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
B.鲁迅在《故乡》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描写了旧中国农村的衰败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并表现出对未来的希望。 |
C.《捕蛇者说》《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这三篇文章的作者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
D.《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林中小溪》的作者是俄国作家普里什文。 |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①
唐•王建
中庭②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① 郎中:官名。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小题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的“地白”,是在描写庭院中的地面在皎洁月光照射下,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 |
B.第二句“冷”字描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独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
C.第三句“人尽望”写明月当空,庭院中明如白昼,各种景物、人都可以清楚地看到。 |
D.第四句的意思是,在这十五之夜,不知那深深的秋思落在谁那里,表达了诗人的怀乡之情。 |
A.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
B.“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的“桂花”,固然是写庭院中的桂花,但又可联想到神话故事里的月中桂树、吴刚、嫦娥等,诗的意境十分悠远。 |
C.诗的最后一句写“秋思落谁家”,一个“落”字,用得十分妥帖新奇,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愁思在随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 |
D.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优美的想像,渲染了元宵佳节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思,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
D.“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到了唐代,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定名为“诗经”。 |
B.《蒹葭》这首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描摹传神。在艺术上,《关雎》比《蒹葭》更多地使用了“兴”的手法。“黎霞”“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
C.《<诗经>两首》都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不同的悬《关雎》意境含蓄,场景朦胧;《兼葭》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 |
D.“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播写,极其生动。连用两个“悠”字把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及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
A.蒹葭(jiā)雎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áo) |
B.辗转(zhǎn)好逑(hào qiú) 寤寐(wù mèi) |
C.芼之(mào)溯洄(sù huí) 荇菜(xìng) |
D.未唏(xī) 逍阻且跻(jī) 水之涘(sì) |
(甲)北冥有鱼, 其名为鲲。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 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 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小题1】下列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父利其然也 |
B.怒而飞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
C.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能以径寸之木 |
D.彼且奚适也 且父未尝语我也 |
①怒而飞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③志怪者也 ④此亦飞之至也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此小大之辩也。
【小题4】结合文段简要分析鹏和斥鴳的形象。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小题1】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臣而/将四矣 | B.今齐地/方千里 |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D.此/庸夫之怒也 |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讽刺) | B.臣之妻私臣(偏爱) |
C.臣未尝闻也(曾经) | D.今日是也。(这样) |
A.(甲)(乙)两文中,邹忌和唐雎都不畏强权,坚持真理,是古代臣子忠君爱国的代表。 |
B.(甲)(乙)两文中,邹忌婉言进谏,唐雎化险为夷,他们的机智善辩告诉我们说话要看对象,讲究方式。 |
C.(甲)文运用设喻的方法,以事喻理,以小喻大,形象生动。 |
D.(乙)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人物的对白,步步紧逼,针锋相对,扣人心弦。 |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小题1】词中“【小题2】结合全词,分析诗人出猎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夫”一句意在表现词人虽然已年迈体衰,但雄心犹在。 |
B.“千骑卷平冈”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
C.“酒酣”一句承接上文,引出词人想抗敌戍边的豪情壮志。 |
D.“何日遣冯唐”写出词人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立功疆场。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题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小题2】“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被穿插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小题3】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野望
王绩①
东皋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③。
注释:①王绩,唐代诗人,一生郁郁不得志,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②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③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小题1】阅读全诗,说说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小题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