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臣闻(①)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②)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③)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人君当神器之重 (2)简能而任之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克终者盖寡
A. 语气词,无义 B. 大概 C. 因为 D. 超过
【小题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必固其根本
A. 固然,确实 B. 本来 C. 坚守 D. 巩固, 使稳固
【小题4】为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填上所缺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欲 ②思 ③求 B. ①思 ②求 ③欲
C. ①求 ②欲 ③思 D. ①求 ②思 ③欲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小题6】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 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 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 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小题7】本文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任选其一并阐述其作用。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 )A.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有趣
B.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C. 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攒蹙:聚集收拢
D. 故为之文以志 志: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则施施而行 侣鱼虾而友麋鹿
C.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D. 相与枕藉乎舟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小题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写游览众山,是以众山作铺垫,突出下文写西山的怪特和游玩的独得之乐。
B. 作者陶醉于西山风景的“怪特”之中,不觉“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作者醉倒山中,无法行走,以致天黑了还没有能够回去。
C. 作者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是因为西山之游第一次给作者带来心灵的启迪,能让作者感到超脱旷达,忘却了自我,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
D. 文章中“怪特”的西山与作者高傲的志趣相互映照,象征了柳完元特立不屈的人格。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朱序,字次伦,义阳人也。序世为名将,累迁鹰扬将军、江夏相。兴宁末,梁州刺史司马勋反,桓温表序为征讨都护往讨之,以功拜征虏将军,封襄平子。太和中,迁兖州刺史。时长城人钱弘聚党百余人,藏匿原乡山。以序为中军司马、吴兴太守。序至郡,讨擒之。事讫,还兖州。
宁康初,拜南中郎将、梁州刺史,镇襄阳。是岁,苻坚遣其将苻不等率众围序,序固守,贼粮将尽,率众苦攻之。初,苻丕之来攻也,序母韩自登城履行,谡西北角当先受弊,遂领百余婢并城中女子于其角斜筑城二十余丈。贼攻西北角,果溃,众便固新筑城。丕遂引退。襄阳人谓此城为夫人城。序累战破贼,人情劳懈,又以贼退稍远,疑未能来,守备不谨。督护李伯护密与贼相应,襄阳遂没,序陷于苻坚。坚杀伯护徇之,以其不忠也。序欲逃归,潜至宜阳,藏夏揆家。坚疑揆,收之,序乃诣苻晖自首,坚嘉而不问,以为尚书。
太元中,苻坚南侵,谢石率众距之。时坚大兵尚在项,苻融以三十万众先至。坚遣序说谢石,称己兵威。序反谓石曰若坚百万之众悉到莫可与敌及其未会击之可以得志。于是石遣谢琰选勇士八千人涉肥水挑战。坚众小却,序时在其军后,唱云:"坚败!"众遂大奔,序乃得归。拜龙骧将军、琅邪内史,转扬州豫州五郡军事、豫州刺史,屯洛阳。
后丁零翟辽反,序遣将军秦膺、童斌与淮泗诸郡共讨之。其后慕容永率众向洛阳,序自河阴北济,与永伪将王次等相遇,乃战于沁水,次改走,斩其支将勿支首。参军赵睦、江夏相桓不才追永,破之于太行。永归上党。时杨楷聚众数千,在湖陕,闻永败,遣任子诣序乞降。序追永至上党之白水,与永相持二旬。闻翟辽欲向金墉,乃还,会稽王道子以序胜负相补,不加褒贬。
序以老病,累表解职,不许。诏断表,遂辄去任。数旬,归罪廷尉,诏原不问。太元十八年卒,赠左将军、散骑常侍。
(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一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序反/谓石曰/若坚百万之众/悉到莫可与敌/及其未会/击之/可以得志 |
B.序反谓石曰/若坚百万之众/悉到莫可与敌/及其未会/击之/可以得志 |
C.序反谓石曰/若坚百万之众悉到/莫可与敌/及其未会/击之/可以得志 |
D.序反/谓石曰/若坚百万之众悉到/莫可与敌/及其未会击之可/以得志 |
A.“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陈情表”中的“表”即为此意。 |
