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元日示宗武

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

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

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

(注)①武:杜甫次子。②战:通“颤”。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暗扣“元日”来写,有新年添岁之意,然而添岁,于垂老者来说是身随年老,于青少年则是身随年长。
B.“处处”两句感慨羁旅漂泊、处境艰难,强调自己和家人已经多年在外度过元日,从而营造出感伤的氛围。
C.“训喻”两句中“青衿”运用了借喻的手法,诗人感叹自己老无所成,心生惭愧,因而教导儿子勤奋好学,立志成才。
D.结尾两句诗人忆及江东的弟弟,情难自已,落泪之中足见手足情深,对宗武来说,这也是潜移默化的家教。
【小题2】《杜诗详注》评价这首诗“悲喜并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登高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极富象征性的意象,杜甫的这首作品将古代风俗中的登高祈寿与士大夫的登高言志糅合在了一起,别具匠心。
B.首联一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也为首联营造的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
C.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不仅暗合首联的“哀”,而且表明了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D.《登高》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和抱负无成的怅恨,哀婉缠绵,动人心弦。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七)①

杜甫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②饥走荒山道。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注]①轮元二年(759),杜甫四十八岁,在同谷县(今甘肃成县)住了约一个月,这是他生活最为困窘的时期。在此期间,诗人作歌七首,描绘流离颠沛的生活,抒发老病穷愁的感喟,此为第七首。②三年:至德二载(757)到乾元二年(759)。杜甫因上疏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而遭贬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一句九字,写诗人年将半百,名未成,身已老,抒发了身世感慨。
B."三年饥走荒山道”,把“三年”两字放于句首,进一步突显了诗人近几年的苦难历程。
C.一、二句抒发诗人叹穷嗟老的感慨,诗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也有过类似的感叹。
D."长安卿相多少年”写长安城中凭父兄余荫,随手取得卿相的,以少年为多,因此诗人劝导世人“富贵应须致身早"。
【小题2】这首诗后四句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
杜 甫
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
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烟翠且重。
多病独愁常阒寂,故人相见未从容。
知君苦思缘诗瘦,太向交游万事慵。
(注)①此诗与《登高》为同一时期作品。②阒(qù):寂静,宁静。③太向:过于。
本诗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释:①筿,xiǎo,细竹。②裛yì,通“浥”,沾湿。③填沟壑:意为饿死。
【小题1】第二联从________、________两处景物可以看出写的是浣花溪________(季节)的美景。
【小题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狂夫”的形象。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远游

杜甫

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

尘沙连越巂,风雨暗荆蛮。

雁矫衔芦内,猿啼失木间。

弊裘苏季子,历国未知还。

[注]①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②越巂,古郡名,治所在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入侵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③衔芦,指雁街芦草以自卫。④弊裘苏季子,原指苏秦游说秦王未果、敝裘而归的事,这里指人奔波劳碌。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由近而远,写水写山,以云衬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
B.诗的颔联描写越巂与荆蛮独特的气候现象,沙尘飞扬,风雨交加。
C.诗的颈联写雁与猿,颇具暗示性,独猿失木,暗指诗人此时的处境。
D.诗的前三联对仗工整,写山水,写边境,写雁猿,虚实结合,视听结合。
【小题2】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小题1】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小题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小题2】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花底

杜甫

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

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恐是潘安县,堪留卫价车。

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注]①写此诗时,诗人四十七岁。②潘安:西晋潘岳,他为河阳县令时,令全县种桃花。③卫玠:西晋人,他长得“风神秀异”“见者以为玉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运用了互文与夸张的修辞手法。“萼”和“花”指的都是花瓣,“蕊”和“须”指的都是花蕊。“千蕊”为夸张笔法,写出花的繁盛与壮观。
B.颔联写诗人赏花时的天气情况。面对着可爱的花,天上忽然下起雨来,暮色朦胧,昏暗不明;不知为何,云雨散去,天上出现了绚丽的朝霞。
C.颈联运用典故,正面写花。用潘岳为河阳县令时令全县种桃花的典故,写花的繁多;用“风神秀异”的卫玠停车驻足观赏,表现花的美艳无比。
D.尾联是对全诗的总结。“好颜色”是点睛之笔,概括花朵的特点——美丽。“莫作委泥沙”是希望这样美丽的花朵永久驻留,不要掉落在泥沙之中。
E.这首诗作者追求辞藻,富丽精工,刻画不吝笔墨,想象奇特丰富,意境浓艳华美,与其沉郁顿挫的诗歌创作风格相比,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