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兴八首(其二)
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罗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夔州,作者晚年困居之所。②槎:木筏。据《荆楚岁时纪》记载:“汉张骞使大夏,八月乘槎到天河,经年而返。”③画省:原指汉代的尚书省,这里指唐中枢办公之处。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颈联中“违”与“隐”两字用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颈联进行赏析。
秋兴八首(其二)
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罗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夔州,作者晚年困居之所。②槎:木筏。据《荆楚岁时纪》记载:“汉张骞使大夏,八月乘槎到天河,经年而返。”③画省:原指汉代的尚书省,这里指唐中枢办公之处。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夔州的暮景,寓情于景,通过一派凄凉景象,写出了身世飘零之感。 |
B.颔联用张骞典故,说张骞还能有归期,而自己却只能孤舟长系,有家难回。 |
C.尾联写月升中天,照应了首联的黄昏日落,委婉含蓄中蕴含了无限的情思。 |
D.尾联以景结情,写月映芦荻花,表现了诗人从伤感到欣然愉悦的情感变化。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宣城逢张二南史耿津
全家宛陵客,文雅世难逄。
寄食年将老,干时计未从。
秋来句曲水,雨后敬亭峰。
西北长安远,登临恨几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有人说颈联“秋来句曲水,雨后敬亭峰”两句情景交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宣城逢张二南史耿津
全家宛陵客,文雅世难逄。
寄食年将老,干时计未从。
秋来句曲水,雨后敬亭峰。
西北长安远,登临恨几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的“宣城”点明地点,“逢”点明当时事件,“张二南史”表明逢的对象。 |
B.首联既有叙述,也有抒情,前句含有客居的伤感,后句则暗含怀才不遇的悲愤。 |
C.领联中“寄食”表明依赖别人过日子的境遇,“年将老”则体现壮志难酬的愤恨。 |
D.尾联前句写友人远赴长安的情景,后句“恨几重”则概括前面提到的种种“恨意” |
(题文)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泊岳阳楼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E. 本诗承转顿挫,有跌宕之致。首联写景,颔联承前而有变化,颈联转至抒情,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小题2】(小题2)杜甫的诗有“沉郁顿挫”的风格,“沉郁”指感情深厚博大,“顿挫”指表达感情时停顿转折。结合这首诗,分析杜甫诗的这种风格。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泊岳阳楼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浩瀚,山城高耸。 |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 |
C.“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庄子•逍遥游》中典故。以鲲鹏来表达自己坚定的志向,表达了诗人豁达、洒脱的心怀。 |
D.杜甫十分重视炼字,在本诗中也是如此,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
【小题2】(小题2)杜甫的诗有“沉郁顿挫”的风格,“沉郁”指感情深厚博大,“顿挫”指表达感情时停顿转折。结合这首诗,分析杜甫诗的这种风格。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阙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故作此。
【小题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颈联中的“句中眼”分别是 和 。
【小题2】尾联中的“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这里却用来形容日光,请你探析其中的反常之妙?
