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    )
A. 意有所极,梦亦同  趣:有趣
B.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C. 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攒蹙:聚集收拢
D. 故为之文以 志: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凡是州山水有异态者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B. 则施施行 侣鱼虾友麋鹿
C. 高下之势,岈然洼然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D. 相与枕藉舟中     生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小题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写游览众山,是以众山作铺垫,突出下文写西山的怪特和游玩的独得之乐。
B. 作者陶醉于西山风景的“怪特”之中,不觉“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作者醉倒山中,无法行走,以致天黑了还没有能够回去。
C. 作者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是因为西山之游第一次给作者带来心灵的启迪,能让作者感到超脱旷达,忘却了自我,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
D. 文章中“怪特”的西山与作者高傲的志趣相互映照,象征了柳完元特立不屈的人格。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1 02:33: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种树郭橐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B.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C.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D.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培,即培土,也叫壅土。为保护植物在其根基部分垒土,有防止植物倒伏,促进植物根部发育等作用。
B.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缫丝是制丝的一个主要工序,传说黄帝之妻嫘祖是养蚕缫丝的创始人。
C.鸣鼓,指公开宣布罪状,加以声讨。例如屈原《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就是此意。
D.飱饔,晚餐和早餐。周朝时亦是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飱,客始至之礼;饔,即将币之礼。”(郑玄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橐驼是个身份低下的小人物,却处处表现出他的不同寻常:欣然接受丑陋之名,身怀种植绝技。
B.郭橐驼种树之法为顺其自然,不善植者看似用心实则妨害。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得真实生动。
C.郭橐驼认为自己有本领让果树早结果,并且果实丰硕的秘诀是他没有伤害果树,没有仇视果树。
D.本文兼有寓言性质,通过郭橐驼的事项,规劝为政不可扰民,要“顺天致性”,让百姓休养生息。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译文:    
(2)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译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含义不同的一组是
A.觞满酌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B.颓然就醉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C.入深林,回溪   山之高而止
D.故为之文以   尽吾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常在于险远
A.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B.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C.望西山,如指
D.苍然暮色,自而至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则草而坐   披:分开
B.过湘江,染溪   缘:沿着
C.而起,起而归   觉:睡觉
D.心凝形   释:解除束缚
【小题4】对下列各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翻译: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常常恐惧不安。
B.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
翻译: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似尺寸之远,实有千里之遥。
C.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翻译: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
D.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翻译:青山萦回,白水缭绕,看外面与天边,向四面望去好像是一个整体。
【小题5】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恒惴栗”三字概括自己被贬后的心情。这三个字既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又同下文游西山时陶醉于自然美的欣喜形成鲜明的对比。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境界是游览西山而获得的心灵启迪,作者因此忘却了烦扰,获得了精神慰藉。
C.“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这几句所描写的场景与《赤壁赋》中最后一段的场景颇为相似,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大相径庭。
D.这段文字在描写“西山”的景物时,对形容词和动词的选择运用简约而精当、准确而传神。将西山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地刻画出来,富于动态美。
【小题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3)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于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各,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宗元白。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

(简注)①本文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返回京城后,又写信给柳宗元,要求拜师。②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比“子”更亲切。③苍黄:同“仓皇”,惊慌失措的样子。④假而:假如。⑤苟亟来以广是道: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发挥作文之道。

(阅读指要)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在这篇写给韦中立求师为学的复信中,柳宗元主要谈了对建立师生关系的看法,以及阐述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柳宗元说“不敢为人师”,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之下,为人师要遭到嘲笑、诽谤的。因此,柳宗元要避为师之名而就为师之实。所以他既婉言拒绝韦中立“欲相师”的要求,又“愿悉陈中所得者”,勤勤恳恳地教导青年。柳宗元在信中提出了“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认为有严肃认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品质,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柳宗元在文中表明的为师的态度和观点,以及文学创作主张,对于推进当时唐代的古文运动,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仆自固无取(________)
(2)人不事师(________)
(3)南越中数州(_________) 
(4)则仆固愿陈中所得者(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抗颜而为师 ②利乘便,宰割天下
B.①至无雪已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C.①若定是非教吾子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致天下之士
D.①其为不敢也决矣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辱云欲相师B.世果群怪聚骂,指牵引
C.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D.非独见病,亦以吾子
【小题4】下列句子不属于省略句的一项是
A.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B.世果群怪聚骂
C.邑犬群吠,吠所怪也D.余以为过言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2)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小题6】下面是对上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封书信中,柳宗元首先说自身条件差,够不上当老师的资格,婉言谢绝了韦中立“欲相师”的请求。当然,这不过是他的谦虚之辞,并不是他拒绝的真正原因。
B.接着,作者从师道衰落的历史谈到目前的情况,举韩愈“抗颜而为师”受到嘲笑打击为鉴,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说明师道之衰,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
C.柳宗元说,已经陈列了韦中立想看的全部文章,并不是想炫耀,只是想看看韦中立是不是真的喜欢他的文章;还提到,从韦中立的来信可知,韦中立对文章的过誉,只是韦中立特别喜欢的缘故。
D.最后柳宗元提出,取其实而去其名,这样既可以免遭嘲笑攻击,又能达到行师道的目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蹷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方苞《游雁荡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有所极,梦亦同  趣:往,赴
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 形容:外表,样子
B.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之 异:奇异
无以别其为兹山之若壑也   无以;没有办法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天际:天边交会
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 无因:没有缘由
D.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 :同类
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所以:表原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则有二焉。
B.不知日入 则修士守身涉世
C.至无见而犹不欲归  则前此目见者未有也
D.故为之文志 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至于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甲,作者游历山水的真正目的在于忘忧,而西山之游实现了自我与自然的融合,达到了乐而忘忧的目的,才是“真正的游”。
B.选文乙,题为《游雁荡记》,但作者开篇就说“兹山不可记也”,看似矛盾,实则是把雁荡山和那些平缓明媚的山川进行对比,以突出雁荡山的特殊之处。
C.游记以记叙旅游见闻、描写山水景物为主,并寄寓作者的情思或审美趣味。这两篇选文都是以叙写山水景物为重的山水游记。
D.选文甲,作者描写并赞美西山的怪特美,间接表达自己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选文乙,作者游览雁荡山领略到做人处世的道理:两文均有借游寓理抒怀的特点。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若 兹 山 则 浙 东 西 山 海 所 蟠 结 幽 奇 险 峭 殊 形 诡 状 者 实 大 且 多 欲 雕 绘 而 求 其 肖 似 则 山 容 壁 色 乃 号 为 名 山 者 之 所 同
【小题5】把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