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赠刘司户(蕡)
【唐】李商隐
江风吹浪动云根①,重碇危樯白日昏。
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
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②。
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
【注】①云根:指江边山石。②翻:以旧曲制作新词。
(1) 请简要说明首联中“动”、“昏”二字艺术效果。
(2) 尾句“凤巢西隔九重门”有何内涵意蕴?请简要分析。
(3)“汉廷急诏”“楚路高歌”两个典故分别指历史上哪两人?写出他们姓名。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流莺①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②,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时所作。②参差:指鸟振翅飞翔。
【小题1】下面对“流莺”这一意象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第一句表现了流莺漂荡流转、无处柄居的境遇。
B.诗歌第二句中的“不白持”三字,表明黄莺一度想放弃理想。
C.诗歌颔联表明,流莺的歌声中饱含它对良辰佳期的期盼,婉转动听。
D.诗歌颈联表明,流莺历尽艰辛,终于以啼鸣实现了“本意”。
E. 流莺无法挽留春天,连暂时柄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小题2】这首诗是怎样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月
李商隐
楼上与池边,难忘复可怜。
帘开最明夜,簟卷已凉天。
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
妲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
【小题1】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的首联通过写月的光照之地——楼上与池边,表达出诗人对月色的难忘与怜爱之情。
B.诗的第三句中“最明”一词,既表现了月光给人的视觉冲击力,也说明了这是一轮圆月。
C.诗的第四句写“簟卷”生凉,表明秋季到了,与李清照的“红藕香残玉簟秋”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的第七句中“姮娥”即“嫦娥”,写嫦娥不施粉黛,直接表现出秋月超凡脱俗的天然之美。
E. 本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月亮及月色的喜爱、赞美之情,又借月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凄苦之情雕饰。
【小题2】本诗颈联是写景的名句,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菊花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③。
【注】①罗含:东晋耒阳人,不慕荣利,布衣蔬食,安然自得,年老辞官归里,比及还家,阶庭忽兰菊从生,时人以为德行之感。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泛指以菊花浸酒。③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描写紫菊,“暗暗”表明色彩并不明丽,“淡淡”表明其色浅浅不浓烟,“暗”“淡”二字的重叠使用,生动逼真地刻画出紫色菊花那淡雅的风姿。
B.次句描写黄菊:“融融”采用通感手法,看到那金黄色的菊花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冶冶”写其明艳柔美之态,“融融冶冶”四个字极尽黄菊之态。
C.颔联借陶渊明和罗含爱菊的典故,从色、香两方面写菊,赞美眼前菊花同陶渊明东篱之菊一样美,同罗含宅中之菊一样香,突出对眼前之菊爱怜和赞赏。
D.颔联借陶令东篱菊和罗含宅中菊并不仅仅赞菊花之美,也有自况的意思,即借陶令辞官归隐,闲雅悠然,罗含致仕还乡,甘居茅屋,表达自己归隐之意。
E. 颈联前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禁止这寒冷的深秋重露啊,使我(菊花)能够不再遭受摧残,从而开得更加鲜艳?表达出诗人对当时官场风气的不满。
【小题2】认真分析诗歌的后三句,概括作者从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代 赠
[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小题1】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2】第三句中的“丁香”具有怎样丰富的内涵?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谒 山

李商隐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注)①谒山:指拜谒名山之意。②麻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她自称曾在短时间内三见沧海变为桑田。此诗是诗人登高山望见水去云回日落的景象有感而作。
【小题1】这首诗的前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小题2】请联系诗歌的最后两句,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答: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马嵬》(其二),完成后面各题。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小题1】对《马嵬(其二)》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州,不过是空闻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B.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牛郎织女不知他俩可以永不分离。
D.尾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小题2】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请举例分析。
【小题3】《马嵬》(其二)一诗的颈联说:“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两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很有深意,找出来并试加分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各题。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小题1】对该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只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颔联写诗人自己曾有过像庄周梦蝶那样美好的追求,可如今只能把自己的爱心像望帝那样托付给杜鹃。
C.颈联“蓝田日暖”和“沧海月明”对仗,造成强烈的对比。诗人以为阴阳冷暖、美玉明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最负盛名。诗题“锦瑟”是用起句的头两个字,全篇是一首咏物诗。
【小题2】诗歌颈联,作者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小题3】最后一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小题
潭州①
【唐】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②战舰空滩雨,贾傅③承尘④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①潭州:唐代为湖南观察使治所,在今湖南长沙市。诗人大中二年五月由桂林北返途中作。②陶公:指东晋陶侃,其墓在今湘潭。侃曾作江夏太守,抗击叛将陈恢,以运船为战舰,所向必破。后又讨杜搜、平苏峻,封长沙郡公。③贾傅:指贾谊,曾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贾谊庙,庙即谊宅。④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合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谁,他的两个妃子蛾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惠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D.“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贾太傅祠庙如今很破烂,只回荡着一些风吹着天花板发出的声音。
E. 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含蓄深致地表达了情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小题2】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落花①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①这首诗作于会昌六年(846年),作者正闲居永业。当时,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之中,境况很不如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不直接写落花,而是逆折而入,写客去楼空,烘托出一片凄冷寂寞的气氛。
B.颔联承上,具体描写落花“乱飞”的情状。上句写远景,下句写近景:落花飘拂纷飞,与曲陌连成一片,在落日余晖的掩映下,绵延不断。
C.颈联中“肠断”“眼穿”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伤春怜花的无奈忧伤之情。
D.尾联语意双关,既写花朵用心装点春天,最终落得凋零沾衣的凄凉结局;同时表现了诗人素怀壮志却不见用于世,只有泪落沾衣的感慨。
E. 本诗画面沉重暗淡,诗人把咏物和个人的身世之慨结合来写,感伤身世之中流露出人生无奈、及时行乐的情感。
【小题2】诗中“眼穿仍欲稀”一句中,“稀”字一作“归”,你认为哪个字更符合诗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