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后游①
杜甫(唐)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②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①此诗是唐肃宗上元年,作者重游修觉寺时的作品。此时正值安史之乱,也是杜甫漂泊西南期间。②烟光:云霭雾气。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诗的前两联写人有意,物有情。下列诗句中最接近这种写法的诗句是
【小题3】有人说,此诗中“客愁”为忧国忧民之愁,诗歌蕴含了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忧虑;也有人说,此诗中“客愁”为个人漂泊之愁,此诗仅仅是杜甫对自己个人漂泊生活的感慨。你认为呢?请做简要说明。
后游①
杜甫(唐)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②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①此诗是唐肃宗上元年,作者重游修觉寺时的作品。此时正值安史之乱,也是杜甫漂泊西南期间。②烟光:云霭雾气。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用“曾”和“再”点明题目“后游”,“桥怜再渡时”中的“怜”为“爱怜”之意。 |
B.在诗人看来,壮丽秀美的山川好像等着诗人去登临纵目,斗艳作姿的花柳无私地盼望着诗人去领略欣赏。 |
C.“野润”一句写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沙暄”一句写傍晚余晖迟迟不退,人们在沙地上嬉戏,声音杂乱。 |
D.颈联两句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清晨到傍晚都在此,可见其流连之久,又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景色之美。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
B.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
C.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
D.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唐·王维《书事》)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归王官①次年作
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②。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③久,不必门多长者车④。
(注)①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②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③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④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归王官①次年作
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②。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③久,不必门多长者车④。
(注)①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②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③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④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故居在战乱后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恋吾庐”是从陶渊明诗“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中点化而出。 |
B.颔联婉曲地表明了终老山林之志。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下句是作者深人的反思、沉痛的忏悔,说自己过去不应当躁于进取,出去做官,如今回来了,也就永远再不出去做官了。 |
C.颈联互文见义,上句以静衬动,下句静态描写,描绘孤屿留痕、水涨春池、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隐约透出作者在深山旧居里自为天地、自得其乐的心情。 |
D.尾联通过用典,进一步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扰攘争夺的政治绝缘,啸傲山林,来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甚明也。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④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⑤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韩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甚明也。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④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⑤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普通人 |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 |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迷惑 |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复:恢复 |
A.耻学于师 | B.不拘于时 | C.师不必贤于弟子 | D.学于余 |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
A.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故世人称他为“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
B.第①段主要是正面阐述,作者从年龄大小、闻道先后、地位贵贱等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
C.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D.第④段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郧上送韦司士归上都旧业①
刘长卿
前朝旧业想遗尘,今日他乡独尔身。
鄭地国除②为过客,杜陵③家在有何人。
苍苔白露生三径,古木寒蝉满四邻。
西去茫茫问归路,关河渐近泪盈中。
[注]:①这首诗作于刘长卿任随州刺史之时,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也已离开家乡三十多年了。②国除,指韦司士的爵位被废除。③杜陵:诗中指韦司士的家乡。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小题2)“关河渐近”应该是高兴,但诗中却说“泪盈巾”,这矛盾吗?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郧上送韦司士归上都旧业①
刘长卿
前朝旧业想遗尘,今日他乡独尔身。
鄭地国除②为过客,杜陵③家在有何人。
苍苔白露生三径,古木寒蝉满四邻。
西去茫茫问归路,关河渐近泪盈中。
[注]:①这首诗作于刘长卿任随州刺史之时,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也已离开家乡三十多年了。②国除,指韦司士的爵位被废除。③杜陵:诗中指韦司士的家乡。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中“旧业”和“他乡”点明了友人韦司士的游子身份。 |
B.“独尔身”三字既写出了对友人处境的同情,同时寄寓了自己的羁旅愁恨。 |
C.“杜陵家在有何人”写出了诗人对家人的担忧,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
D.本诗将身世变迁与家园旧业兴衰融入一体,给人挥之不去的感伤情绪。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昼梦①
杜甫
二月饶睡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③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注]①此诗作于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流离寓居夔州之时。②饶睡:贪睡。③豺虎:指入侵的外族、割据的藩镇,擅权的宦官等。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诗歌尾联表现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试做简要概括。
昼梦①
杜甫
