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 北宋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①予友黄君梦升,其先婺州金华人,后徙洪州之分宁。黄氏世为江南大族。自其祖父以来,乐以家赀赈乡里,多聚书以招四方之士。梦升兄弟皆好学,尤以文章意气自豪。
②予少家随州,梦升从其兄茂宗官于随。予为童子,立诸兄侧。见梦升年十七八,眉目明秀,善饮酒谈笑。予虽幼,心已独奇梦升。
③后七年,予与梦升皆举进士于京师。梦升得丙科,初任兴国军永兴主簿,怏怏不得志,以疾去。久之,复调江陵府公安主簿。时予谪夷陵令,遇之于江陵,梦升颜色憔悴,初不可识,久而握手嘘唏,相饮以酒,夜醉起舞,歌呼大噱。予益悲梦升志虽衰而少时意气尚在也。
④后二年,予徙乾德令,梦升复调南阳主簿。又遇之于邓间。常问其平生所为文章几何,梦升慨然叹曰:“吾已讳之矣。穷达有命,非世之人不我知,我羞道于世人也。”求之,不肯出。遂饮之酒,复大醉,起舞歌呼,因笑曰:“子知我者。”乃肯出其文。读之,博辩雄伟,其意气奔放,犹不可御。予又益悲梦升志虽困而独其文章未衰也。
⑤是时,谢希深出守邓州,尤喜称道天下士。予因手书梦升文一通,欲以示希深。未及而希深卒,予亦去邓。后之守邓者皆俗吏,不复知梦升。梦升素刚,不苟合,负其所有,常怏怏无所施。卒以不得志,死于南阳。
⑥吾尝读梦升之文,至于哭其兄子庠之词,曰:“子之文章,电激雷震,雨雹忽止,阒然灭泯。” 未尝不讽诵叹息而不已。嗟夫,梦升曾不及庠,不震不惊,郁塞埋藏。孰与其有,不使其施?吾不知所归咎,徒为梦升而悲!
(欧阳修《黄梦升墓志铭》有删减)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1)乐以家赀赈乡里____________ (2)心已独奇梦升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尤以文章意气自豪。(本文) 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
B.常问其平生所为文章几何。(本文)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C.乃肯出其文。(本文)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
D.予又益悲梦升志虽困而独其文章未衰也。(本文)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
(1)非世之人不我知,我羞道于世人也。
(2)梦升素刚,不苟合,负其所有,常怏怏无所施。
【小题4】第⑥段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概括作者三次“为梦升而悲”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
菱溪石记
(北宋)欧阳修
⑴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⑵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濆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行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⑶溪傍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伪吴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①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⑷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丰乐)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⑸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
⑹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注释)①佚:同“逸”,安逸。【小题1】第⑴段的“见其可怪”中的“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对刘金其人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刘金是乱世举事的三十六位英雄之一。 |
B.刘金爱石是效仿爱赏奇异的孩子女人。 |
C.刘金曾构建陂池台榭,植种奇木异草。 |
D.刘金后代为平民,仍有散居在溪边的。 |
【小题4】第⑸段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5】概括本文主旨。
鲁山山行
(北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①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②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释)①野情:喜爱山野之情。②熊:一种动物,一说指大熊星座。【小题1】本诗记叙的是作者在 时节独行鲁山的一段经历。
【小题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陈述喜好,再以写景照应点题。 |
B.颈联对仗工整,多视角描写动态之景。 |
C.尾联问句传达焦急,声音则反衬寂静。 |
D.全诗语言既清新自然,又不失质朴美。 |
庆清朝慢·踏青① 王观
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②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③。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
晴则个,阴则个,饾饤得天气④,有许多般。须教撩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
(注)①北宋词,出自《冠柳集》。“庆清朝慢”由王观创调。 ②东君:司春之神。 ③小双鸾:鞋面所绣的双鸾图案。 ④则个:语助词,表示动作进行,近似于“着”。饾饤(dòu dìng):喻指杂凑堆砌。
【小题1】王观将词集取名为“冠柳”,表示其创作欲高出词人 (人名)之意。
【小题2】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雨为酥”和“催冰做水”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与变化,表现春神的运行造化。 |
B.“何人……点破残寒”的疑问,既让表达跌宕生姿,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好奇。 |
C.作者化用了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诗句,写出了烟郊外迷蒙的春色。 |
D.过片“晴则个”等三句运用口语,描绘出天气的阴晴不定,活泼而富有意趣。 |
菩萨蛮①
王安石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②,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注:①此词是词人受旧党打击,晚年被迫隐居金陵半山而作。②月偃:即偃月,半弦月。【小题1】王安石,字介甫,号__________。
【小题2】有人说首句“闲”字用得极妙,那么词中哪些内容能够表现这个“闲”的意趣?