B.“宁康”是古代年号纪年法中的年号,皇帝即位一般要改元纪年。“元和十年”“辛未三月”即是此类。 |
C.“河阴”即河之阴。一般向阳的地方为阳,背阴的地方为阴。山之南、河之北为“阳”,山之北、河之南为“阴”。 |
D.“赠”也称“追赠”,或作追封、追晋,在人死后授予某种官职或称号,即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 |
A.朱序屡立战功。平定司马勋叛乱,升职为征虏将军;讨钱弘,官至中军司马、吴兴太守;淝水之战中,献计击败苻坚军队。 |
B.朱序机智灵活。苻坚派他劝降谢石,他却为谢石出谋划策;并在战中趁苻坚军队稍稍后撤时大喊“苻坚败了”,致使苻坚军队仓怕奔逃。 |
C.朱序讲究节义。藏匿在夏揆家里时,得知夏揆因自己连累而被捕,朱序便主动到苻坚府中自首,苻坚赞许朱序的义气未作追究。 |
D.朱序个性鲜明。当朝廷拒不接受其请求解除职务的奏表时,他就自行卸任离职,结果被送交廷尉治罪,好在最后朝廷赦免其罪未加追究。 |
(1)序累战破贼,人情劳懈,又以贼退稍远,疑未能来,守备不谨。
(2)闻翟辽欲向金墉,乃还,会稽王道子以序胜负相补,不加褒贬。
西郊
杜甫
时出碧鸡坊,西郊向草堂。
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
傍架齐①书帙②,看题③减药囊。
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
【注】①齐:整书使齐。②帙:书、画的封套,包书套子。③题:药上标题。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人看到西郊沿途的细柳,闻到路边飘来的梅香,从视觉和嗅觉的不同感官表露出自己的愉悦之情。 |
B.在西郊的草堂里,诗人平日里整理书籍,检视药囊,生活显得清幽、闲适。 |
C.杜甫弃官后历尽千辛万苦到达成都,在西郊盖了一间草堂,从此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喜不自禁,写下这首诗。 |
D.杜甫的诗以沉郁为主,情感深厚、忧愤、蕴藉,但偶尔也流露出轻松喜悦的情趣,如《西郊》和《江畔独步寻花》等。 |
【小题2】王安石曾说:“老杜之‘无人觉来往,下得‘觉,字大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赏析。
又呈吴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②亲。
即防远客虽多 事,便插疏篱却甚③真。已诉征求④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呈:呈送。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②转须:反而更应该。③甚:太。④征求:指赋税征敛。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感,语言沉郁顿挫而又不乏幽默。 |
B.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
C.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
D.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
E.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①
孟浩然
向夕槐烟起,葱茏池馆曛。
客中无偶坐,关外惜离群。
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
永怀芸阁友②,寂寞滞扬云③。
【注】①王昌龄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任职秘书省校书郎。开元十七年,王昌龄仍在长安,故孟浩然得与之交往,孟浩然大约在此年底离开长安。②芸阁友:指王昌龄。荟阁,藏书处,即秘书省。此时王昌龄为秘书省校书郎,故称“芸阁友”。但他任此职已七年,久不得迁。③扬云:指扬雄,字子云,西汉文学家。滞:谓仕途失意。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的题目点明本诗是诗人从京城刚出关在旅亭夜坐时所作,诗题既体现了写作背景,又点明了作者写本诗的目的。
B.一、二句运用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写出了夕阳西下,阳光照射在池馆里,薄薄烟雾笼罩旅亭的情景,色调伤感。
C.第三句写在旅亭中只有自己一个人独坐,孤独寂寞的感受顿时涌上心头;第四句则感叹自己与朋友的别离之情。
D.最后两句运用了典故,这里将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与朋友王昌龄相比,对扬雄久不得迁的失意表达了无限的同情。
E本诗是五言律诗,诗人把感慨置于夕阳西下、槐烟笼單、雨滴枯荷、羁旅独坐等阴郁惨淡的背景下加以表现。
【小题2】本诗颈联为人所称道,请赏析此联。
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十七)
李白
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
偶蒙春风荣,生此艳阳质。
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
宛转龙火飞,零落早相失。
讵知[注]南山松,独立自萧瑟?
[注]讵知:岂知。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句写桃花在东园开放,“东园”化用阮籍诗句“东园桃与李”。 |
B.第二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桃花盛放的景象,“笑”与“夸”生动传神。 |
C.三、四句承接一、二句,揭示桃树开出美丽花朵的原因,“偶”字令人深思。 |
D.“龙”指苍龙七宿,“火”指大火星,“龙火飞”指大火星西移,寒冬将至。 |
【小题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
