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石⑴(节选)
唐•韩愈
山石荦确⑵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3)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注】(1)题目“山石“不是本诗要专门抒发的内容,而是取首句的开头两个字。一般认为本诗写于唐德宗贞观十七年(801年)七月韩愈离徐州去洛阳的途中。当时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是李景兴、侯喜、尉迟汾。
(2)荦确:指山石险峻不平的样子。
(3)靰:马缰绳。这里作动词用,比喻受人牵制、束缚。
【小题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前四句以白描手法,写诗人“黄昏到寺”时所见的自然风光,既有蝙蝠自在飞舞的动态景致,又有“芭蕉叶大栀子肥”的静态美景。
B.五、六两句着重写寺僧举着火把,陪着诗人一行欣赏寺中古壁的佛画的情景,可惜年代久远,少有的几幅壁画也已经模糊不清。
C.七、八两句写寺僧热情招待诗人一行,亲自“铺床拂席置羹饭”,但诗人觉得山中饭菜比较疏粝,仅能填饱饥肠而已。
D.前八句描绘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与下文所写“为人靰”的了幕僚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篇末的抒情议论充分的铺垫。
E. 本诗是一首古体诗,诗风朴实平易,洋溢着真挚之情,状写出美妙之景,从而生发出无限的诗情画意和厌倦官场生活的归隐之情。
【小题2】这首朴素简洁的记游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6-03 12:30: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子厚墓志铭(节选)
韩愈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其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云:“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与皆当世名人  游:游玩,游览。B.出为刺史   例:按惯例
C.自于山水间    肆:放任,纵情。D.当播州    诣:到,往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A.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
B.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
C.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
D.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
【小题3】下列文化知识解说有错的一项是
A.子厚:柳宗元的字。作墓志铭例当称死者官衔,因韩愈和柳宗元是笃交,故称字。讳,就是名,古代一般生者称名,死者称讳。
B.皇考:古时在位皇帝对先皇的尊称,后引申为对先祖的尊称,在文章中指先父。
C.进士第:是古代科举省级考试合格者的称呼,范进中举的考试是州一级的考试,合格者称举人。
D.观察使:官职名,唐朝时指中央派往地方掌管监察的官。司马:本是州刺史属下掌管军事的副职,唐时已成为有职无权的冗员。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从小才学出众,后来名声大振,时人都敬慕想与他交往,那些权贵公卿争着要他做自己的弟子,众口一词地推荐赞扬他。
B.柳宗元年轻时就科举得志,从政初期仕途顺利,可谓平步青云,在唐顺宗时期担任了监察御史和礼部员外郎,但此后便屡遭贬谪。
C.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期间,表现出相当高的为政才能,他关心百姓疾苦,移风易俗,推行教化和政令,在文化传播方面也堪称表率。
D.柳宗元传承了先父的孝道,能够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深处逆境的他,因为考虑到刘禹锡有老母,不惜交换各自外放之地。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崔立之书(1)

斯立足下:仆见险不能止,动不得时,至于颠顿狼狈,失其所操持,困不知变,以至辱于再三,君子小人之所悯笑,天下之所背而驰者也。

仆始年十六七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及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或出礼部所试赋、诗、策等以相示,仆以为可无学而能,因诣州县求举。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四举而后有成,亦未即得仕。闻吏部有以博学宏辞选者,人尤谓才,且得美仕。就求其术,或出所试文章,亦礼部之类。私怪其故,然犹乐其名,因又诣州府求举。凡二试于吏部,一既得之,而又于中书。虽不得仕,人或谓之能焉。退取所试读之,乃类于俳优者之辞,颜忸怩而心不宁者数月。既已为之,则欲有所成就。因复求举,亦无幸焉。