二月饶睡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③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注]①此诗作于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流离寓居夔州之时。②饶睡:贪睡。③豺虎:指入侵的外族、割据的藩镇,擅权的宦官等。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春日二月黑夜渐短,白昼渐长诗人睡眠不足白日昏昏欲睡因而会昼寝入梦照应标题。 |
B.颔联描写桃花盛开,暖意融融,诗人孤身一人,寂寞难耐,独自饮酒而醉,直至日落时分仍被魂梦相牵。 |
C.诗人梦见故乡的门巷已被掩埋在蓬蒿乱草之底,中原的君臣正困伏在一些豺狼虎豹的身边,抒发了诗人乱离伤痛的悲哀。 |
D.此诗五、六句记梦中所见,环境惨淡险恶,与前四句所写春景形成对比,虚实相生,将国家的危难、社会的灾难刻画得淋漓尽致。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客夜与故人偶集①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②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③。羁旅④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释)①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②翻疑:反而怀疑。翻,义同“反”。③寒蛩:深秋
的蟋蟀。④羁旅:指客居异乡的人。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E. “相留畏晓钟”的“畏”字运用得恰到好处。“畏”字意谓害怕听到钟声,流露出诗人怕夜短天明,晨钟报晓,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同乡深厚的友情。
【小题2】这两首唐诗写的都是时令已值清秋或晚秋的景物,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各自的秋景特点及烘托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客夜与故人偶集①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②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③。羁旅④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释)①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②翻疑:反而怀疑。翻,义同“反”。③寒蛩:深秋
的蟋蟀。④羁旅:指客居异乡的人。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极富诗情画意,宋代大文豪苏轼曾高度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从此,“诗中有画”就成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定评。 |
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空山”两字点出此处山中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
C.王维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
D.“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写的是诗人在家与同乡的如约聚会,实属难得。欣喜之中竟怀疑是在梦中相遇。 |
【小题2】这两首唐诗写的都是时令已值清秋或晚秋的景物,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各自的秋景特点及烘托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节妇吟
张 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注]此诗一本题下注云:“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力炙手可热。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这首诗富有民歌风味,用笔细腻熨贴,人情入理,短幅中有无限曲折,真所谓“一波三折”
【小题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
节妇吟
张 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注]此诗一本题下注云:“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力炙手可热。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吟”即吟咏,吟咏节妇,歌其坚贞。作者以节妇自喻,拒绝李师道的笼络。 |
B.头二句说这位“君”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此君非守礼法之士甚明,语气中颇有微辞,含谴责之意。直接点出李师道的别有用心。 |
C.三、四两句“感君缠绵意”并系明珠于“红罗襦”,表明作者对李师道知遇之恩毕竟还是心存感激的。 |
D.继而又一转,说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身属中央。古典诗词,传统的以夫妇比喻君臣,这两句意思是说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 |
【小题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作为盛唐“酬应体”五古的代表性作品,有人认为此诗“哀而不伤”。请你结合全诗,说说诗人“哀”从何来以及“不伤”的原因有哪些?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李白
王子析道论,微言破秋毫。
还归布山隐,兴入天云高。
尔去安可迟?瑶草恐衰歇。
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
傲然遂独往,长啸开岩扉。
林壑久已芜,石道生蔷薇。
愿言弄笙鹤,岁晚来相依。
(注释)①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李白夫人许氏病故于任城,李白送别前来吊唁的来自布山(布山又名布金山,在泰山西南八十里,今肥城境)的王山人,临别时以《赠别王山人归布山》相赠。【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就指明所赠别的王山人对道家经论的分析理解精微巧妙、勘破秋毫,表现出对友人才干的赞赏。 |
B.三、四两句紧扣题目“赠别”和“归”字,叙事说友人要归布山了;用“归”“隐”“兴”“高”等字眼,写出了对归隐生活的热爱。 |
C.全诗从仰慕山人之情,进而引发归隐之心,再到畅想归隐之景,到最后的约定归隐之期,揭示出诗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
D.朋友离别而去,李白有着浓浓的不舍与依依惜别之情,但只说“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把万语千言融入到凄凉的景色之中,耐人寻味。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小题2】有人说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的。
喜观①即到复题短篇二首(其一)
(唐)杜甫
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
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
意答儿童②问,来经战伐新③。
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④。
(注)①观:杜甫的弟弟,杜观。②儿童:诗人的儿子宗文,宗武。③来经战伐新:这既是书中的内容。也是诗人向孩子们讲述的内容。《社诗镜铨》引卢德水注云,“是年郭子仪讨周智光。命大将浑瑊、李怀光军渭上,所调‘来经战伐新’也”。④秦:代指家多。【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首联渲染环境,三峡一带,两岸连山,层峦叠嶂,遮天蔽日。 |
B.颔联直书实事,作者虽在病中,但因与弟弟相见,精神立马振奋。 |
C.尾联“泊船”“归秦”分别与首联“巫峡”“终南”相呼应。 |
D.本诗格律精绝,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杜甫诗歌的特点。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吴中书事
杨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⑧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吴中书事
杨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⑧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
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
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
D.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