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贫 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中女子虽出身贫寒,却也想着托个媒人找个好归宿,但又知道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面前只会自取其辱。
B.颔联写了人们只知道追逐时髦的梳妆打扮,没有人喜爱高尚的风格和情调。
C.颈联,描写贫女的才能,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双眉与画卷比美,让人对贫女印象深刻。
D.诗歌句句写贫女,也似句句在写作者自己,贫女形象与贫士形象融为一体,这是诗歌的高明之处。
E. 全诗没有典故,不用比拟,语言风格凄婉柔丽,以深刻的内涵使诗作蕴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小题2】这首诗与白居易的《观刈麦》分别塑造了“贫女”和“贫妇”形象,请简析它们各自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1-10 09:04: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乐运,字承业,南阳清阳人。运少好学,涉猎经史。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为露门学士。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无巨细具奏以闻。
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既至,谓曰:“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日:“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运上疏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先王制礼,安可诬之。”书奏,帝不纳。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运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日:“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
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滍阳令。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频历二县,并有声绩。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曰《谏苑》。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
(选自《北史·乐运传》,有删改)
(注)①公除: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除下丧服。②舆榇(chèn):载棺以随。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 美,认为……美。
B.次其行事为《孝义传》 次,编列。
C.武帝尝幸同州 幸,宠幸。
D.先王制礼,安可诬之 诬,污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亦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专指天子巡行所在之地。
B.崩,指死亡。古代对死亡有专门称呼,天子或皇后死称“崩”,诸侯、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死称“薨”。
C.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卿言太子如何人”与《荆轲刺秦王》中的“荆卿”中的“卿”都是此意。
D.朕,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是寡人之过也”的“寡人”也是皇帝自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运顾念亲属,以孝闻名。他做雇工来积蓄财物,救助陷入困境中的亲属;他尽心侍奉母亲和寡嫂,事迹被载入《孝义传》。
B.乐运敢于打击权贵,深得皇帝信任。他在担任万年县丞时,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号称刚强正直。
C.乐运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他上疏反对皇帝不按先王礼仪服丧的做法;他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皇帝的八大过失。
D.乐运夙有大志,但仕途坎坷。他希望与一名从容的谏官相处,然而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未能如愿,最后只好发愤编纂《谏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有不便于时者,令无巨细具奏以闻。
(2)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九 疑 山 图 记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   ②表:标记。
【小题1】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_________。
【小题2】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
【小题3】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小题5】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①
沈佺期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②风光何所似,崇山瘅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注】①本诗是沈佺期和杜审言之诗。两人都于公元705年被洗放岭南。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顧州(今广西崇左县)。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A.首联通过描写大庾岭的情景,切合题目“过岭” 二字。诗人离开京城长安,长途跋涉,才来到大庾岭上,顿感天长地阔,宇宙无穷使诗人不免产生“去国离家”将为“异域之人”的感叹。
B.诗中有多处景色的描写,以自然澹远之景表现游子浓郁的深情。其中“白云”写出了诗人对自身处境似“浮云”般漂泊不定的感慨:“群雁”则写出了自身的孤独以及对友人的思念。
C.《围炉诗话》亦评说道此诗:“诗乃心声,……言心之词,岂能尽出于高华典重哉!”沈佺期的七律,素来被认为高华典重,但此诗却不同于那些应制之作,它体现出了“朴厚”的初唐风气。
D.颈联“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上句通过描写南海风高浪急,写出了作者自身处境的凄凉;下句“北望”似与朋友谈心,表达作者对杜审言的深刻的思念,也抒发了自身不堪回首的孤寂之情。
E. 尾联“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回应首联,是写京都长安与岭南流放地之间山重水复相距万里,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君王的不满。
【小题2】诗歌颔联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诗人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