赠李十二牡丹花片,因以饯行
元稹
莺涩余声絮堕风,牡丹花尽叶成丛。
可怜颜色经年别,收取朱阑一片红。
赠江客
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鸿声急欲霜天。
愁君独向沙头宿,水绕芦花月满船。
(1)元诗和白诗分别选取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2)比较两诗一、二句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
(3)两首诗都是送别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谢举,字言扬,中书令览之弟也。幼好学,能清言,与览齐名。举年十四,尝赠沈约五言诗,为约称赏。起家秘书郎,迁太子舍人,深为昭明太子赏接。秘书监任昉出为新安郡,别举诗云:“讵念耋嗟人,方深老夫托。”其属意如此。尝侍宴华林园,高祖访举于览,览对曰:“识艺过臣甚远,惟饮酒不及于臣。”高祖大悦。
天监十四年,出为豫章内史,为政和理,甚得民心。普通四年,入为左民尚书。其年迁掌吏部,寻以公事免。六年,领步兵校尉。俄徙为吏部尚书,出为晋陵太守。在郡清静,百姓化其德,境内肃然。罢郡还,吏民诣阙请立碑,诏许之。
举少博涉多通,尤长玄理及释氏义。为晋陵郡时,常与义僧递讲经论,征士何胤自虎丘山赴之。其盛如此。先是,北渡人卢广有儒术,为国子博士,于学发讲,仆射徐勉以下毕至。举造坐,屡折广,辞理通迈。广深叹服,仍以所执麈(尘,chén)尾荐之,以况重席焉。
大同三年,以疾陈解,徙为右光禄大夫,给亲信二十人。其年,出为吴郡太守。先是,何敬容居郡有美绩,世称为何吴郡。及举为政,声迹略相比。六年迁太子詹事。举父沦,齐世终此官,累表乞改授,敕不许,久之方就职。九年,迁尚书仆射。举虽居端揆,未尝肯预时务,多因疾陈解。敕辄赐假,并手敕处方,加给上药。其恩遇如此。其年,以本官参掌选事。太清二年,迁尚书令,侍中、将军如故。是岁,侯景寇京师,举卒于围内。诏赠侍中、中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尚书令如故。文集乱中并亡逸。
(选自《梁书·谢举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讵念耋嗟人 讵: 如果 |
B.其属意如此 属意:劝说。 |
C.仍以所执麈(尘,chén)尾荐之 塵尾:尘尾,是一种于手柄前端附上兽毛(如马尾、麈尾)或丝状麻布的工具或器物,一般用作扫除尘迹或驱赶蚊蝇之用。在道教文化中,拂尘是道士常用的器物,一些武术流派更视拂尘为一种武器。拂尘也是汉传佛教法器,象征扫去烦恼。 |
D.举虽居端揆 端揆:宰相之位。 |
A.谢举自由好学,深受他人注意。谢举与秘书监任昉关系密切,任昉出任新安郡太守时写诗赠给谢举,可见,谢举被人留意就像这样。 |
B.谢举为政平和,管辖之地秩序良好。普通六年,谢举被仟命为吏部尚书,出任了晋陵太守的官职、因为他任职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受其徳政感化,境内肃然。 |
C.谢举学问渊博,受到卢广等人赞常。谢举年轻时博览群书而懂得很多,尤其擅长道家义理和佛理,卢广叹服其超俗的辞理,赠他麈尾,赐予他高贵的座席。 |
D.谢举深受皇恩,在与侯景的对抗中去世。谢举因有病请求解职,皇帝赐给他假期和皇帝使用的药;为回报朝廷恩典,谢举积极与反贼侯景对抗,在城围时上世。 |
(1)为晋陵郡时,常与义僧递讲经论,征士何胤自虎丘山赴之
(2)举父沦,齐世终此官,累表乞改授,敕不许,久之方就职。
【小题4】将下列《六国论》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①任旭,字次龙,临海章安人也。父访,吴南海太守。
②旭幼孤弱,儿童时勤于学。及长,立搡清修,不染流俗,乡曲推而爱之。郡将蒋秀嘉其名,请为功曹。爵居官贪秽,每不本法,旭正色苦谏。秀既不纳,旭谢去,闭门讲习,养志而已。久之,秀坐事被收,旭狼狈营送,秀慨然叹曰:“任功曹真人也。吾违其谠言,以至于此,复何言哉!”
③寻察孝廉,除郎中,州郡仍举为郡中正,因辞归家。永康初,惠帝博求清节俊异之士,太守仇馥荐旭清贞洁素,学识通博,诏下州郡以礼发遣。旭以朝廷多故,志尚隐遁,辞疾不行。寻天下大乱,陈敏作逆,江东名豪并见羁絷,惟旭与贺循守死不回。敏卒不能屈。
④元帝初镇江东,闻其名,召为参军,手书与旭,欲使必到,旭固辞以疾。后帝进位镇东大将军复召之;及为左丞相,辟为祭酒,并不就。中兴建,公车征,会遭母忧。于时司空王导启立学校,选天下明经之士,旭与会稽虞俱以隐学被召。事未行,会有王敦之难,寻而帝崩,事遂寝。明帝即位,又征拜给事中,旭称疾笃,经年不到,尚书以稽留除名,仆射苟崧议以为不可。
⑤太宁末,明帝复下诏备礼征旭,始下而帝崩。
⑥威和二年卒太守冯怀上销宜赠九列值苏峻作乱竞不行。
⑦子琚,位至大宗正,终于家。
(节选自《晋书·列传六十四》)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久之,秀坐事被收 (2)及为左丞相,辟为祭酒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旭狼狈营送
A.尴尬 | B.窘迫 | C.急忙 | D.疲惫 |
寻而帝崩,事遂寝
A.耽误 | B.平息 | C.忽略 | D.停止 |
A.乡曲推而爱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
B.州郡仍举为.郡中正 为击破沛公军人 |
C.手书与旭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
D.与会稽虞喜俱以隐学被召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
A.咸和/二年卒/大守冯怀上疏谓宜赠九列值/苏峻作/乱事竟不行。 |
B.咸和二年卒/太守冯怀上疏/谓宜赠九列/值苏峻作乱/事竟不行。 |
C.咸和/二年卒太守冯怀上疏/谓宜赠九列/值苏峻作/乱事竟不行。 |
D.咸和二年/太守冯怀上/疏谓宜赠九列值/苏峻作乱/事竞不行。 |
任功曹真人也。吾违其谠言,以至于此,复何言哉!
【小题7】《晋书·列传》把任旭列入“隐逸传”,请结合文本分析其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