阙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故作此。
【小题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颈联中的“句中眼”分别是 和 。
【小题2】尾联中的“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这里却用来形容日光,请你探析其中的反常之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诗的颔联语言浅近但情感深沉,请结合全诗分析。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面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 |
B.首联第二句中,诗人借景抒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飘泊不定的苦味。 |
C.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 |
D.本诗是送别诗,题目点出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但情感真切自然,读后让人有种惆怅的心绪。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鹭鸶 鹭鸶①
杜牧 欧阳修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激石滩声如战鼓,翻天浪色似银山。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滩惊浪打风兼雨,独立亭亭意愈闲。
[注]①此诗作于庆历五年初冬,当时作者被贬滁州。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欧诗在鹭鸶怎样的形象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鹭鸶 鹭鸶①
杜牧 欧阳修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激石滩声如战鼓,翻天浪色似银山。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滩惊浪打风兼雨,独立亭亭意愈闲。
[注]①此诗作于庆历五年初冬,当时作者被贬滁州。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杜诗次句写鹭鸶在溪水中捕食鱼虾,清澈的溪水映衬着它们那洁白美丽的身影。 |
B.杜诗三四句,远近结合,以远方碧山为衬,用梨花作喻,境界开阔,引人遐思。 |
C.欧诗前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滩浪的巨大声势,都用了比喻手法。 |
D.两首诗都写鹭鸶,杜诗笔调轻快,而欧诗笔调婉约,都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苏孝慈,扶风人也。父武周,周兗州刺史。孝慈少沉谨,有器干,美容仪。周初为中侍上士,后拜都督,聘于齐,以奉使称旨,迁大都督。其年又聘于齐,还授宣纳上士。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高祖受禅,进爵安平郡公,拜太府卿。于时王业初基,百度伊始,征天下工匠,纤微之巧,无不毕集。孝慈总其事,世以为能。俄迁大司农,岁馀,拜兵部尚书,待遇逾密。时皇太子勇颇知时政,上欲重宫官之望,多令大臣领其职。于是拜孝慈为太子右卫率,尚书如故。明年,上于陕州置常平仓,转输京下。以渭水多沙,流乍深乍浅,漕运者苦之,于是决渭水为渠以属河,令孝慈督其役。渠成,上善之。又领太子右庶子,转授左卫率,仍判工部、民部二尚书,称为干理。数载,进位大将军,转工部尚书,率如故。先是,以百僚供费不足,台省府寺咸置廨钱,收息取给。孝慈以为官民争利,非兴化之道,上表请罢之,请公卿以下给职田各有差,上并嘉纳焉。开皇十八年,将废太子,惮其在东宫,出为浙州刺史。太子以孝慈去,甚不平,形于言色,其见重如此。仁寿初,迁洪州总管,俱有惠政,其后桂林山越相聚为乱,诏孝慈为行军总管,击平之。其年卒官。有子会昌。
(选自《隋书·卷四十六·列传第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皇太子勇颇知时政,上欲重宫官之望,多令大臣领其职。
(2)太子以孝慈去,甚不平,形于言色,其见重如此。
苏孝慈,扶风人也。父武周,周兗州刺史。孝慈少沉谨,有器干,美容仪。周初为中侍上士,后拜都督,聘于齐,以奉使称旨,迁大都督。其年又聘于齐,还授宣纳上士。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高祖受禅,进爵安平郡公,拜太府卿。于时王业初基,百度伊始,征天下工匠,纤微之巧,无不毕集。孝慈总其事,世以为能。俄迁大司农,岁馀,拜兵部尚书,待遇逾密。时皇太子勇颇知时政,上欲重宫官之望,多令大臣领其职。于是拜孝慈为太子右卫率,尚书如故。明年,上于陕州置常平仓,转输京下。以渭水多沙,流乍深乍浅,漕运者苦之,于是决渭水为渠以属河,令孝慈督其役。渠成,上善之。又领太子右庶子,转授左卫率,仍判工部、民部二尚书,称为干理。数载,进位大将军,转工部尚书,率如故。先是,以百僚供费不足,台省府寺咸置廨钱,收息取给。孝慈以为官民争利,非兴化之道,上表请罢之,请公卿以下给职田各有差,上并嘉纳焉。开皇十八年,将废太子,惮其在东宫,出为浙州刺史。太子以孝慈去,甚不平,形于言色,其见重如此。仁寿初,迁洪州总管,俱有惠政,其后桂林山越相聚为乱,诏孝慈为行军总管,击平之。其年卒官。有子会昌。
(选自《隋书·卷四十六·列传第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
B.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
C.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
D.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
A.迁,古代多指调动官职,包括升降、调三种情况,如迁升、迁授、左迁等均指升职。 |
B.受禅,指王朝更迭时,新皇帝承受旧帝禅让的帝位,尧舜禅让是我国古代经典的传说。 |
C.廨钱,隋唐时期官府用以放债收息的公款,由各州令史负责,所收利息作为官员津贴。 |
D.东宫,因方位得名,一般指我国古代封建时期太子所居住的宫殿,也可借指太子本人。 |
A.苏孝慈颇具外交才能,曾两次奉命出使齐国,皇帝十分满意并因此提拔了他。 |
B.苏孝慈军事才能出众,先从武帝征伐齐国,后接受诏命,平定桂林山越叛乱。 |
C.苏孝慈管理能力突出,新帝登基之初,由他总管从全国各地征召而来的工匠。 |
D.苏孝慈为官心系百姓,任尚书时主动疏通渭水、反对官民争利、对民施行惠政。 |
(1)时皇太子勇颇知时政,上欲重宫官之望,多令大臣领其职。
(2)太子以孝慈去,甚不平,形于言色,其见重如此。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百花亭晚望夜归
白居易
百花亭上晚裴回①,云影阴晴掩复开。
日色悠扬映山尽,雨声萧飒渡江来。
鬓毛遇病双如雪,心绪逢秋一似灰。
向夜欲归愁未了,满湖明月小船回。
(注)①裴回:徐行,留恋。
(1)诗歌首联有什么作用?
