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估测
- 长度的测量
- 体积的测量
- 面积的测量
- 常见的危险警告标志
- 单位换算
- 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 特殊测量方法
- 误差分析
- 常见实验操作
- 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
-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 常用仪器的名称
-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 实验步骤的探究
- + 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 实验室的安全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在探究“各种鱼鳍在游泳时的作用”时,某小组同学正在讨论探究计划,他们按甲、乙、丙、丁的顺序依次发言。你看,一个人一个主意。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鳍是鱼的 器官。
(2)丙与丁提出的实验方案,可使实验结果更为可靠的是 。因为,生物科学研究中,在同时有活体和模型可供选用的情况下,应首选活体作为实验材料。

(1)鳍是鱼的 器官。
(2)丙与丁提出的实验方案,可使实验结果更为可靠的是 。因为,生物科学研究中,在同时有活体和模型可供选用的情况下,应首选活体作为实验材料。
小芳喜欢研究小动物,她最近想,蚂蚁是如何寻找食物的呢?于是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一个纱罩内分别放一堆糖和一堆木屑,将两只蚂蚁中的一只剪掉触角,另一只没剪,并将它们同时放入纱罩内。小芳发现没剪触角的蚂蚁很快就找到了糖,而剪掉触角的蚂蚁则在里面乱撞。
(1)小芳在进行实验前所作的假设是 ;
(2)在纱罩中放入没剪触角的蚂蚁是起 作用;
(3)小芳的实验设计还不够完善,请提出改进措施 。
(1)小芳在进行实验前所作的假设是 ;
(2)在纱罩中放入没剪触角的蚂蚁是起 作用;
(3)小芳的实验设计还不够完善,请提出改进措施 。
为什么苍蝇难以拍到呢?据科学家介绍,苍蝇大脑反应十分敏锐,可以计算出苍蝇拍的潜在逼近位置,并能立刻做出“逃生计划”,然后随即做出起飞前动作调整,最终逃离“危险地带”。苍蝇发现威胁后的反应时间仅为100毫秒,但对缓慢移动的物体反应比较迟钝。缓慢移动的物体究竟是多慢呢?为了弄清楚该有多慢,小明选择了秒表、尺子、钢笔、筷子、汤匙等物品作为实验的材料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①控制每种物体每次移动的距离相同;②观察物体移动到离苍蝇约为1cm时候苍蝇的反应;③用秒表测出在移动过程中的时间,并计算出移动的速度;④每种物体重复多次实验。
实验结果:
(1)苍蝇的这种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的反应称作________________;
(2)小明使用钢笔、筷子、汤匙等多种物品并进行重复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3)通过本次探究实验后,你会用什么方法来拍苍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过程:①控制每种物体每次移动的距离相同;②观察物体移动到离苍蝇约为1cm时候苍蝇的反应;③用秒表测出在移动过程中的时间,并计算出移动的速度;④每种物体重复多次实验。
实验结果:
筷 子 | 速 度 | 7毫米/秒 | 5毫米/秒 | 3.8毫米/秒 | 2.8毫米/秒 | 1.1毫米/秒 |
苍蝇反应 | 飞开 | 飞开 | 飞开 | 没有飞 | 没有飞 | |
钢 笔 | 速 度 | 7.1毫米/秒 | 6毫米/秒 | 3.8毫米/秒 | 2.6毫米/秒 | 1毫米/秒 |
苍蝇反应 | 飞开 | 飞开 | 飞开 | 没有飞 | 没有飞 | |
汤 匙 | 速 度 | 6.1毫米/秒 | 5毫米/秒 | 3.5毫米/秒 | 2.4毫米/秒 | 1.2毫米/秒 |
苍蝇反应 | 飞开 | 飞开 | 飞开 | 没有飞 | 没有飞 |
(1)苍蝇的这种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的反应称作________________;
(2)小明使用钢笔、筷子、汤匙等多种物品并进行重复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3)通过本次探究实验后,你会用什么方法来拍苍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实验设计,需要思考的问题程序有
①从实际出发,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②查阅收集资料,了解与课题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③针对研究的课题,明确实验的目的;
④了解现有的仪器设备和可能的实验条件。
一般情况下,上述问题程序的合理顺序是( )
①从实际出发,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②查阅收集资料,了解与课题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③针对研究的课题,明确实验的目的;
④了解现有的仪器设备和可能的实验条件。
一般情况下,上述问题程序的合理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① | C.③①②④ | D.③②④① |
某同学去商店买2500枚小钉子,售货员说小钉子不能数个数卖,只能称。于是,他买回0.5千克小钉子。他很想知道自己买的钉子够不够2500枚,你能想办法(不用直接数个数的方法)帮他“称出”钉子的枚数吗?请写出具体的方法与步骤。
张辉为研究水的一些特性,做了如下的实验:将100克水倒入一只烧杯中,然后让他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如下表。
(1)当时的室温大约为_____,这些水冷却到室温总共用了_____分钟。
(2)如果要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你认为下列哪个图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_________。

