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题。

九日

唐·杜甫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注)①骊山:在陕西省临潼县,筑有华清宫。②清路尘:古时皇帝出行须清道。

【小题1】诗歌结尾两句回忆往事,用________(人)骊山事,感叹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全诗,分析画线诗句作用。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远(注)

杜甫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

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注)这首诗是诗人乾元二年(759)所作,当时正值安史之乱。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构造了一幅遍地兵甲、时局动荡的离别背景图,笔力雄健。
B.三、四句写亲朋痛哭流涕,诗人跨上鞍马告别孤城,细致地描绘了离别场面,感人至深。
C.五、六句既描写了远行所见的自然环境,也描写了当时凄风苦雨的社会环境。
D.诗歌写了启程分别、途中所见、自己回忆等情景,将过去与现在结合,脉络清晰。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注]

杜甫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注]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的首句描写月亮,“明镜”写出月光的明亮皎洁,“飞”字富有动态美。
B.“归心折大刀”运用了典故,吴刚砍树的大刀竟被折断,可见其归心之切。
C.颔联用“转蓬”比喻自己漂泊的生活,借“仰天高”表达回归朝廷的愿望。
D.“水路疑霜雪”把路上的霜露比喻成洁白的雪,营造出了清冷孤寂的氛围。
E.本诗借景抒情,诗人看到象征团圆的中秋之月,抒发郁结于心的苦闷愁情。
【小题2】请结合全诗,简析“林栖见羽毛”和“直欲数秋毫”两句的妙处。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如何抒情的?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诗人暮年漂泊潭州时所作。②隐几: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③鹃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舟中”一语双关,真实反映了杜甫晚年的漂泊处境,隐喻天下百姓像自己一样流离失所。
B.首句中“强饮”一词,意蕴丰富,折射出诗人不欲饮酒、应节当饮、以饮浇愁的复杂心绪。
C.次句以儒士之身而戴隐者鹖冠,点出诗人无官无职,包蕴着不为朝廷所用的无奈与辛酸。
D.尾联总束全诗,面对春江之上的青山白云,诗人遥想万里外的长安,表现了忠君忧国的执着。
【小题2】第三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 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受。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水
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注)①此诗系杜甫安史之乱客居成都时作。②桃花浪:桃花汛。③连筒:用竹筒汲水的水车。
此诗写景状物运用了什么突出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 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严武,受封郑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zhì):包书的布套。
【小题1】结合全诗,概括诗中竹的特点。
【小题2】诗歌尾联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赏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感。
B.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打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朗朗上口。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打发的感情。
当前题号:10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