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题“旅夜书怀”,意思是在行旅的夜里表达自己的胸怀或书写怀抱。
B.第一联写近景:微风吹着江岸上的细草,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C.第二联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D.诗的前四句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置于细草、孤舟中,雄浑凄怆。
E. 第三联写诗人愿意因诗文而出名,肯定官职到老即应该退休。
【小题2】从景和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诗的尾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1-08 10:36: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二首(其二)
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①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②。
十年蹴鞠③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④,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⑤山河锦锈中。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蘋愁杀白头翁。
注:①偏枯:麻痹。②左书空:用左手在空中写字。③蹴鞠:踢球。④紫塞:泛指北 方。⑤汉主:指唐皇。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前三联侧重叙事,叙中融情,后三联重在写景,景真情切,两大部分双峰并峙, 各显千秋。B.第二联近承首联,“系舟”应“飘泊”,“左书空”对“右臂偏枯”,将老病漂泊的 境况具象化。
C.第三联远承首联,“蹴鞠”“秋千”语带双关,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长期漂泊身不由己 的悲凉酸楚。D.尾联以“春”“白”叠用见妙,春水归向洞庭,白蘋逢春生长,让原本愁苦的诗人又 顿感欣慰。
【小题2】本诗第三、四联中的“蹴鞠”“秋千”“钻火”等涉及清明习俗。下列诗句与清明习 俗或传说没.有.关.联.的一项是
A.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黄庭坚《清明》)
B.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高翥《清明》)
C.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孟浩然《清明即事》)
D.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 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 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 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
B.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上句扣竹,下句扣月。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象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这已经是深夜了。
C.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是也是深夜的景色: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
D.前六句展现了诗人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的形象。
【小题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来。
B.这首诗的构思布局精巧玲珑。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写景,由远及近,由粗转细,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画面变幻多姿,情采步步诱人。
C.诗的首联“竹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统领下两联所写之景。因为无“竹”,“重露”就无处“成涓滴”;无“野”,飞萤之火、水鸟之声的出现,就不知从何而来。由“竹”、“野”二字,可见诗人炼字之精,构思布局之细。
D.此诗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骤看殊觉突然,细看似断实联,外断内联,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题意,使全诗在结处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焕发出异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