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众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进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小题2】对本段文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众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进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小题2】对本段文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正面阐发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
B.反面批判了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
C.正面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途径。 |
D.反面批评古人从师的途径和择师标准。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扬州偶会前洛阳卢耿主簿
韦应物
楚塞故人稀,相逢本不期。
犹存袖里字,忽怪鬓中丝。
客舍盈樽酒,江行满箧诗。
更能连骑出,还似洛桥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这首诗的尾联笔法灵活,意蕴丰富,请对此加以赏析。
扬州偶会前洛阳卢耿主簿
韦应物
楚塞故人稀,相逢本不期。
犹存袖里字,忽怪鬓中丝。
客舍盈樽酒,江行满箧诗。
更能连骑出,还似洛桥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的衣袖里仍保存着友人写的文字,这一细节流露出诗人对友人情意的珍惜重视。 |
B.第四句将眼前人与昔日印象相比照,由此引起内心的波动,反映诗人对友人的关爱。 |
C.整首诗意象绚丽丰富,风格飘逸,在多个场景的切换中表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 |
D.颈联用两个典型的画面,表现诗人与友人客舍对饮的畅快淋漓,江行唱和的兴致盎然。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①。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②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刘琨:《晋书•祖逖传》记载过他和祖逖共被同寝,夜间闻鸡起舞的故事。②《楚辞•渔父》有云:“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本诗化用典故,借“刘琨”之典以表明自己的勤奋好学,借“橘柚”之典说明同是橘柚,由于生长之地不同而命运迥异。
【小题2】诗的尾联以景结情,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①。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②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刘琨:《晋书•祖逖传》记载过他和祖逖共被同寝,夜间闻鸡起舞的故事。②《楚辞•渔父》有云:“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湘上阴云锁梦魂”一句,交代泊船湘江的特定处境。寥寥数字,勾勒出宏阔的画面,烘托和渲染出沉重的气氛。 |
B.颔联中的“芙蓉国”“薜荔村”,极言芙蓉之盛,薜荔之多;“秋风”“暮雨”则烘托出气象的高远,境界的壮阔。 |
C.“乡思不堪悲橘柚”,写诗人看见累累硕果,不禁触景生情,深感自己的境遇竟和那远离江南生长在淮北的枳相像。 |
D.这首诗中,诗人将笛声、风雨声、哗哗的江水声、诗人的叹息声组成一曲雄浑悲壮的交响乐,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小题2】诗的尾联以景结情,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太白峰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见还。
注: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应诏入京时,踌躇满志。但是,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他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这使他感到惆怅与苦闷。在这种心情下诗人创作了《登太白峰》一诗。另一种观点认为,此诗似是李白在开元十八、十九年(730、731年)初入长安时期离开终南山西游时所作。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试分析此诗浪漫主义特色的具体表现。
登太白峰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见还。
注: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应诏入京时,踌躇满志。但是,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他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这使他感到惆怅与苦闷。在这种心情下诗人创作了《登太白峰》一诗。另一种观点认为,此诗似是李白在开元十八、十九年(730、731年)初入长安时期离开终南山西游时所作。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两句,从正面烘托出太白的熊俊高耸。 |
B.三、四句运用拟人修辞,太白星对他倾诉衷情,告诉他,愿意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门户。 |
C.五、六句化用《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语境,诗人自由轻快,有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境界异常开阔。 |
D.结尾两句细数表达他那种欲去还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复杂的心理状态,言有尽而意无穷。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建安七子,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为袁绍效力;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②石麟:陵墓前的石雕的麒麟。③铜雀:指铜雀台,远在邺都,曹操所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建安七子,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为袁绍效力;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②石麟:陵墓前的石雕的麒麟。③铜雀:指铜雀台,远在邺都,曹操所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对陈琳充满仰慕又饱含诗人的感慨,说自己昔日曾在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在漂泊的生活中又正好经过陈琳的坟墓。 |
B.颔联中“识”含有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又有人才之间的惺惺相惜、异代同心。 |
C.诗人自谓生不逢时,颔联中“应”字不单有自负自信,还有世无知音的自伤和愤慨之情;“怜”写出自己与陈琳同命相怜的感伤之情。 |
D.全诗贯穿着诗人和陈琳这样的人才在不同时代有不同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 |
阅读这首诗,完成各题。
深湾夜宿
王勃
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
堰③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④。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 ④砧:捣衣石。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深湾夜宿
王勃
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
