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三槐堂铭

苏轼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而其可必也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其可必也矣 审:明白
B.盖手植三槐于庭   尝:尝试
C.今夫物于人 寓:寄放
D.以其家   世:继承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松柏生山林
汉、周之际
B.贯四时、阅千岁不改者
见其子懿敏公
C.吾以所见所闻考
王城
D.已而子魏国文正公
子孙之多贤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
B.厚施而不食其报
为国家做了很多好事却没有得到福报
C.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王氏的福份大概还没有兴起
D.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晋公一家的才德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
②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小题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槐堂”因兵部侍郎晋国王公在庭院里手植三棵槐树而得名。
B.晋国王公的儿子魏国文正公官至宰相,享有福禄荣耀十八年。
C.晋国王公仁爱厚施,其子孙多贤,证明了“仁者必有后”的观点。
D.魏公的儿子懿敏公崇尚道德又善诗文,传承了其家良好的家风。
【小题6】苏轼认为“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意思是关于善恶报应,有的要一直到子孙后代才能表现出来,这也是上天确定已久的。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结合上述选文或阅读积累简述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10:52: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王定国诗集叙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性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 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忝其父祖耳 忝:羞辱,有愧于
B.自恨期人之浅也   期:看待
C.畏其敏 畏:担忧
D.饮酒不衰     衰:减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后变风发乎情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B.定国且不我怨 臣死且不避
C.又以病止酒  梅以曲为美
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置杯焉则胶
【小题3】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
①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
②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
③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④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⑤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⑥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A.①③⑤B.①②④C.③④⑥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
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
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叙事冗沓、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气流转,文情酣畅。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②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氏山房藏书记

苏轼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聃于上国,然后得闻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①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②,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有删改)

(注)①蓰:五倍;②膏味:韵味。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书不观 束:抛弃
B.韩宣子鲁 适:去、到
C.多且易如此 致:获得
D.尽公择之藏 发:打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悦于人耳目而适于用 仰观宇宙
B.幸得之,皆手自书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尽读所未见之书  为惑也,终不解矣。
D.游谈无根,此又何? 吾其还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议论为主,记叙为辅,夹叙夹议,再间以抒情,理、事、情三方面相得益彰;且句式整散结合,长短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B.文章注重例证,首段以他物为例,引出对书的议论;二、三两段,举古今贤者、老儒读书的艰难、不易,说明今人不读书的原因。
C.本文以金石、草木等物的缺点衬托书籍有用且不弊不竭的优点,用古时书籍匮乏而苦读若渴的风习对比后世书籍繁多而士子读书怠惰的现状,发人深思。
D.作者通过对其友李公择藏书留给后人的事件的记叙,再用自己“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仍热爱读书现身说法,劝诫后人当珍惜读书的机会。
【小题4】用“/”给下文断句。
其(游侠)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史记.游侠列传》)

【小题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
(2)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过七里濑(1)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2),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3)。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释:(1)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春二月,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巡查富阳,由新城至桐庐,乘舟富春江,经过七里濑时作此词。七里濑:又名七里滩。(2)鉴:镜子。(3)严陵:东汉的严子陵,名光,少时曾与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隐居于富春江。
【小题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六句,用简练的笔墨,形象地描绘了七里濑的美景:轻舟惊鸿,水清波平,鱼儿翻腾,白鹭点点。
B.上片“过”字点题,写出行程;“急”“冷”“明”不仅状写出景物特点,同时写出作者不断变化的主观感受。
C.“算当年”四句用典,吟咏汉刘秀称帝之后严子陵隐居一事,归结为“一梦”和“空名”,蕴含着人生感叹。
D.下片由山起笔,中间插入议论感慨,顺势抒怀,最后以远山、云山、晓山三座山结尾落于景语,隽永含蓄。
【小题2】“双桨鸿惊”句,有人认为是船桨划动如鸿雁惊飞,有人理解为船桨划动使鸿雁惊起。你认为哪一种理解更合理,请结合诗句说说理由。
【小题3】这首词结尾“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与《定风波》结尾“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作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