夫所谓博学者,岂今之所谓者乎?夫所谓宏辞者,岂今之所谓者乎?诚使古之豪杰之士若屈原、孟轲、司马迁、相如、扬雄之徒,进于是选,必知其怀惭,乃不自进而已耳。设使与夫今之善进取者竞于蒙昧之中,仆必知其辱焉。然彼五子者,且使生于今之世,其道虽不显于天下,其自负何如哉!肯与夫斗筲小人决得失于一夫之目,而为之忧乐哉!故凡仆之汲汲于进者,其小得,盖欲以具裘葛,养穷孤;其大得,盖欲以同吾之所乐于人耳。其他可否,自计已熟,诚不待人而后知。

今足下乃复比之献玉者,以为必俟工人剖,然后见知于天下,虽两刖足不为病。诚足下相勉之意厚也,然仕进者岂舍此而无门哉?足下谓我必待是而后进者,尤非相之辞也。仆之玉固未尝献,而足固未尝刖,足下无为为我戚戚也

方今天下风俗尚有未及于古者,边境尚有被甲执兵者,主上不得,而宰相以为忧。仆虽不贤,亦且潜究其得失,致之乎吾相,荐之乎吾君,上希卿大夫之位,下犹取一障而乘之。若都不可得,犹将耕于宽闲之野,钓于寂寞之滨,求国家之遗事,考贤人哲士之终始,作唐之一经,垂之于无穷,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二者将必有一可。士固信于知己,微足下无以发吾之狂言。愈再拜。

(取材于韩愈《答崔立之书》)

注释:(1)本文写于贞元十一年夏,韩愈三次上书宰相不遇,离京东归时。崔立之,字斯立。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有举进士者,人多之  贵:看重
B.而又于中书 黜:降职
C.尤非相之辞也 悉:了解
D.主上不得    怡:快乐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分)
①衣食不足,谋所亲    ③人尤谓
②然后见知天下 ④以为必俟工人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困不知变,以至辱于再三
身处困厄而不懂变通,以至于多次参加考试均失败受辱
B.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
主持考试的官员重在考查应考者人品的好坏
C.肯与夫斗筲小人决得失于一夫之目
怎么肯和才识短浅的小人在庸夫俗子面前一争高低
D.足下无为为我戚戚也
您不必为我过于忧伤
【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韩愈在十六七岁时,认为做官就是为他人谋福利,到二十岁之后,认为做官不仅仅是为他人,这与他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有关。
B.韩愈两次参加博学宏辞科的选拔求官都失败后,心中郁闷不平,认为博学宏辞科考试中的应试文章就像歌舞滑稽戏艺人的语言。
C.崔立之在来信中将韩愈比作献玉者,认为他的璞玉必须经过加工磨砺,才能扬名天下,即使过程中多次遭遇挫折也应毫不动摇。
D.韩愈自信,潜心研究总结自己人生经验中的得失,就能被当权者举荐任用,上可以得到卿大夫的职位,下也可以做个地方官员。
【小题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
②乃不自进而已耳
【小题6】孟子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韩愈在《答崔立之书》中也多次表达了类似的想法,请选取其中的一处简要概括和评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

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

(节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赞曰:张巡、许远,可谓烈丈夫矣。以疲卒数万,婴孤墉,抗方张不制之虏,鲠其喉牙,使不得搏食东南,牵掣首尾,豗溃梁、宋间。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巡先死不为遽,远后死不国屈。巡死三日而救至,十日而贼亡,天以完节付二人,畀名无穷,不待留生而后显也。惟宋三叶,章圣皇帝东巡,过其庙,留驾裴回,咨巡等雄挺,尽节异代,著金石刻,赞明厥忠。与饿踣西山,孔子称仁,何以异云。

