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苏轼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1)吉祥寺花将落而述古不至

今岁东风巧剪裁,

含情只待使君来。

对花无信花应恨,

直恐明年便不开。

(2)述古闻之明日即来坐上复用前韵同赋

仙衣不用剪刀裁,

国色初酣卯酒来。

太守问花花有语,

为君零落为君开。

(注)①述古:姓陈名襄,字述古。其时苏轼任杭州通判,陈任杭州太守。②卯酒:在晨间喝的酒。

【小题1】第二首诗标题中的“前韵”是指哪几个字?
【小题2】对以上两首诗解释或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由“东风”可以推知当时应为初春时节。
B.“含情”也包含作者对陈襄到来的期待。
C.“仙衣”写出吉祥寺之花开得不同凡响。
D.由“国色”可知诗中所写的当是牡丹花。
【小题3】请结合这两首诗的第三、四句,分析两首诗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及内容上的关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19 01:16: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小题。
纵笔三首①
苏 轼
其一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其二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其三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祭灶,只鸡斗酒定腾吾。
(注)①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苏轼由惠州(今属广东省)贬所再贬儋州(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辖境在今海南省西部地区),时已64岁,且病魔缠身,正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此年岁末,作《纵笔三首》。
【小题1】下列对这组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一首首句写诗人处境寂寞,已成衰病老翁;次句以风吹“萧散”的白须申述衰老。
B.第一首从寂寞写到热闹,第二首则从热闹写到寂寞,都运用了借事抒情和细节描写。
C.第二首写因州里出现戴乌角巾的官员,父老争相观看,而诗人自己独处寂寞,在斜阳中数路人。
D.第三首先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儋州米贵,诗人半月只得饮酒度日,看似夸张,却是写实之笔。
E. 第三首“只鸡斗酒”用曹操祭桥玄之典写东邻必然会以祭品相饷,从一件具体小事侧面反映他与儋州人民感情的深厚。
【小题2】组诗充分体现了诗人“超旷闲逸”的心境,请结合内容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暮,举网得鱼 薄:迫,逼近
B.适有孤鹤,江东来 横:跨越,横渡
C.履巉岩,蒙茸  披:覆盖在肩背上
D.道士顾笑,予亦惊 寤:觉,醒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月相名,农历每月十五日(有时为十六日或十七日),地球上看见的月亮呈圆形,这种月相叫“望”。因而“望”亦指农历每月十五日,“七月既望”即七月十五日。
B.“冯夷”,也作“冰夷”,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即“河伯”,后泛指水神。传说河伯是鱼尾人身,头发是银白色的,眼睛和鳞片是流光溢彩的琉璃色。
C.“道士”,信奉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术的教徒的通称。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创始人是张道陵。道教以“道”作为追求目标,吸收道家老庄思想,形成自己的神仙崇拜与信仰。
D.“孤鹤”在古诗文中常喻指闲散自在、无拘无束、来去自如、不求名利、孤特高洁之人。“鹤”在中国的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与仙道和人的精神品格有密切的关系。
【小题3】下列对文章和《赤壁赋》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态美,与《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展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
B.《赤壁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赤壁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赤壁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赤壁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D.《赤壁赋》借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纵情山水、及时行乐的思想情绪和生活态度;《后赤壁赋》略显虚无缥缈,更多流露出遗弃尘世的思想。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
①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②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庭芳
苏 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①陈慥: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②司州: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时住黄陂。③摐摐:拟声词。④釭:灯。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
B.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C.“居士先生老矣”是劝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矣,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
D.“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和二人的相得。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题文)(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水龙吟
苏 轼
小沟东接长江,柳堤苇岸连云际。烟村潇洒,人闲一哄,渔樵早市。永昼端居,寸阴虚度,了成何事。但丝莼玉藕,珠粳锦鲤,相留恋,又经岁。
因念浮丘旧侣,惯瑶池、羽觞沈醉。青鸾歌舞,铢衣摇曳,壶中天地。飘堕人间,步虚声断,寒露风细。抱素琴,独向银蟾影里,此怀难寄。
(注)①浮丘:浮丘公,古仙人名。
【小题1】(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上片开头五句写景:小沟、长江、柳堤、苇岸、烟村、早市。描绘出一辐开阔辽远,祥和而富有生机的风景画。
B.在这样一个民风淳朴,景色极佳的小村,词人整天闲居无事,没有凡事纷扰,关心的唯有莼菜与玉藕等美食,过着寻常百姓的生活。
C.下片开头六句运用仙话寄托的笔法:词人此时被贬黄州,他想象着“浮丘”仙人式的、“瑶池”仙境般的沉醉生活,再现了众“青鸾”穿着“摇曳”的“铢衣”,进入“壶中天地”而“歌舞”的缥缈美景。这反映出他遭逢大变,灵肉煎熬,想要逃避现实的心态。
D.“飘坠人间”三句,作者笔锋一转,由“仙境”陡然坠入“人间”,反照现实,过着“露寒风细”贫困的贬居生活,好不凄凉,可见当时的苏轼面临着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境。
E. 整首词,词人采用以景托情,正反观照,杂以仙话寄托的手法,由景入情,由实入虚,以虚显情,由虚而实,层次井然,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小题2】(小题2)此词系苏轼被贬黄州两年之时寄蹭友人所作,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