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 杜甫(712-770)
- 《新安吏》
- 《石壕吏》
- 《潼关吏》
- 《新婚别》
- 《垂老别》
- 《无家别》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下面题目。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哪些感情?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 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哪些感情?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各题。
阁 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小题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E. 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有音乐和书籍与自己相伴,任凭人间世事变迁不定,也不会感到寂寥。
【小题2】这首诗“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两句,与《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都是律诗的颔联,而且写到了江水和夜景。它们在意境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试作分析。
阁 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小题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点明时间,冬季,岁暮的日月催短了日影,日短夜长的冬天,令人有光阴苦短之感。 |
B.第二句点明环境是雪落霜重的寒冬之夜,作者遥望远在天边的故乡,顿生沦落天涯之意。 |
C.“鼓角”是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鼓角连响五遍,反映时局动荡、战争频仍。 |
D.作者深夜不寐,听到野外传来众多家庭的哀哭声,也听到几处渔人樵夫唱起少数民族的歌谣。 |
【小题2】这首诗“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两句,与《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都是律诗的颔联,而且写到了江水和夜景。它们在意境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试作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2】瘦马为何“使我伤”? 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瘦马行
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⑴。
绊之欲动转欹侧⑵,此岂有意仍腾骧⑶?
细看六印带官字⑷,众道三军遗路旁。
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
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
(注释)⑴硉兀(lù),形容马骨出如石。⑵欹(qī)侧,歪歪倒倒。⑶腾骧(xiāng),飞跃。⑷六印带官字,是说马身所印六个印子,其中有一个“官”字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点出马之“瘦”,接下来从形态和动作两个方面具体渲染了他的瘦弱。 |
B.瘦马身上的官字印记以及众人对他来历的讲述,表明它拥有非同寻常的经历。 |
C.“天寒”“日暮” 两句用环境描写渲染了瘦马被放逐和遭到乌鸦啄疮的处境。 |
D.末尾两句用虚写手法,表达了对瘦马得到惠养的期盼以及对其能否活到来年的担忧。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西阁夜①
杜 甫
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 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②击柝,敲梆子巡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江上初夜景色,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
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
C.诗歌善用修辞,如“白雾昏”“风落石”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形象生动。 |
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有删节)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安史之乱尚未平息。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孔子曾经悲叹凤凰不至、麒麟之死,为世衰道穷而感伤。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溪行”句侧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句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
B.第二联写景,时令已冬但天气尚温,有蚊蚋飞舞;野鸭害怕行人惊扰,纷纷跳入河中。 |
C.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的面貌,情感也产生明显变化。 |
D.“山色”联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宽广辽阔的画面。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比较两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刘熙载《艺概》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有个我也。”请概括两首诗中“我”的形象。
官池春雁(其一)
杜甫
自古稻粱多不足,至今鸂鶒乱为群。
且休怅望看春水,更恐归飞隔暮云。
两雁
陆游
两雁东西来,合群以南翔。镜湖接天台,海阔天茫茫。
冥飞远矰弋(1),长路谙冰霜。君看此气象,岂复谋稻粱。
正尔下杜陵,已复掠潇湘。超遥万里程,燕雀安能量!
注释:(1)矰弋:射鸟用的箭。【小题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第四句中“隔暮云”寓意归乡之途充满艰险。 |
B.陆诗中“镜湖接天台”寓意前路迷茫,迷失了方向。 |
C.陆诗“冥飞”两句写雁克服了长路中重重的艰难险阻。 |
D.两首诗分别用“鸂鶒”和“燕雀”来反衬雁的形象。 |
刘熙载《艺概》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有个我也。”请概括两首诗中“我”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