【小题3】“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两句是写景,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西江月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释)①这首词据传是苏轼贬谪惠州时悼念侍妾朝云之作。②瘴雾:惠州一带的湿热之气。③倒挂绿毛幺凤:(使者是)倒挂树上的绿毛小鸟。幺凤:鸟名。④涴(wò):沾污。⑤“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王诗中有“梦中唤作梨花云”句。【小题1】概括上下阕中梅花的形象特点。(每一点均在四字以内)
【小题2】下列对词的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瘴雾”既写出当地气候特征,也渲染了仙风。 |
B.运用比拟,谓即使梅花谢了,而梅叶仍有红晕。 |
C.反其意而用典故,慨叹自己已经不再梦见梅花。 |
D.整首词借花喻人,借咏梅倾诉了对朝云的思念。 |
齐州泺源石桥记
苏辙
⑴泺水之源,发于城之西南山下,北流为瑝①,其浅可揭。城之西门,跨而为桥。自京师走海上者,皆道于其上。每岁霖雨,南山水潦暴作,汇于城下,桥不能支,辄败。熙宁六年,七月不雨,明年夏六月乃雨,淫潦继作,桥遂大坏。知历城施君辩言于府曰:“水岁为桥害,请为石桥,以纾其役。距城之东十五里,有废河败堰焉,其弃石铁可取以为用。”府用其言,以告转运使,得钱二十七万,以具工廪之费。取石于山,取铁于府,取力于兵。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焉。三跌二门,安如丘陵,惊流循道,不复为虐。
⑵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日至于城上,视其工之良窳与其役之劳佚②,而劝相之。知历城施君实具其材,兵马都监张君用晦实董③其事。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属于四涧,以杀暴水之怒,久废不治,于是疏其堙塞,筑其缺而完之。桥之西二十步有沟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而屋于其上,水不得泄,则桥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旧而止。又明年,水复至,桥遂无患。
⑶从事苏辙言曰:桥之役虽小也,然异时郡县之役,其利与民共者,其费得量取于民,法令宽简,故其功易成;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官不能尽办,郡县欲有所建,其功比旧实难。非李公之老于为政与二君之敏于临事,桥将不就。夫桥之役虽小,然其劳且难成于旧则倍,不可不记也。遂为之记。
〔注〕①瑝:通“隍”,即护城河。②窳(yǔ):粗劣;劳佚:劳动的轻重程度。③董:监督管理。
【小题1】第⑴段中“以纾其役”中的“役”具体是指【小题2】第⑴段中画线处的表达效果是
【小题3】总结泺源石桥建成的经验。
【小题4】下列对第⑶段苏辙的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法”对百姓更为严苛 |
B.今法“宽简”不如“异时” |
C.按“今法”来建桥更难 |
D.建桥的功与劳超过“异时” |
三槐堂铭
苏轼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其可必也审矣 审:明白 |
B.盖尝手植三槐于庭 尝:尝试 |
C.今夫寓物于人 寓:寄放 |
D.以世其家 世:继承 |
A.松柏生于山林 显于汉、周之际 |
B.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 而见其子懿敏公 |
C.吾以所见所闻考之 王城之东 |
D.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 |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 |
B.厚施而不食其报 为国家做了很多好事却没有得到福报 |
C.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王氏的福份大概还没有兴起 |
D.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
②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小题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槐堂”因兵部侍郎晋国王公在庭院里手植三棵槐树而得名。 |
B.晋国王公的儿子魏国文正公官至宰相,享有福禄荣耀十八年。 |
C.晋国王公仁爱厚施,其子孙多贤,证明了“仁者必有后”的观点。 |
D.魏公的儿子懿敏公崇尚道德又善诗文,传承了其家良好的家风。 |
①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②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甲]定,[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①,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③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苏轼《教战守策》(节选)
[注]钝眊:衰颓。
【小题1】对“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现在不为它谋划,今后就会有不可挽救的危险了。 |
B.即使今天不被别人算计,将来还会有不可救药的时候。 |
C.假如今天没有制定计划,今后就不会有来救你的人了。 |
D.如果现在不为它考虑,今后别人想来挽救也来不及了。 |
A.乃故乃 | B.既则则 | C.虽乃则 | D.以因而 |
【小题4】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主旨。
【小题5】简析第三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北斋雨后
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此诗为文同任兴元府时所作,文同,字与可,苏轼的表兄,北斋是他的书斋。【小题1】郑板桥曾说自己和文与可的画竹不一样:“文与可画竹,_____________。”
【小题2】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古诗往往体现“诗中有画”的特征,细读宋代大画家文与可的此诗,可见一斑。 |
B.庭院小圃雨后之美景令文同陶醉,他常常忘却政务,免去下属们的工作,流连其中。 |
C.“吴”指吴道子,“扫壁”是爱惜,也表明兴致高,特别是挂壁上,细细端详品味鉴赏。 |
D.北斋雨后之美景与品茗赏画之乐趣给予人渐多“野性”,令诗人思慕出仕前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