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送魏大从军
唐·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边患了而受金石之赏。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豪杰”。④代:代州。⑤狐塞:飞狐塞,边界驻军重地。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即山西大同。⑦燕然:燕然山。东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小题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E. 全诗一气呵成,英气逼人,没有儿女情长,却有慷慨悲壮,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
【小题2】诗歌尾联运用汉将刻石记功的典故,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送魏大从军
唐·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边患了而受金石之赏。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豪杰”。④代:代州。⑤狐塞:飞狐塞,边界驻军重地。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即山西大同。⑦燕然:燕然山。东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小题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
B.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委婉地批评魏大从戎的失当。 |
C.三、四两句是说,离别虽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发誓要像六郡雄杰那样去杀敌立功。 |
D.五、六两句中,“横”字表明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接”字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对魏大此行的担忧之情。 |
【小题2】诗歌尾联运用汉将刻石记功的典故,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E.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朴实无华,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2)《唐宋诗举要》评价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对颔联作简要赏析。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
B.三四句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 |
C.五六句写山牵绕着“别恨”、水带着“离声”, 作者只说锦城的山水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蔡氏兄弟的多情,诗意含蓄而有韵味。 |
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
(2)《唐宋诗举要》评价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对颔联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第三联写诗人愿意因诗文而出名,肯定官职到老即应该退休。
【小题2】从景和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诗的尾联。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题“旅夜书怀”,意思是在行旅的夜里表达自己的胸怀或书写怀抱。 |
B.第一联写近景:微风吹着江岸上的细草,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
C.第二联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
D.诗的前四句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置于细草、孤舟中,雄浑凄怆。 |
【小题2】从景和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诗的尾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落花①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①这首诗作于会昌六年(846年),作者正闲居永业。当时,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之中,境况很不如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本诗画面沉重暗淡,诗人把咏物和个人的身世之慨结合来写,感伤身世之中流露出人生无奈、及时行乐的情感。
【小题2】诗中“眼穿仍欲稀”一句中,“稀”字一作“归”,你认为哪个字更符合诗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落花①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①这首诗作于会昌六年(846年),作者正闲居永业。当时,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之中,境况很不如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不直接写落花,而是逆折而入,写客去楼空,烘托出一片凄冷寂寞的气氛。 |
B.颔联承上,具体描写落花“乱飞”的情状。上句写远景,下句写近景:落花飘拂纷飞,与曲陌连成一片,在落日余晖的掩映下,绵延不断。 |
C.颈联中“肠断”“眼穿”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伤春怜花的无奈忧伤之情。 |
D.尾联语意双关,既写花朵用心装点春天,最终落得凋零沾衣的凄凉结局;同时表现了诗人素怀壮志却不见用于世,只有泪落沾衣的感慨。 |
【小题2】诗中“眼穿仍欲稀”一句中,“稀”字一作“归”,你认为哪个字更符合诗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全诗用了虚实相生的笔法,既有眼前之景,也有想象之景,相得益彰。
【小题2】本诗本写落叶,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的“重重”表示落叶之多,不禁使人想到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 |
B.颔联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摹了落叶思绪翻飞和对春日的无比向往。 |
C.尾联借景抒情,说自己要像青松那样傲然挺立,四季常青,而不做落叶,随风飘荡,任意东西。 |
D.作者借落叶来寄托自己的情志,表达了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 |
【小题2】本诗本写落叶,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小题2】本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试作简析。
还山宅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槎(chá):指小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出时令,为写景规定了时间;点题写出事件,交代了沿途的作为。 |
B.第二联描写了“芳草”、“落花”扣首句“暮春”,营造了萧条、冷凄之境。 |
C.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
D.第三联写昔日经行之处,这些景物勾起诗人对昔日徜徉山水之乐的回忆。 |
E.第四联展示了山宅风貌,写出了鸟散去前后环境的对比、作者心情的对比。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小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杜诗颈联“文章憎命达”是说李白才华出众,“魑魅喜人过”是说李白遭小人陷害,这两句含蓄的抒发了诗人与李白相同命运的愤懑之情。
【小题2】两首诗主题虽相同,但构思不同,请简要分析。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两首诗都以思念友人为主题,李诗的主旨句是“思君若汶水”,杜诗的主旨句是“君子意如何”。 |
B.两首诗开头都以景入笔,触景生情。李诗开头暗含诗人无所事事的烦闷;杜诗开头遥寄对友人的牵挂思念。 |
C.李诗最后两句说为了解除思念就跟汶水一路南行,以长流不断的汶水为喻,寄托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
D.杜诗颔联“江湖秋水多”说明对收到书信(鸿雁)不抱希望;“秋水多”隐喻山高水阔,风波险阻,暗示了李白前途坎坷,引出下文议论。 |
【小题2】两首诗主题虽相同,但构思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贫 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①。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全诗没有典故,不用比拟,语言风格凄婉柔丽,以深刻的内涵使诗作蕴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小题2】这首诗与白居易的《观刈麦》分别塑造了“贫女”和“贫妇”形象,请简析它们各自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贫 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①。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中女子虽出身贫寒,却也想着托个媒人找个好归宿,但又知道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面前只会自取其辱。 |
B.颔联写了人们只知道追逐时髦的梳妆打扮,没有人喜爱高尚的风格和情调。 |
C.颈联,描写贫女的才能,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双眉与画卷比美,让人对贫女印象深刻。 |
D.诗歌句句写贫女,也似句句在写作者自己,贫女形象与贫士形象融为一体,这是诗歌的高明之处。 |
【小题2】这首诗与白居易的《观刈麦》分别塑造了“贫女”和“贫妇”形象,请简析它们各自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曲江二首(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濒遭贬官。曲江:唐朝时候是游赏胜地。经眼:从眼前经过。翡翠:翡翠鸟。麒麟:石麒麟墓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作者慨叹盛衰兴亡、物是人非的伤感。
【小题2】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中作者“细推”的有哪些“物理”?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曲江二首(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濒遭贬官。曲江:唐朝时候是游赏胜地。经眼:从眼前经过。翡翠:翡翠鸟。麒麟:石麒麟墓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而且有对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
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都引起诗人的惆怅,“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
C.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句中的“且看”是只管看之意,“莫厌”是不推辞之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行乐的愿望。 |
D.颔联两句不但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欲”等虚字的大量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艺术成就。 |
【小题2】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中作者“细推”的有哪些“物理”?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小题1】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E. 尾联诗人连用两个典故,东汉时定远侯班超的“投笔从戎”,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缨”,描写抒情,淋漓尽致地阐释了“燕台一望客心惊”的景象。
【小题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分析。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小题1】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A.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现在的北京,古称蓟。辽朝时为陪都,称燕京,金称中都,元称大都,明永乐年间才正式叫作北京,或称京师,经清延用到辛亥革命后。1928年,将北京改称北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为首都,又改称北京。 |
B.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汉将营”实指唐兵营,比如“汉皇重色思倾国”“汉家山东二百州”等。唐朝人仰慕大汉雄风,在文学创作中常常以汉称唐。 |
C.“三边曙色动危旌”,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句意是边塞的曙光照耀着倾倒的旗帜,一片凄凉。 |
D.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词,全然没有堆砌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 |
【小题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