堰③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④。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 ④砧:捣衣石。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宿的深湾是个偏僻的地方,道路面对巨大的山谷,村子建在高峻的山上。 |
B.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 |
C.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 |
D.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沈炯字初明,吴兴武康人也。祖瑀,梁寻阳太守。父续,王府记室参军。
炯少有俊才,为当时所重。仕梁为尚书左户侍郎、吴令。侯景之难,吴郡太守袁君正入援建邺,以炯监郡。台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子仙怒命斩之。炯解衣将就戮,碍于路间桑树,乃更牵往他所,或救之,仅而获免。子仙爱其才,终逼之令掌书记。及子仙败,王僧辩素闻其名,军中购得之,酬所获者钱十万,自是羽檄军书,皆出于炯。及简文遇害,四方岳牧上表劝进,僧辩令炯制表,当时莫有逮者。
陈武帝南下,与僧辩会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及子行简,并杀之,炯弟携其母逃免。侯景平,梁元帝闵其妻子婴戮,特封原乡侯。僧辩为司徒,以炯为从事中郎。梁元帝征为给事黄门侍郎,领尚书左丞。
魏克荆州,被虏,甚见礼遇,授仪同三司。以母在东,恒思归国,恐以文才被留,闭门却扫,无所交接。时有文章,随即弃毁,不令流布。尝独行经汉武通天台,为表奏之,陈己思乡之意。奏讫,其夜梦有宫禁之所,兵卫甚严,炯便以情事陈诉。闻有人言:“甚不惜放卿还,几时可至。”少日,便与王克等并获东归。历司农卿,御史中丞。
陈武帝受禅,加通直散骑常侍。表求归养,诏不许。文帝嗣位,又表求去,诏答曰:“当敕所由,相迎尊累,使卿公私无废也。”初,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会王琳入寇大雷,留异拥据东境,帝欲使炯因是立功,乃解中丞,加明威将军,遣还乡里,收徒众。以疾卒于吴中,赠侍中,谥恭子。有集二十卷行于世。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僧辩素闻其名,军中购得之,酬所获者钱十万。
(2)侯景平,梁元帝闵其妻子婴戮,特封原乡侯。
沈炯字初明,吴兴武康人也。祖瑀,梁寻阳太守。父续,王府记室参军。
炯少有俊才,为当时所重。仕梁为尚书左户侍郎、吴令。侯景之难,吴郡太守袁君正入援建邺,以炯监郡。台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子仙怒命斩之。炯解衣将就戮,碍于路间桑树,乃更牵往他所,或救之,仅而获免。子仙爱其才,终逼之令掌书记。及子仙败,王僧辩素闻其名,军中购得之,酬所获者钱十万,自是羽檄军书,皆出于炯。及简文遇害,四方岳牧上表劝进,僧辩令炯制表,当时莫有逮者。
陈武帝南下,与僧辩会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及子行简,并杀之,炯弟携其母逃免。侯景平,梁元帝闵其妻子婴戮,特封原乡侯。僧辩为司徒,以炯为从事中郎。梁元帝征为给事黄门侍郎,领尚书左丞。
魏克荆州,被虏,甚见礼遇,授仪同三司。以母在东,恒思归国,恐以文才被留,闭门却扫,无所交接。时有文章,随即弃毁,不令流布。尝独行经汉武通天台,为表奏之,陈己思乡之意。奏讫,其夜梦有宫禁之所,兵卫甚严,炯便以情事陈诉。闻有人言:“甚不惜放卿还,几时可至。”少日,便与王克等并获东归。历司农卿,御史中丞。
陈武帝受禅,加通直散骑常侍。表求归养,诏不许。文帝嗣位,又表求去,诏答曰:“当敕所由,相迎尊累,使卿公私无废也。”初,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会王琳入寇大雷,留异拥据东境,帝欲使炯因是立功,乃解中丞,加明威将军,遣还乡里,收徒众。以疾卒于吴中,赠侍中,谥恭子。有集二十卷行于世。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台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子仙怒/命斩之。 |
B.台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子仙怒/命斩之。 |
C.台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子仙怒/命斩之。 |
D.台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子仙怒/命斩之。 |
A.建邺,即南京,孙权在武昌称帝后迁都于此,为南京建都之始。 |
B.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
C.诏,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是一种命令文体。按内容分为即位诏、遗诏等,按形式分为手诏、口诏等。 |
D.尊累,古代对他人家属的敬称,文中指沈炯的母亲。古代对他人母亲的敬称还有“令堂”“尊堂”“家慈”等。 |
A.沈炯少时才智出众名重当时。南朝梁时他担任尚书左户侍郎,出任吴令。侯景作乱京城陷落后宋子仙、王僧辩等先后对他委以重任。 |
B.沈炯为人性情刚烈,才能过人。宋子仙占领吴兴后请他出任书记,受拒后下令斩他,沈炯脱衣引颈就戮。他写的奏表文辞精深,当时无人可比。 |
C.沈炯为才名所累,行事谨慎。荆州陷落后他被西魏人封为仪同三司;此后他常闭门谢客,不与外人交往,写的文章也随即毁掉,不让流传。 |
D.沈炯为子重视孝道,屡求归养。他在西魏时因老母常想归国,高祖受禅后,又以母老请求回家侍养;文帝继位后又上表请求辞官,最终得偿所愿。 |
(1)王僧辩素闻其名,军中购得之,酬所获者钱十万。
(2)侯景平,梁元帝闵其妻子婴戮,特封原乡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
(唐)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
送李侍御赴安西
(唐)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紧扣题意写李侍御即将远征。“飞蓬”喻“行子”,使人想到“行子”旅途辛苦,飘零辛苦。 |
B.颔联紧承首联写离别之意。“万里外”一笔推开,展现巨大的空间;“一杯中”又收回到别筵,一开一阖,极富抑扬顿挫之力。 |
C.颈联只列地名,上句写李侍御将到之地安西,下句写李侍御家室亲友所在长安,“虏障”与“秦城”之间,遥隔万里,不直接书事言情而情、事俱含其中。 |
D.整首诗不尚雕琢,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怀古迹 其三
唐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马嵬 其二
唐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两首唐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复杂的思想内容,请从两首诗歌中各找两例简要分析。
咏怀古迹 其三
唐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马嵬 其二
唐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两首唐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复杂的思想内容,请从两首诗歌中各找两例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阙题①
(唐)刘昚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阙题:即缺题。“阙”通“缺”。因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②每:每当。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小题2】诗人善于从感官角度表现景物特点,尤其写水的句子堪称精妙。请结合诗歌颔联简要赏析。
阙题①
(唐)刘昚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阙题:即缺题。“阙”通“缺”。因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②每:每当。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道由白云尽”句云路并写,表明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 |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
D.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而来,又随着流水而去,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