(2)诗歌颔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3)全诗以“满湖明月小船回”一句结尾,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百花亭晚望夜归
白居易
百花亭上晚裴回①,云影阴晴掩复开。
日色悠扬映山尽,雨声萧飒渡江来。
鬓毛遇病双如雪,心绪逢秋一似灰。
向夜欲归愁未了,满湖明月小船回。
(注)①裴回:徐行,留恋。
(1)诗歌首联有什么作用?
(2)诗歌颔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3)全诗以“满湖明月小船回”一句结尾,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①
(唐)杜甫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太剧②干。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
(注)①杜甫晚年辗转漂泊,生活困苦。路十九曹长常要请诗人饮酒赋诗。曹长,唐人称尚书丞郎、郎中。②剧:喜欢,高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①
(唐)杜甫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太剧②干。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
(注)①杜甫晚年辗转漂泊,生活困苦。路十九曹长常要请诗人饮酒赋诗。曹长,唐人称尚书丞郎、郎中。②剧:喜欢,高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题中“遣闷”点明诗人写诗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戏呈”则表明二人志趣相投、友谊深厚。 |
B.首句中“喧”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雷声隆隆、阴雨催寒的景象,洋溢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
C.颔联两句对比鲜明,黄鹂因雨后太湿发愁,而白鹭则为之欢欣群飞,诗人的心境也随之变化。 |
D.颈联上句表现诗人的自信,下句情感转折,穷困潦倒,诗作也难有知音,蕴含着心酸与自嘲。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有怀
崔 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注):崔涂曾长期流落于湘、蜀一带,此诗为诗人客居四川时所作。
【小题1】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E. 全诗语言质朴,不事铅华,于朴素之中饱含着真情;意境苍凉,刻画细腻,情韵幽绝,感人至深。
【小题2】《载酒园诗话又编》有言:“崔涂《除夜有怀》读之如凉雨凄风飒然而至”,试分析此诗的凄凉之感从何而来?
除夜有怀
崔 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注):崔涂曾长期流落于湘、蜀一带,此诗为诗人客居四川时所作。
【小题1】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人只身一人流离万里之外,无人陪伴,“迢递”“羁危”精炼而传神地表现出羁旅的艰危。起句点地,次句点人,气象阔大。 |
B.“乱”字写山的杂乱形态,借以表现诗人诸事纷杂的心态;“残”字写雪,既扣住了时节,又写出残冬余寒未消,借以表现心境的凄冷。 |
C.“孤烛”照孤客,物与人相互映衬,有力地揭示出诗人孤苦的心境。此句与马戴的《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句,可谓是异曲同工。 |
D.结尾用“那堪”加重了全篇的愁情,但“明日岁华新”陡然一转,想到新的一年就要来临,诗人的心情变得开阔明朗。同时结句紧扣题目,意境鲜明,结构严谨。 |
【小题2】《载酒园诗话又编》有言:“崔涂《除夜有怀》读之如凉雨凄风飒然而至”,试分析此诗的凄凉之感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