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悲陈陶【1】
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2】回面向北【3】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1】陈陶:地名,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唐军跟安史叛军在这里作战。【2】都人:长安的人民。【3】北:此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悲陈陶【1】
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2】回面向北【3】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1】陈陶:地名,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唐军跟安史叛军在这里作战。【2】都人:长安的人民。【3】北:此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交代了战争的时间、地点、结局及参战者的身份,写出了战事的惨烈,呼应了题目的“悲”。 |
B.“野旷天清无战声”是说战罢以后,原野空旷,肃穆沉寂,渲染了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
C.“群胡归来血洗箭”写出了将士们在叛军入侵时奋死抗敌的决心,显示了唐军将士们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 |
D.本诗具体真实地再现了陈陶之战的历史“以诗存史以诗证史”,正体现了杜甫诗歌的“诗史”性。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小题。
除夜寄微之
白居易①
鬓毛不觉白毵毵②,一事无成百不堪。
共惜盛时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
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
老校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
【注释】①因朝中倾轧,白居易外任杭州刺史。时年52岁。②毵毵(sān sān):细长散乱的样子。
【小题1】微之是唐朝的__(填写诗人姓名),他与白居易并称“元白”。
【小题2】简要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小题3】诗歌后两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除夜寄微之
白居易①
鬓毛不觉白毵毵②,一事无成百不堪。
共惜盛时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
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
老校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
【注释】①因朝中倾轧,白居易外任杭州刺史。时年52岁。②毵毵(sān sān):细长散乱的样子。
【小题1】微之是唐朝的__(填写诗人姓名),他与白居易并称“元白”。
【小题2】简要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小题3】诗歌后两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洛中豪士
康軿
乾符中,洛中有豪贵子弟,承藉勋荫,物用优足,恣陈锦衣玉食,不以充诎为戒。饮馔华鲜,极口腹之欲。有李使君出牧罢归,居止亦在东洛。深感其家恩旧,欲召诸子从容。有寺僧圣刚者,常所来往,李因以具.宴为说。僧曰:“每见其饮食,穷极水陆滋味,常馔必以炭炊,往往不惬其意。此乃骄逸成性,使君召之,可乎?”李曰:“若朱象髓、白猩唇,恐不可致,止于精洁修办小筵,未为难事。”于是广求珍异,俾妻孥亲为调鼎, 备陈绮席雕盘,选日邀致。弟兄列坐,矜持俨若冰玉。肴羞每至,曾不下箸。主人揖之再三,唯沾果实而已。及至水餐,俱致一匙于口,然相眄良久,咸若餐茶食蘖。李莫究其由,但以失饪为谢。
明日,复睹圣刚,备述诸子情貌。僧曰:“某前者所说,岂谬哉!”因造其门,以问之曰:“李使君特备一筵,肴馔可为丰洁,何不略领其意?”诸子曰:“燔、炙、煎、和,未得其法。”僧曰:“他物纵不可食,炭炊之饭,又嫌何事?”曰:“上人未知。凡以炭炊馔,先烧令熟,谓之炼火,方可入爨。不然,犹有烟气。李使君宅炭不经炼,是以难于餐啖。”僧抚掌大笑曰:“此则非贫道所知也。”
及.大寇陷洛,财产剽掠俱尽。昆仲数人与圣刚同时窜避,潜伏山谷,不食者三日。 贼锋稍远,徒.步将往河桥。道中小店始开,以脱粟为餐而卖。僧囊中有钱数文,买于土 杯同食。腹枵既甚,粱肉之美不如。僧笑而谓曰:“此非炼炭所炊,不知可与诸郎君吃否?” 但低首惭靦,无复词对。
古人云:“膏粱之性难正。”其此之谓乎?是以圣人量.腹而食,贤者戒于奢逸。
(选自《剧谈录》,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复睹圣刚,备述诸子情貌。
(2)古人云:“膏粱之性难正。”其此之谓乎?
