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古代诗歌,然后完成下列小题。
渔 翁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②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③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 ②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③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诗中最后两句与南宋诗人陆游《渔浦》中“渔翁持鱼叩舷卖,炯炯绿瞳双脸丹”都写出了主人公悠然自得的心境。
(2)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渔 翁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②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③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 ②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③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
(2)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蜀道难》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小题3】下列对选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问君西游何时还 西:向西 | B.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距离 |
C.砯崖转石万壑雷 转:使滚动 | 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尔:你 |
A.但见悲鸟号古木/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C.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宋何罪之有 |
D.其险也如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A.本段开始,诗人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
B.接着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想像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着力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作为全诗的主线,在文中多次出现。在本段中的作用中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并回答问题。
寻洪尊师不遇
刘长卿
古木无人地,来寻羽客家。
道书堆玉案,仙帔叠青霞。
鹤老难知岁,梅寒未作花。
山中不相见,何处化丹砂。
(1)首句“古木无人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请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寻洪尊师不遇
刘长卿
古木无人地,来寻羽客家。
道书堆玉案,仙帔叠青霞。
鹤老难知岁,梅寒未作花。
山中不相见,何处化丹砂。
(1)首句“古木无人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请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望乡
孟浩然
客行愁落日,乡思重相催。
况在他山外,天寒夕鸟来。
雪深迷郢路,云暗失阳台。
可叹凄惶子,高歌谁为媒。
【注】郢路:泛指楚地之路,孟浩然是襄阳人,襄阳属楚。阳台:宋玉《神女赋》中楚襄王和神女相会之处。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诗首联的作用。
【小题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落日望乡
孟浩然
客行愁落日,乡思重相催。
况在他山外,天寒夕鸟来。
雪深迷郢路,云暗失阳台。
可叹凄惶子,高歌谁为媒。
【注】郢路:泛指楚地之路,孟浩然是襄阳人,襄阳属楚。阳台:宋玉《神女赋》中楚襄王和神女相会之处。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诗首联的作用。
【小题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阙 题①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原题已佚失,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辑入此诗时,标阙题。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E. 本诗写暮春山居,前四句状写优美的自然环境,后四句则直抒胸臆,努力表现山居生活的志趣,没有任何矫揉造作,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小题2】诗的后四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阙 题①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原题已佚失,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辑入此诗时,标阙题。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是全景式的概括描写,写山路悠长,溪水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一样源源不绝,“长”字用得精妙,一下就把“春”这个概念具体、形象化了。 |
B.颔联从细微处写青溪春景,把镜头对准溪水中的花瓣,用“时有”“远随”二词,暗示清溪上繁花似锦、芳香四溢、落英缤纷的景象,但“落花”流露出感伤之情。 |
C.尾联在表达上有创意,“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而这里则表现日光,足见柳树的茂密,书斋的幽深,以至使日光有月色之感。 |
D.本诗的写作线索是作者自己空间方位的变换,即诗人在自己的山居活动中,选取了几个富有代表性的镜头加以勾勒,从而表现自己的心境。 |
【小题2】诗的后四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楚江怀古(其一)
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在唐宣宗大中初年,原任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这首诗为其南渡湘江洞庭时所作。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E. 全诗风格清微婉约,感情细腻低回,语言含蓄蕴藉,别具特色。
【小题2】颈联被认为是晚唐诗中的名句,除对仗外,本联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楚江怀古(其一)
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在唐宣宗大中初年,原任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这首诗为其南渡湘江洞庭时所作。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题“怀古”,实际并未怀古,而是借泛游楚江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
B.诗中“微阳”“猿啼”“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景色,让诗人倍感寂寞悲凉。 |