(3)小军在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步骤如下,合理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填字母)
时间 | 0分 | 2分 | 4分 | 6分 | 8分 | 10分 | 12分 | 14分 | 16分 |
温度 | 42℃ | 38℃ | 35℃ | 33℃ | 32℃ | 31℃ | 30℃ | 30℃ | 30℃ |
(1)当时的室温大约为_____,这些水冷却到室温总共用了_____分钟。
(2)如果要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你认为下列哪个图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_________。

(3)小军在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步骤如下,合理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填字母)
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
B.估计液体的温度 |
C.在温度计的液柱不再升高时读取示数 |
D.让温度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几分钟 |
E.取出温度计 |
碱面(Na2CO3)中常含一定量的杂质,某厂生产的碱面包装袋上标有“Na2CO3含量≥96%”字样。为了判断该碱面中Na2CO3的含量是否达到要求,小明取10g该碱面样品进行检验,请你帮他完成检验过程的设计(假定杂质都是NaCl)。
(1)你检测的原理是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需要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计算回答,当被测量的数据是多少时,“Na2CO3含量≥96%”是真实可信的。
(1)你检测的原理是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需要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计算回答,当被测量的数据是多少时,“Na2CO3含量≥96%”是真实可信的。
《乌鸦喝水》(如图所示)故事里的乌鸦真的都能喝到水吗(假设水要满到瓶口)?影响乌鸦能否喝到水的因素有哪些呢?

小柯找来三个容积不同的圆柱体塑料杯(220毫升、300毫升、350毫升)、同规格小钢珠、大小相近的鹅卵石(比小钢珠大)、沙子、量筒(500毫升)、烧杯、水槽等器材进行探究。
(1)小柯找来三个塑料杯,目的是研究乌鸦能否喝到水是否与容器__________有关。
(2)小柯往一个空杯里加入一些水,再往里投钢珠,发现无论投入多少,水都不能满到杯口。是不是原先杯里的水太少?杯里至少要有多少水才行?请你设计方案,测出往该塑料杯里投钢珠使水满到杯口需要的最小水量。_______________。
(3)已知往300毫升的杯子里投钢珠测出使水满到杯口需要的最少水量为145毫升。现在往空杯里加145毫升水后,投入鹅卵石。多次实验发现无论投入多少鹅卵石,杯内水位虽有差异,但都不能满到杯口,接着往其中投入沙子,水面上升并溢出杯口。说明乌鸦能否喝到水,还跟_________有关。

小柯找来三个容积不同的圆柱体塑料杯(220毫升、300毫升、350毫升)、同规格小钢珠、大小相近的鹅卵石(比小钢珠大)、沙子、量筒(500毫升)、烧杯、水槽等器材进行探究。
(1)小柯找来三个塑料杯,目的是研究乌鸦能否喝到水是否与容器__________有关。
(2)小柯往一个空杯里加入一些水,再往里投钢珠,发现无论投入多少,水都不能满到杯口。是不是原先杯里的水太少?杯里至少要有多少水才行?请你设计方案,测出往该塑料杯里投钢珠使水满到杯口需要的最小水量。_______________。
(3)已知往300毫升的杯子里投钢珠测出使水满到杯口需要的最少水量为145毫升。现在往空杯里加145毫升水后,投入鹅卵石。多次实验发现无论投入多少鹅卵石,杯内水位虽有差异,但都不能满到杯口,接着往其中投入沙子,水面上升并溢出杯口。说明乌鸦能否喝到水,还跟_________有关。
日常生活中,切开的苹果很快就会“生锈”。小亮查到了相关资料:当苹果被切开时,空气中的氧气就会与苹果中的一些物质发生反应,使之变成褐色。苹果“生锈”以后,所含的维生素C质量会减少,营养价值会降低。小亮对此展开了探究:
猜想:(1)苹果“生锈”可能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
(2)“生锈”的快慢还可能与温度有关。
实验:
(1)由________两组实验可以验证苹果“生锈”是否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
(2)实验结论之一:苹果“生锈”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变色越快。请你补充乙组的实验结果:果肉表面________。
(3)为了防止切开后的苹果“生锈”,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
猜想:(1)苹果“生锈”可能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
(2)“生锈”的快慢还可能与温度有关。
实验:
| 实验操作(观察30分钟) | 实验结果 |
甲 | 将一小块苹果浸入装满蒸馏水(已除去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 果肉表面不变色。 |
乙 | 将一小块苹果放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 果肉表面 |
丙 | 将一小块苹果放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再浸入热水里,观察现象。 | 果肉表面很快变色,且颜色很深。 |
(1)由________两组实验可以验证苹果“生锈”是否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
(2)实验结论之一:苹果“生锈”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变色越快。请你补充乙组的实验结果:果肉表面________。
(3)为了防止切开后的苹果“生锈”,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
小吴实验时能达到他想要达到的实验目的的是()


A.用甲图鉴别两种化肥![]() ![]() |
B.用乙图检验![]() |
C.用丙图除去氧气中的水蒸气 |
D.用丁图稀释浓硫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