(节选白《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七忠义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
B.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
C.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
D.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浮图是梵音音译,此处意为佛塔,唐朝随着佛教文化的盛行,各地涌现出大量的佛塔。
B.大历为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C.《汉书》是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也是“二十四史”之一。
D.夷、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武王灭商后,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小题3】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霁云忠肝义胆,英勇慷慨。南霁云当知道贺兰终究不肯出兵时,拒食丰盛筵席,愤然拔刀断指,斥责贺兰。
B.张巡才华横溢,过目不忘。张巡写文章不用列草稿,挥笔而就;只要询问过姓名的人,就没有忘记的时候。
C.张巡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睢阳城陷之时,敌人以刃相胁,张巡威武不屈;就义之时,神色安稳如常。
D.张巡等人勇武忠诚,保全节操。章圣皇帝东巡路过他们的祠庙时停车徘徊感叹,并把 他们的事迹刻在金石上。
【小题4】《张中丞传后叙》塑造人物时运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入关咏马
韩愈
岁老岂能充上驷,力微当自慎前程。
不知何故翻骧首,牵过关门妄一鸣。
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疲马
刘长卿
玄黄一疲马,筋力尽胡尘。骧首北风夕,徘徊鸣向人。
谁怜弃置久,却与驽骀亲。犹恋长城外,青青寒草春。
注释:①元和六年(811),韩愈受拔擢,奉召赴京任职,过潼关而作。此前他因为百姓旱饥请命而遭贬,后累受挫。②骧首:反而昂首。③刘长卿一生仕路坎坷,杂咏八首大都寄寓他的身世之感。④驽骀(tái):劣马。
【小题1】下列对两首诗及相关诗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入关咏马》中,韩愈以老马自况,认为自己如老马般年老力微,在前行的道路上须谨慎小心。
B.韩愈的诗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与《入关咏马》都借马抒怀,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
C.刘长卿诗中写疲马依然眷念长城外的青青寒春草,寄寓的是诗人自己对往昔岁月的念念不忘。
D.刘长卿诗中的疲马,与韩愈《马说》中的名马一样,都只因不逢伯乐而困顿槽枥、无法奔行千里。
【小题2】唐朝奸相李林甫为让谏诤路绝,曾对群臣说,仪仗马一言不发就可享受上好的马料,若鸣叫一声就被废弃不用;可见马“鸣”有深意。简要概括这两首诗中马之“鸣”的深沉意味。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张君名彻,字某,以进士累官至范阳府监察御史。长庆元年,今牛宰相为御史中丞,奏君名迹中御史选,诏即以为御史。其府惜不敢留,遣之,而密奏:“幽州将父子继续,不廷选且久,今新收,臣又始至孤怯,须强佐乃济。”发半道,有诏以君还之,仍迁殿中侍御史,加赐朱衣银鱼。

②至数日,军乱,怨其府从事,尽杀之,而囚其帅。且相约:张御史长者,毋侮辱轹蹙我事,毋庸杀。置之帅所。月余,闻有中贵人自京师至,君谓其帅:“公无负此土人,上使至,可因请见自辨,幸得脱免归。”即推门求出。守者以告其魁,魁与其徒皆骇,曰:“必张御史。张御史忠义,必为其帅告此,余人不如迁之别馆。”即与众出君。君出门,骂众曰:“汝何敢反!前日吴元济斩东市,昨日李师道斩于军中,同恶者父母妻子皆屠死,肉喂狗鼠鸱鸦。汝何敢反!汝何敢反!”行且骂。众畏恶其言,不忍闻,且生变,即击君以死。君抵死口不绝骂,众皆曰:“义士义士!“”或收收瘗之以

③事闻,天子壮之,赠给事中。其友侯云长佐郓使,请于其帅马仆射,为之选于军中,得故与君相知张恭、李元实者,使以币请之范阳,范阳人义而归之。以闻,诏所在给船舆,传归其家,赐钱物以葬。

(节选自韩愈《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

(注释)①范阳府:即幽州节度使府。②轹蹙:欺凌。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月余(____)(2)或收瘗之以(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幽州将父子继续(  )
A.连续不断
B.继承延续
C.接替前任
D.阻断后继
【小题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且生变( )
A.估计
B.预料
C.忧虑
D.欺骗
【小题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诏即为御史 即击君
B.置帅所  有诏以君还
C.必其帅告此 之选于军中
D.因其帅  范阳人义归之
【小题5】把第③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6】第①段中“发半道,有诏以君还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7】第②段对张彻形象的刻画十分传神,试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