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估测
- 长度的测量
- 体积的测量
- 面积的测量
- 常见的危险警告标志
- 单位换算
- 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 特殊测量方法
- 误差分析
- 常见实验操作
- 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
-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 常用仪器的名称
-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 实验步骤的探究
- + 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 实验室的安全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为了探究酸碱性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小明利用蒸馏水、1%淀粉溶液、稀释的唾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碘液、3支洁净的试管进行实验。请你完成相应的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______(设计表格见答题卷)
(思考)以上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
(实验设计)______(设计表格见答题卷)
(思考)以上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
为了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某兴趣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实验(白磷、红磷均不超过绿豆大小,锥形瓶中的白磷 A 与红磷 C 尽量拉开距离)。白磷的着火点为 40℃,红磷的着火点为 240℃。

(1)A,B,C 中起对照作用的是________ 。
(2)写出锥形瓶中发生的实验现象:________。
(3)结合本实验目的,写出烧杯中 70℃热水的作用:________。

(1)A,B,C 中起对照作用的是________ 。
(2)写出锥形瓶中发生的实验现象:________。
(3)结合本实验目的,写出烧杯中 70℃热水的作用:________。
烈日曝晒过的汽车,车内温度可达50℃以上。针对这一情况,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汽车遮阳帘,汽车遮阳帘是否真的有遮阳效果?研究人员选取了普通型、加厚型和折叠型三款表面镀铝膜 汽车遮阳帘进行了以下实验。
(1)实验步骤如下:
①选取三辆颜色、型号相同的同款汽车,并排朝________停放在阳光充足的空旷地方;
②将三款汽车遮阳帘分别安装在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后,关上车门,并编号;
③一段时间后,用灵敏温度计分别测量车内的温度;
(2)进行该实验的最佳时间是_______;
(3)请指出该实验设计中的两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
(1)实验步骤如下:
①选取三辆颜色、型号相同的同款汽车,并排朝________停放在阳光充足的空旷地方;
②将三款汽车遮阳帘分别安装在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后,关上车门,并编号;
③一段时间后,用灵敏温度计分别测量车内的温度;
(2)进行该实验的最佳时间是_______;
A.早晨 |
B.中午 |
C.傍晚 |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现有下列4种与人关系密切的液体:其中属于乳浊液的是____________ (填字母)。
(2)如图所示,离心式水泵起动前,要向泵壳内装满水,在动力带动下,叶轮高速旋转时,泵壳里水会被旋转的叶轮甩到出水管里。水被甩出时,转轴附近就形成了一个________(填“低”或“高”)压区,外面的水就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推开底阀通过进水管进入泵壳。
(3)用冰块冷藏食物,应把冰块放在食物的________。(填“上方”或“下方”)

(1)现有下列4种与人关系密切的液体:其中属于乳浊液的是____________ (填字母)。
A.“伊利”纯牛奶 | B.“娃哈哈”矿泉水 | C.肥皂水 | D.泥浆水 |
(3)用冰块冷藏食物,应把冰块放在食物的________。(填“上方”或“下方”)
小明家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上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根据生活经验,你的假设是_____。
(2)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_____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3)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_____来反映的。
(4)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上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根据生活经验,你的假设是_____。
(2)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_____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平均值 | |
玻璃球被弹开 的距离(cm) | 单层 | 79 | 78 | 82 | 80 | 73 | 84 | 84 | 82 | 81 | 80 | 80 |
双层 | 20 | 23 | 24 | 24 | 24 | 25 | 22 | 22 | 21 | 25 | 23 |
(3)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_____来反映的。
(4)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
我们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
A.所有变量都不同 | B.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 |
C.所有变量都相同 | D.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同 |
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 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
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
在各种金属材料中铜是人类应用比较广泛的金属之一,某学习小组欲测定铜的相对原子质量,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①连接好装置;②检查装置气密性;③装入药品;④ ⑤D中黑色固体完全变成红色,停止加热;⑥待D中玻璃管冷却至室温,关闭分液漏斗活塞;⑦数据处理

(1)实验步骤④的正确操作是_____(填序号)
(2)F装置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
(3)已知:CuO样品质量为m1克,E中增重为m2克,D中反应后固体质量为m3克,A中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为m4克,试用m1,m2列出铜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式_____。
①连接好装置;②检查装置气密性;③装入药品;④ ⑤D中黑色固体完全变成红色,停止加热;⑥待D中玻璃管冷却至室温,关闭分液漏斗活塞;⑦数据处理

(1)实验步骤④的正确操作是_____(填序号)
A.先点燃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后再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加盐酸 | B.先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加热 | C.打开活塞滴加盐酸和点燃酒精灯加热,谁先谁后都可以 |
(3)已知:CuO样品质量为m1克,E中增重为m2克,D中反应后固体质量为m3克,A中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为m4克,试用m1,m2列出铜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式_____。
实验桌上有如图装置及相关器材:一个满足实验要求的弹簧,一个铁架台,一个刻度尺,六个质量均为50g的钩码。小金利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在弹性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
)跟所受拉力(
)成正比”。请完善下列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弹簧悬挂在铁架台的支架上,用刻度尺测量弹簧的长度L0,记录数据。
第二步:将一个钩码挂在弹簧下面的挂钩上,用刻度尺测量弹簧此时的长度,记录弹簧的长度L和______。
第三步:______。
第四步:利用公式______,计算出弹簧所受拉力F,记录。利用公式
,计算出弹簧的伸长量
,记录。



第一步:将弹簧悬挂在铁架台的支架上,用刻度尺测量弹簧的长度L0,记录数据。
第二步:将一个钩码挂在弹簧下面的挂钩上,用刻度尺测量弹簧此时的长度,记录弹簧的长度L和______。
第三步:______。
第四步:利用公式______,计算出弹簧所受拉力F,记录。利用公式


金属材料中铜是人类应用比较广泛的金属之一,某学习小组欲测定铜的相对原子质量,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步骤如下:

①连接好装置:②检查装置气密性;③装入药品;④_________ ;⑤D中黑色固体完全反应变成红色后,停止加热:⑥待D中玻璃管冷却至室温,关闭分液漏斗活塞;⑦数据处理。
(1)实验步骤④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_ (填序号)
A.先点燃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后再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加盐酸
B.先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加热
C.打开活塞滴加盐酸和点燃酒精灯加热,谁先谁后都可以
(2)已知:
样品质量为
克,E中增重为
克,D中反应后的固体质量为
克,A中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为
克,以下数据中能计算铜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是(________ )
A.
、
B.
、
C.
、
(3)若使制取氢气是装置随开随用,随关随停,可选用下列装置中的______

①连接好装置:②检查装置气密性;③装入药品;④
(1)实验步骤④的正确操作是
A.先点燃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后再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加盐酸
B.先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加热
C.打开活塞滴加盐酸和点燃酒精灯加热,谁先谁后都可以
(2)已知:





A.






A.![]()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