【小题4】简要概括李使君之宴中,豪贵子弟“难于餐啖”的原因。
洛中豪士
康軿
乾符中,洛中有豪贵子弟,承藉勋荫,物用优足,恣陈锦衣玉食,不以充诎为戒。饮馔华鲜,极口腹之欲。有李使君出牧罢归,居止亦在东洛。深感其家恩旧,欲召诸子从容。有寺僧圣刚者,常所来往,李因以具.宴为说。僧曰:“每见其饮食,穷极水陆滋味,常馔必以炭炊,往往不惬其意。此乃骄逸成性,使君召之,可乎?”李曰:“若朱象髓、白猩唇,恐不可致,止于精洁修办小筵,未为难事。”于是广求珍异,俾妻孥亲为调鼎, 备陈绮席雕盘,选日邀致。弟兄列坐,矜持俨若冰玉。肴羞每至,曾不下箸。主人揖之再三,唯沾果实而已。及至水餐,俱致一匙于口,然相眄良久,咸若餐茶食蘖。李莫究其由,但以失饪为谢。
明日,复睹圣刚,备述诸子情貌。僧曰:“某前者所说,岂谬哉!”因造其门,以问之曰:“李使君特备一筵,肴馔可为丰洁,何不略领其意?”诸子曰:“燔、炙、煎、和,未得其法。”僧曰:“他物纵不可食,炭炊之饭,又嫌何事?”曰:“上人未知。凡以炭炊馔,先烧令熟,谓之炼火,方可入爨。不然,犹有烟气。李使君宅炭不经炼,是以难于餐啖。”僧抚掌大笑曰:“此则非贫道所知也。”
及.大寇陷洛,财产剽掠俱尽。昆仲数人与圣刚同时窜避,潜伏山谷,不食者三日。 贼锋稍远,徒.步将往河桥。道中小店始开,以脱粟为餐而卖。僧囊中有钱数文,买于土 杯同食。腹枵既甚,粱肉之美不如。僧笑而谓曰:“此非炼炭所炊,不知可与诸郎君吃否?” 但低首惭靦,无复词对。
古人云:“膏粱之性难正。”其此之谓乎?是以圣人量.腹而食,贤者戒于奢逸。
(选自《剧谈录》,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李因以具宴为说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B.及大寇陷洛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C.徒步将往河桥 / 日与其徒上高山 |
D.是以圣人量腹而食 /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A.勋荫:凭自己立功得到官爵。古代官吏选拔有世袭、纳赀、荐举、勋荫等方式。 |
B.昆仲:称人兄弟的敬词。昆为兄,仲为弟。另古代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 |
C.粱肉:以粱为饭,以肉为肴,指精美的膳食。如“食必粱肉,衣必文绣”。 |
D.失饪:烹调生熟失宜。《论语·乡党》有“失饪不食,不时不食”的记载。 |
(1)明日,复睹圣刚,备述诸子情貌。
(2)古人云:“膏粱之性难正。”其此之谓乎?
【小题4】简要概括李使君之宴中,豪贵子弟“难于餐啖”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并完成下面小题。
金谷园 唐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1)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诗句(任选一句)写景的特点。
(2)请赏析“落花犹似坠楼人”一句。
金谷园 唐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1)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诗句(任选一句)写景的特点。
(2)请赏析“落花犹似坠楼人”一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曲江①二首(其二)
杜甫②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③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④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①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是著名游览胜地。②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正值暮春游曲江。其时京城虽然收复,但兵革未息。杜甫时任“左拾遗”这个谏官。因为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自此,被肃宗疏远。③〔蛱蝶〕蝴蝶。④〔款款〕徐缓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蝶舞蜓飞的曲江春景与诗人及时行乐的喜悦情怀交相辉映,体现了全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小题2】请从“曲江”春景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曲江①二首(其二)
杜甫②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③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④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①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是著名游览胜地。②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正值暮春游曲江。其时京城虽然收复,但兵革未息。杜甫时任“左拾遗”这个谏官。因为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自此,被肃宗疏远。③〔蛱蝶〕蝴蝶。④〔款款〕徐缓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退朝典衣沽酒,到曲江边畅饮,尽醉而归。乃诗人处境困厄,借酒消愁。 |
B.处处留有酒债,原因是诗人哀叹人生短暂,体现出他“自暴自弃”的思想。 |
C.蝴蝶穿行,时隐时现。蜻蜓缓飞,时点水面。描绘出恬静、自由、美好的曲江境界。 |
D.我请春光与蝴蝶、蜻蜓一同流转,莫误时机。寓情于景,传达出因春光易逝的伤春、惜春之情。 |
【小题2】请从“曲江”春景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①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释: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中“故人”指严武,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缪。”随遇而安之意。②筱(xiǎo):细小的竹子。娟娟净:秀美光洁之态。③裛(yì):滋润。红蕖:粉红色的荷花。冉冉香:阵阵清香。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E. 尾联“填沟壑”本为悲哀之事,而诗人却能以“疏放”的态度对待,而这样的人生态度却使世俗中人耻笑其“老来更狂”。
【小题2】“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一句历来为人称妙,试分析其妙出。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①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释: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中“故人”指严武,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缪。”随遇而安之意。②筱(xiǎo):细小的竹子。娟娟净:秀美光洁之态。③裛(yì):滋润。红蕖:粉红色的荷花。冉冉香:阵阵清香。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典故,暗示诗人操守。“即”字有知足意味,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 |
