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①

唐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然。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②埃。

[注] ①苗发、司空曙:俱为作者友人。
②绿琴:汉司马相如有绿绮琴,故后世称琴为绿琴。
【小题1】本诗的体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作品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人因风入题,又借此发挥自己的想象,切合诗题中“闻风”二字。
B.颔联的“开门复动竹”是诗人的幻觉,是“临牖思悠然”的结果。
C.尾联“何当”二字表露出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引出寄思主题。
D.本诗借风以寄思是一种比兴的艺术手法,风是触发诗人思绪的媒介。
【小题3】请从景与情的角度鉴赏颈联“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14 11:45: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新开隐山记

吴武陵

始一日,命骑西出,出门里余。得小山,山下得伏流。乃释骑蹈履,北上四十步,得石门,左右剑立,矍然若神物持之。

自石门西行二十步,得北峒,坦平如室,室内清缥若绘,积乳旁溜,凝如壮土上负横石,奋怒若活,乘高西上,有石窗,凌窗下望,千山如指。出门有潭,三十步,谭有芰荷。潭北十步,得溪,溪横五里,径二百步,可以走方舟,可以泛画鷁,渺然有江海趣。溪潭之间,有地丈余,其色正赤。历石门东南,越小岭,石林危峤,夹耸左右。自岭下十步,得东岩。自岩口直下二十步,有水阔三尺许,浅沙若画,细草如织。

自石阁还上绝壁,西去十步,又得小峒。峒北七步.临西石门。石门西去三十九步,得西峒,峒深九十尺。北崖有道。可容一轨。崖南有水,水容若镜,纤鳞微甲,悉可数识。

东过小石门,门东俯行三十步,诘屈幽邃,道绝穷崖,崖之右宽明爽阂,浑成水阁.崖下阁胜九人。阁下水阔三十尺,伏流涯南,亦达朝阳。自西峒口南去一矢,得南峒,峒西壁可宴数十人。北上山顶,盘曲五百步。石状如牛、如马、笙竽者,埙不可名状。石路四周,而松萝萃于西北。

公曰:“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吾又舍去,是竟不得知于人矣。”乃伐棘泉,目山曰隐山。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
B.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
C.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
D.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步 袤:纵长或南北距离的长度
B.崖之右宽明爽   阂:开阔
C.而松萝于西北   萃:草木丛生的样子
D.乃伐棘泉 导:顺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游记,以描写为主,兼以抒情、记述,借山的外表质朴内在美好却不为人知,引出人生哲理。
B.隐山是李渤任职桂林时于桂林城西发现的一处美景,作者用数字详尽说明了隐山各风景点的具体方位。
C.文章描写隐山景色,文笔生动简洁,多用比喻、排比等修辞,如用“矍然”“渺然”等点明了山水的独特情貌。
D.作者层次分明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隐山地图,寄寓作者对官场生活身不由己的慨叹,想归隐啸聚山林。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及课内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释骑蹈履,北上四十步,得石门,左右剑立,矍然若神物持之。
(2)崖南有水,水容若镜,纤鳞微甲,悉可数识。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下列小题。

春夕旅怀

崔 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唐代诗人,浙江人。公元888年举进士,终生飘泊,久在湘、鄂等地做官,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   
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小题1】下面对本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近体诗是指形成唐代的格律诗体,又称今体诗,包含绝句、律诗、排律三种,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诗中句数、字数都有严格的限制,本诗就是一首七言律诗。
B.诗的前四句运用“流水、落花、东风、梦、子规、月”等意象,描绘了落花满天的暮春之景,构成清冷孤寂的意境,情与景交融为一体。
C.本诗结构严谨,构思巧妙,每联都有关键词语照应题目,紧紧围绕诗题来写,如首联的“东风”,颔联的“万里”,颈联的“故园”,尾联的“不归”等。本诗在使用的表达技巧方面处处都有精妙之处。
D.尾联诗人说“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意思是只是不想家罢了,要是想回,随时都可以,表明诗人已经释怀,心境陡转,还赞美起了家乡的风景来,体现了诗人的乐观情怀。
E.这首诗,以写景始,以抒情结,意境深婉、情调沉郁;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小题2】全诗除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外,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夏侯亶字世龙,车骑将军详长子也。齐初,起家奉朝请。齐永元末,夏侯详为西中郎南康王司马,随府镇荆州,直留都下,为东昏听政主帅,及崔慧景作乱,直以捍御功,除骁骑将军。及梁武起兵,详与长史萧颖胄协同,密遣迎亶,亶乃赍宣德皇后令,令南康王纂承大统。建邺平,以宜为尚书吏部郎,俄迁侍中,奉玺于帝。天监六年,累迁南郡太守。父忧解职,居丧尽礼,庐于墓侧,遗财悉推诸弟。八年,起为司州刺史,领安陆太守。服阕,袭封丰城县公。居州甚有威惠,为边人悦月。历都官尚书,迁给事中、右卫将军。累迁吴兴太守。在郡复有惠政,吏人图其像,立碑颂美焉。普通五年,为中护军。六年,大举北侵,先遣豫州刺史裴邃帅谯州刺史湛僧智等自南道攻寿阳,未克而邃卒,乃加亶使持节代邃,与魏将河间王琛、临淮王或等相拒,频战克捷。寻有密敕,班师合肥,以休士马,须堰成复进。七年夏,淮堰水盛,寿阳城将没,武帝复遣北道军元树帅彭宝孙、陈庆之等稍进。亶帅湛僧智、鱼弘、张澄等通清流涧,将入淮、肥。魏军夹肥筑城,出亶后。宜与僧智还袭,破之。进攻黎浆,贞威将军韦放自北道会焉。两军既合,所向皆降,凡降城五十二,获男女口七万五千人,米二十万。寿春久罹兵荒,百姓多流散,亶轻刑薄赋,务农省役,顷之人户充复。卒于州镇。帝闻之,即日素服举哀,赠车骑将军,曰襄。州人夏侯简等表请为亶立碑置祠,诏许之。亶美风仪,宽厚有器量涉猎文史辨给能专对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堕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晚年颇好音乐,有妓妾十数人,并无被服姿容。子谊袭封丰城县公。

(节选自《南史·夏侯亶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宽厚有器量/涉猎文史辨/给能专对/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
B.宽厚有器量/涉猎文史/辨给能专对/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
C.宽厚有器量/涉猎文史/辨给能专对/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
D.宽厚有器量/涉猎文史辨/给能专对/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阕,守丧期满除服。按古礼,官员守丧期间绝不可外出做官,只有期满除服方可。
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凡使臣持节,就代表着皇帝的亲临。
C.“石”,在古代是一种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也是一种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D.谥,即谥号,古人死后后人依其生前行迹所立之称号,有“官谥”和“私谥”之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侯亶能文能武,功绩显赫。崔慧景作乱时,有捍卫抵御之功:攻打北魏时,屡战屡胜。治理时,轻刑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
B.夏侯亶审时度势,安国定邦。他先后在齐东昏侯、南康王和梁武帝时期为官。他看清形势,顺应时局,拥戴三位皇帝顺利登基。
C.夏侯亶才能卓著,受人敬重。卒于州镇后,皇帝当天就素服举哀:州人上表请求为他立碑设置祠堂,以表达对他的敬重与感激。
D.夏侯亶看淡财利,拒绝奢靡。他在州郡为官时,不置产业,吃穿够用就行;晚年颇好音乐,那些妓妾都没有用华丽的衣服打扮。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忧解职,居丧尽礼,庐于墓侧,遗财悉推诸弟。 
(2)寻有密敕,班师合肥,以休士马,须堰成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