全文你认为本诗的作者原名是   ,写作此文的同一年作者创作了一首著名的乐府长诗是    ,抒发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小题2】文章第①连用两个“甲”字目的在于  
【小题3】文章第②段主要交代了草堂的
【小题4】根据上下文分析,第四段“故云甲庐山者”在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5】请简要评价一下作品中流露的遁世之情。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小题。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①学楚囚。
注:①南冠:即楚冠,后成为囚徒的代称。
【小题1】末句中“鲈鱼正美”讲的是吴郡人张翰因思念家乡的鲈鱼、莼菜弃官而归之事,高中课本中的《    》中也化用过此典。
【小题2】选出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凭高而望,迷蒙壮阔。
B.颔联采用仰观角度,选景典型,别具匠心。
C.颈联采用俯察角度,移情于物,形象传神。
D.尾联用典抒发归志,慷慨激昂,直抒胸臆。
【小题3】时人曾称赵嘏为“赵倚楼”,出处即本诗划线句,请说说它的妙处。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唐]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 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这首诗,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小题2】从炼字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
E.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非之感。
【小题2】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