C.尾联中“竟夕”写自己在傍晚时分竟然产生了悲秋之情,有出乎意料的意味。 |
D.尾联写诗人想起了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于是感慨丛生。 |
【小题2】颈联被认为是晚唐诗中的名句,除对仗外,本联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石⑴(节选)
唐•韩愈
山石荦确⑵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3)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注】(1)题目“山石“不是本诗要专门抒发的内容,而是取首句的开头两个字。一般认为本诗写于唐德宗贞观十七年(801年)七月韩愈离徐州去洛阳的途中。当时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是李景兴、侯喜、尉迟汾。
(2)荦确:指山石险峻不平的样子。
(3)靰:马缰绳。这里作动词用,比喻受人牵制、束缚。
【小题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E. 本诗是一首古体诗,诗风朴实平易,洋溢着真挚之情,状写出美妙之景,从而生发出无限的诗情画意和厌倦官场生活的归隐之情。
【小题2】这首朴素简洁的记游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山石⑴(节选)
唐•韩愈
山石荦确⑵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3)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注】(1)题目“山石“不是本诗要专门抒发的内容,而是取首句的开头两个字。一般认为本诗写于唐德宗贞观十七年(801年)七月韩愈离徐州去洛阳的途中。当时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是李景兴、侯喜、尉迟汾。
(2)荦确:指山石险峻不平的样子。
(3)靰:马缰绳。这里作动词用,比喻受人牵制、束缚。
【小题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前四句以白描手法,写诗人“黄昏到寺”时所见的自然风光,既有蝙蝠自在飞舞的动态景致,又有“芭蕉叶大栀子肥”的静态美景。 |
B.五、六两句着重写寺僧举着火把,陪着诗人一行欣赏寺中古壁的佛画的情景,可惜年代久远,少有的几幅壁画也已经模糊不清。 |
C.七、八两句写寺僧热情招待诗人一行,亲自“铺床拂席置羹饭”,但诗人觉得山中饭菜比较疏粝,仅能填饱饥肠而已。 |
D.前八句描绘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与下文所写“为人靰”的了幕僚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篇末的抒情议论充分的铺垫。 |
【小题2】这首朴素简洁的记游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酬屈突陕①
刘长卿②
落叶纷纷满四邻,萧条环堵绝风尘。
乡③看秋草归无路,家对寒江病且贫。
藜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
怜君计画谁知者,但见蓬蒿空没身。
注:①屈突陕:人名。②刘长卿:唐代诗人,因性格刚直,多次被贬,流放在外。③乡:通“向”,窗户。
【小题1】请简要说明首联写景的作用。
【小题2】这首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酬屈突陕①
刘长卿②
落叶纷纷满四邻,萧条环堵绝风尘。
乡③看秋草归无路,家对寒江病且贫。
藜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
怜君计画谁知者,但见蓬蒿空没身。
注:①屈突陕:人名。②刘长卿:唐代诗人,因性格刚直,多次被贬,流放在外。③乡:通“向”,窗户。
【小题1】请简要说明首联写景的作用。
【小题2】这首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夜喜李郎中见访,兼酬所赠
白居易
可怜今夜鹅毛雪,引得高情①鹤氅②人。
红蜡烛前明似昼,青毡帐里暖如春。
十分满盏黄金液③,一尺中庭白玉尘④。
对此欲留君便宿,诗情酒分合相亲。
【注】①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②鹤氅(chǎng):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风之类的御寒长外衣。是名士才穿的服装。③黄金液:指酒。④玉尘:喻雪。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尾联中的“此”,是指代上句“一尺中庭白玉尘”所描写的情景。
【小题2】从全诗来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诗中对雪的描写对表现诗人的感情起什么作用?
雪夜喜李郎中见访,兼酬所赠
白居易
可怜今夜鹅毛雪,引得高情①鹤氅②人。
红蜡烛前明似昼,青毡帐里暖如春。
十分满盏黄金液③,一尺中庭白玉尘④。
对此欲留君便宿,诗情酒分合相亲。
【注】①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②鹤氅(chǎng):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风之类的御寒长外衣。是名士才穿的服装。③黄金液:指酒。④玉尘:喻雪。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题目中的“见访”是敬词,称别人访问自己,是“拜访”的意思。 |
B.首句中“可怜”与“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意思相同。 |
C.“鹅毛雪”不仅是写景,也衬托出“高情鹤氅人”志趣的高洁。 |
D.颔联、颈联都对仗工整,词性、句型等方面都分别整齐相对。 |
【小题2】从全诗来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诗中对雪的描写对表现诗人的感情起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小题。
有感五首(其三)①
杜甫
洛下舟车入,天中②贡赋均。
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③春。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秋,当时,受粮食和吐蕃进扰等因素影响,因此朝中有迁都之议。②天中:指洛阳。③翠华:指天子之旗,这里指代皇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盗贼”一句,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事实,语言尖锐,感情沉痛。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对迁都的观点态度。
有感五首(其三)①
杜甫
洛下舟车入,天中②贡赋均。
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③春。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秋,当时,受粮食和吐蕃进扰等因素影响,因此朝中有迁都之议。②天中:指洛阳。③翠华:指天子之旗,这里指代皇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从洛阳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写起,正是因地理位置优越,人们才提议迁都洛阳。 |
B.颔联紧承首联,写洛阳百姓等待皇上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可见洛阳百姓正翘首企盼迁都洛阳。 |
C.颈联前一句是说“金汤固”对于巩固国家统治没有任何作用,后一句突出对政治革新的认识。 |
D.尾联中的“不过”一词,看似轻描淡写,实际更引人注目,突出了“行俭德”的重要性。 |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对迁都的观点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