B.颔联描写草堂景物,景中含情。上句言翠竹迎风,呈其疏秀;下句言红荷沾雨,吐其芬芳。 |
C.颈联写客中少助,生活局促的情境。昔日厚禄故人书信断绝,稚子形色凄凉。用语十分沉痛,欲扬先抑,为下文张本、 |
D.尾联点题,升华主旨。诗人不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狂傲的态度来对待世俗人生,这就是诗人的“疏放”。 |
【小题2】“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一句历来为人称妙,试分析其妙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①
王维
渭水自萦秦寒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②玩物华。
【注】①圣制:皇帝自己写的诗。蓬莱:即唐大明宫;兴庆:兴庆宫,唐玄宗为诸王时以旧宅 改建。阁道:这里指大明宫入曲江芙蓉因的复道。②宸游:指皇帝出游。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全诗紧扣“望”字写长安春景,取景布局阔大美好,生动展现长安兴盛时期的神采,也为繁盛时的唐朝谱写了一曲颂歌。
【小题2】本诗颈联历来为人称颂,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①
王维
渭水自萦秦寒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②玩物华。
【注】①圣制:皇帝自己写的诗。蓬莱:即唐大明宫;兴庆:兴庆宫,唐玄宗为诸王时以旧宅 改建。阁道:这里指大明宫入曲江芙蓉因的复道。②宸游:指皇帝出游。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的创作,缘于唐玄宗由阁道出游时在雨中春望赋诗,王维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欣然提笔写下此诗应和皇帝。 |
B.首联中的渭水、黄山、秦塞、汉宫,作为长安的陪衬和背景出现,意境开阔,历史色彩浓厚,时空感均因之而增强。 |
C.颔联写皇辇在架设于半空的阁道上行驶时,回看上苑春色。“花”、“柳”点出春天,但“柳"字也流露出些许不舍之情。 |
D.尾联写天子出游是趁着明媚春光来行迎春之礼,并非赏玩景物,这就把帝王的春游夸饰成顺天道之举,是歌功颂德之词。 |
【小题2】本诗颈联历来为人称颂,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李白①
杜 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①天宝四载(745年),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②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李白好神仙之学,曾入道炼丹。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E. 此诗简洁、概括,遗貌取神,饱含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
【小题2】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自我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分析。
赠李白①
杜 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①天宝四载(745年),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②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李白好神仙之学,曾入道炼丹。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句用借代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
B.首句还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杜甫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
C.“愧”字照应了“未就”,说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 |
D.作者用“葛洪”的典故对李白提出勉励,希望他能隐居求道、忘怀世事得失。 |
【小题2】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自我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塞上行作
刘得仁
乡井从离别,穷边触目愁。生人居外地,塞雪下中秋。
雁举之衡翅,河穿入虏流.将军心莫苦,向此取封侯。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塞上行作
刘得仁
乡井从离别,穷边触目愁。生人居外地,塞雪下中秋。
雁举之衡翅,河穿入虏流.将军心莫苦,向此取封侯。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将士们背井离乡,到荒僻的边远地区戍守,边塞环境艰苦,满目都是让人犯愁的景象。 |
B.颔联写战士们作为外乡人来到边塞,看到中秋的时候边塞就已经大雪纷飞的情景,更进一步表现边塞的苦寒。 |
C.颈联写由于边塞艰苦,大雁都振翅南飞,想远离此地,河水流过边虏之地,象征边塞战事绵绵不休。 |
D.本诗语言不事雕琢,质朴无华,明白晓畅,给读者‘种平实朴素的感觉,很容易感受到边塞的景象和气息。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夏十二登岳阳楼》
杜甫 李白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小题1】杜诗的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题2】杜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了洞庭湖怎么样的自然景象?
【小题3】试比较杜诗和李诗,说说他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艺术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登岳阳楼》 《夏十二登岳阳楼》
杜甫 李白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小题1】杜诗的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题2】杜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了洞庭湖怎么样的自然景象?
【小题3】试比较杜诗和李诗,说说他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艺术风格上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