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首联中“赴”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颔联中“黄昏”这个意象内涵丰富,请加以赏析。
(3)试分析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的旧体诗有古体和近体的分别。古体诗亦称“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近体诗亦称“今体诗”,有律诗和绝句。
B.李白,号青莲居士,是继屈原以后我国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想象奇特,情感充沛,常常用惊世骇俗的笔墨,创造出壮丽奇谲的境界。后世称他为“诗仙”。
C.杜甫,字子美,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优良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的作品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
D.白居易,字乐天,号易安居士。他的文学主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倦  夜
杜 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清夜徂(cú):是说清静的夜晚易逝。
【小题1】首联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小题2】诗的尾联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霑门下省②,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
[注] ① 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霑:即霑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遗,属门下省。 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1)简要分析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
(2)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①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②仔细看。
[注] ①倩:请别人代自己做事。②茱萸:古代风俗,九月初九日,佩茱萸囊可以去邪辟恶,益寿延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老去”停顿,为一层,“悲秋”停顿,为一层,“强自宽”又停顿,又为一层;“兴来”停顿,为一层,“今日”停顿,为一层,“尽君欢”又停顿,又为一层。诗意层层变化,错落有致。
B.“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写出了诗人在重阳节来了兴致,一定要和“你们”尽欢而散,表现出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乐观旷达。
C.王隐《晋书》:“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杜甫曾授率府参军,此处以孟嘉自比,合乎身份。然而孟嘉落帽显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而杜甫此时心境一样,说是“笑倩”,透诗人骨子里的风流洒脱。
D.“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用“蓝水”、“玉山”相对,色泽淡雅;用“远”、“高”拉出开阔的空间;用“落”、“寒”稍事点染,既标出深秋的时令,又令读者有高危萧瑟之感。诗句豪壮中带几分悲凉,雄杰挺峻,笔力拔山。
E. “醉把茱萸仔细看”。”一“醉”字,妙绝。“醉”字却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的情态:虽已醉眼蒙眬,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
【小题2】前人认为此诗“字字亮,笔笔高”,诗人的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写出,你认为诗人在诗句中抒写了哪些忧情?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 望
杜 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跨马出郊时的自我写照,也为下文感伤时局、怀念诸弟作了铺垫。
B.“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远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近景,远眺和近看相互结合,扣住了诗题中的“望”字。
C.颈联写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表现出诗人年老多病依然念念不忘李唐王朝的愚忠。
D.尾联诗人“跨马出郊”“极目”本是要排遣郁闷,却不料触动了对国家和个人际遇的种种感慨。
E. 诗歌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的变化过程,尾联则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
【小题2】作者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暮归
杜甫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诗人时年57岁,从夔州到了湖北公安暂住。②鼙:军鼓。
(1)在这首诗中,除自然景色外,写“秋暮”的词语还有_______________。
(2)尾联诗人写自己“不称意”,从全诗看,这种“不称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①,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②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解】①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纡[yū] :弯曲,屈。②祚(zuò):帝位。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赞颂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和他崇高的人品及他鞠躬尽瘁的精神。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
B.首句“诸葛大名垂宇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更添敬慕之情。
C.颔联对武侯的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却轻若一羽,不足挂齿,可见其淡泊名利的品质。
D.颈联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伊尹、吕尚不相上下,然而在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方面毕竟没有汉高祖刘邦的谋臣萧何、曹参那么杰出,让人略感遗憾。
E. 尾联表达对如此杰出人物竟因为汉运已终而难酬壮志,最后鞠躬尽瘁积劳成疾而死的一种深惋长叹。诗人把汉室不能恢复归咎于气运,含有宿命观点。
【小题2】本诗与《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在表达情感方面有何异同?试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鉴赏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小题。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小题1】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来营造氛围的?
【小题2】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小题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万事非” 三字包含了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
B.“我已无家寻弟妹”写送友人,不由得勾起诗人的怀念之情,表现了对国家灭亡,物是人非,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
C.“君今何处访庭闱? ” 意思是你去何处寻亲人,诗人用了一个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D.诗人开篇用典,感叹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现在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
正面扣住题意觐省,点出背景。
E. “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 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小题2】诗歌颈联独有妙处,历来被人称道,好在哪里?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