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传染病。18世纪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每当天花流行,就有大量患者丧生,即使有人幸存,也会在脸上留下疤痕。英国医生琴纳发现,几乎家家都有天花的受害者,只有养牛场的挤奶女工中没有人患天花。他还发现已经得过天花的人不会再次感染天花。挤奶女工告诉他,牛也会患天花,患病时在牛的皮肤上会出现一些小脓疱,叫牛痘。挤奶女工给患牛痘的奶牛挤奶,也会被感染而起小脓疱,但很快就痊愈了,以后她们就不会再得天花了。琴纳于是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1796年5月的一天,琴纳从一位挤奶女工尼姆斯的手上取出微量牛痘脓浆,接种到一个从未患过牛痘或天花的8岁男孩菲普士的手臂上。不久,种痘的地方长出痘疱,接着痘疱结痂脱落。二个多月后,琴纳从正患天花的病人的痘痂上取出一些脓液,注射到菲普士的身上,竞没有出现任何天花病症。
两年之后,琴纳又找到了一个患牛痘的挤奶女工,他把上述实验重复做了一遍,结果再次证明,接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
实验证明:这个男孩已经具有天花的免疫力,琴纳的假设被证实了。人类从此获得了抵御天花的有效办法——种牛痘。
琴纳在研究解决天花病时:
(1)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立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证明他猜想正确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两年之后琴纳还要再重做一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一故事,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1 | 题型:None | 难度:0.99
弓背蚁是一种在全球分布较广,种间差别较小的蚂蚁(见图Ⅰ),是研究蚂蚁生活习性较理想的材料之一。某科学兴趣小组对弓背蚁喜欢吃哪些食物开展了探究,实验过程如下:

图Ⅰ   图Ⅱ
步骤一:选择2份等量的玉米、甜玉米、土豆,将其中一份分别放入锅中原味煮熟后,冷却至室温;
步骤二:把食物等距离共同放入1个透明的观察盒(见图Ⅱ);
步骤三:把30只大小相近、健康活泼的弓背蚁放入观察盒中央,盖上盖子;
步骤四: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段,观察弓背蚁的进食情况。观察结果记录见下表:
食物时间
15分钟
30分钟
1小时
2小时
4小时
玉米







★★




甜玉米







★★★
★★★
★★
★★

土豆







★★




 
注:“★”表示进食的弓背蚁数量的多少,“★”越多,表示进食的数量越多;
“☆”表示无弓背蚁在进食。
(1)为了更好地观察弓背蚁的进食情况,还应选用的实验仪器是  
(2)本实验是通过观察   ,来判断弓背蚁对食物的喜欢程度。
(3)兴趣小组若以大米为主要原料开发弓背蚁的人工饲料,为了使弓背蚁喜欢食用,结合本实验,你的建议是     
当前题号:2 | 题型:None | 难度:0.99
现甲、乙两化学小组安装两套如下相同装置,通过测定产生相同体积气体所用时间长短来探究影响H2O2分解速率的因素。

(1) 下列方法能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是____________。
A.将注射器活塞固定,向分液漏斗中注入适量蒸馏水,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如果分液漏斗颈部能形成稳定的水柱,则气密性良好,反之气密性差;
B.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加热锥形瓶,如果注射器活塞外移(右移),停止加热后注射器活塞回到原来位置,则气密性良好,反之气密差;
C.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用力将注射器活塞外移(右移),停止用力后,注射器活塞不移动,则气密性良好,反之气密性差。
(2)MnO2催化下H2O2分解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小组有如下实验设计方案,完成下表。
实验编号
实验目的
温度
催化剂
浓度
甲组实验Ⅰ
探究____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25℃
二氧化锰
10mL 2%H2O2
甲组实验Ⅱ
25℃
二氧化锰
10mL 5%H2O2
 
(4)甲、乙两小组得出如图数据。

①甲组实验得出的数据可知:浓度越大,H2O2 分解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由乙组研究的酸、碱对H2O2分解影响因素的数据分析:相同条件下,H2O2在____________(填“酸”或“碱”)性环境下放出气体速率较快。
当前题号:3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我们科学课本的前言中提到了“一天,伽利略在一所大教堂里看到屋顶垂下来一根长链
子,链子尽头的那盏灯在不停地摆动。他观察到灯左右摆动时,摆动间隔的时间几乎是相同的。为了确认这一设想,他把手指按在手腕上,利用脉搏跳动次数的恒定性来测定灯左右摆动所需的时间。经过多次反复的测试,终于证明了他的设想是正确的,从而得出了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后来人们利用单摆的等时性发明了带摆的钟。”那么哪些因素决定吊灯往返摆动的时间呢?张永和赵良提出下列猜想,张永猜想:可能由吊灯的绳长决定的;赵良猜想:可能由吊灯的摆动幅度决定的。我们一起按照如图进行实验。一根细绳一端栓一小球,一端固定,让小球自由往返摆动,并记录数据如下表:

根据以上资料和实验数据,请你和他们一起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文中画线中提到“他的设想”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了张永和赵良的猜想外,请你也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完成上述实验,除如图器材外,还必需的测量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本次实验可以得知张永和赵良谁的猜想是正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5)摆钟是利用本实验的原理制成的。某一摆钟变慢了,要调准它,应将摆钟的摆长调
一些________(填“长”或“短”)。
当前题号:4 | 题型:None | 难度:0.99
化学上常用燃烧法确定有机物组成,这种方法是在电炉加热时用纯氧气氧化管内样品,根据产物的质量确定有机物的组成,下图中所列装置是用燃烧法确定有机物分子式常用的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的氧气按从左到右流向,所选择的装置各导管的连接顺序是___
(2)C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    
(3)燃烧管中氧化铜的作用是________    
(4)若准确称取0.9g样品(只含C、H、O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经充分燃烧后,A管质量增加1.32g,B管质量增加0.54g,确定该有机物最简分子式
当前题号:5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某科学兴趣小组按图甲实验方法,做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实验,发现很难观察到紫红色铜的生成,却往往有暗红色固体出现。他们决定通过改变反应物的状态、质量比,以及反应装置对这个实验进行探究和改进。

(1)小吴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进行实验。你认为这样建议的原理是_ _____。
(2)对下列三种氧化铜和碳的质量比例,小施建议选择_____ ___(填选项序号)的比例。
A.32︰3B.40︰3C.48︰3
(3)同学们决定按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实验(图乙),待反应结束,先将导气管从石灰水中取出,然后关闭止水夹,让产物自然冷却。若不关闭止水夹,可能出现的问题是_____ _______。
当前题号:6 | 题型:None | 难度:0.99
某同学探究“不同营养液对草履虫培养效果的影响”,实验设计如下表。下列对该实验改进建议不合理的是(    )
组别
营养液种类
营养液数量
营养液温度
草履虫数量
甲组
稻草浸出液
500毫升
25℃
2只
乙组
牛奶营养液
500毫升
10℃
2只
 
A.统一用稻草浸出液
B.营养液温度统一为25℃
C.草履虫数量改为20只
D.可设置用清水作培养液的对照组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近年来,许多学校兴起了乒乓球热。小李同学在取得了学校乒乓球比赛冠军后,又对乒乓球的弹性问题非常感兴趣,他在想,乒乓球的弹性跟那些因素有关呢?于是他做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①乒乓球的弹性与球的质量有关
②乒乓球的弹性与球的直径有关
③乒乓球的弹性与球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小李同学找来了斯帝卡(Stiga)亚萨卡(Yasaka)二种不同品牌的不同种乒乓球,具体规格如下,进行相关实验。
品牌
质量(克)
直径(毫米)
材料
斯帝卡Ⅰ(Stiga)
2.70
40
硝化纤维塑料
斯帝卡Ⅱ(Stiga)
2.70
38
硝化纤维塑料
斯帝卡Ⅲ(Stiga)
2.72
40
硝化纤维塑料
亚萨卡Ⅰ(Yasaka)
2.70
40
聚苯乙烯塑料
 
第一个实验:他取斯帝卡Ⅰ和亚萨卡Ⅰ两种乒乓球,将乒乓球从相同的高度让其自由下落,测量它们反弹后的竖直高度,发现后者明显高于前者;再改变乒乓球自由下落高度反复实验多次,发现结果都是相似的。
第二个实验:他又取斯帝卡Ⅰ和斯帝卡Ⅱ两种乒乓球做了一次实验,将乒乓球从相同的高度让其自由下落,测量它们反弹后的竖直高度,发现两者反弹的高度是不同的。
结合上面的两个实验分析:
(1)在上述的两个实验中,小李同学都需要使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
(2)通过第一个实验,证明了亚萨卡Ⅰ乒乓球的弹性要好于斯帝卡Ⅰ乒乓球。第一个实验验证了猜想__________(填编号)。
(3)通过第二个实验,小李同学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乒乓球的弹性与球的直径有关,你认为合理吗?_________说出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8 | 题型:None | 难度:0.99
下列说法中,符合如图装置设计意图的是(   )

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
②说明CO生成的产物是CO2
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环境的污染
④既说明CO有还原性、可燃性,又充分利用能源
A.①②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当前题号: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小明家有一包已经打开近一个月的面粉,怀疑不能再食用,可母亲说,面粉还是好的,为什么不能食用呢?小明决定对家中的面粉做一次新鲜度的检验,于是收集有关面粉变质的信息如下:
(1)久置的面粉由于空气中的氧气、水分和各种微生物的作用,会分解成醇和各种有机酸,导致 变质,变质的面粉中有机酸的含量增多。
(2)有机酸和盐酸一样可用NaOH溶液中和,根据面粉中酸的含量可以确定面粉是否新鲜或变质。
(3)如果要测定的面粉消耗的NaOH与同等质量的新鲜面粉消耗的NaOH相仿,说明是新鲜的,如果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是标准液的2.5倍以上,说明面粉已经变质,不能食用,若在2.5倍以下,则面粉不够新鲜,但还能食用。
实验步骤:
步骤一:取甲、乙两只均盛有40mL蒸馏水的锥形瓶,分别加入5克新鲜的面粉和5克待测的面粉,搅拌直至面粉液中不存在任何面团。
步骤二:在配好的面粉液中,分别加入3滴无色酚酞试液,此时,观察到锥形瓶中的液态物质不变色。
步骤三:用滴管向锥形瓶内逐滴加入0.02%的氢氧化钠溶液,边滴边振荡,直到氢氧化钠和有机酸恰好完全反应。分别记下消耗掉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为10毫升和15毫升。
请你帮他解决一些问题:
(1)小明进行上述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家中面粉的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小明根据什么现象来判断氢氧化钠和有机酸恰好完全反应?______________;
(3)小明在实验时,自家面粉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是新鲜面粉消耗的1.5倍,他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10 | 题型:None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