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   )
①吾道也    ②学于师    ③孔子郯子    ④学而遗    ⑤非能也,而绝江河
⑥是故益圣,益愚    ⑦吾从而之   ⑧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A.①⑤/②③⑦/④⑥⑧B.①③/②⑦⑧/④⑥⑤
C.①⑤/②/③⑦/④⑥/⑧D.①⑤/②⑦/③⑧/④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1-02 10:44: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李翊书(韩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①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②,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③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④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⑤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注】①蕲:同“祈”,求,希望。②遂:长得好。③距:距同“拒”,抗拒,此指批驳。④肆:放开  ⑤亟:屡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蔼如:和蔼温顺的样子
B.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说:同“悦”,喜欢
C.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   肖:像
D.亟称其人,所以劝之 劝:劝告
【小题2】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谁不欲告生以其道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惟陈言之务去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C.虽然,不可以不养也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D.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
【小题3】下列对韩愈文学主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文同学道、做人是不可分的,道德是文章的源泉,只有从思想与道德修养入手,文章才能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B.在散文写作中,作家内在的精神力量(气)是文章气势的源泉和语言文字的主宰,气盛则文章的句式长短、声调抑扬自然适宜。
C.写文章不能沿袭别人的意思与词语,要做到“陈言务去”,因此必须在形式上雕琢藻绘,刻意求工。
D.“养气”的过程是艰苦的,不能希望速成,不能投合世俗,不能贪求私利,即使在相当成熟后,从思想到行动也要坚守原则。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2) 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冯宿论文书

韩愈

①辱示《初筮赋》,实有意思。但力为之,古人不难到;但不知直似古人,亦何得于今人也?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为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即人必大怪之也。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及示人,则人以为好矣。小惭者亦蒙谓之小好,大惭者即必以为大好矣,不知古文,真何用于今世也,然以俟知者知耳。

②昔扬子云著《太玄》,人皆笑之,子云曰:“世不我知,无害也;后世复有扬子云,必好之矣。”子云死近千载,竟未有扬子云,可叹也!其时桓谭亦以雄书胜老子。老子未足道也,子云岂止与老子争强而已乎?此未为知雄者。其弟子侯芭颇知之,以为其师之书胜《周易》。然侯之他文,不见于世,不知其人果如何耳。以此而言,作者不祈人之知也明矣。即使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不疑耳。足下岂不谓然乎?

③近李翱从仆学文,颇有所得,然其人家贫多事,未能卒其业。有张籍者,年长于翱,而亦学于仆,其文与翱相上下,一二年业之,庶几乎至也。然闵其弃俗尚而从于寂寞之道,以之争名于时也。

④久不谈,聊感足下能自进于此,故复发愤一道。愈再拜。

注①冯宿,字拱之。婺州东阳人。公同年进士。②扬子云:名雄。
【小题1】第①段中划线句通过写作者自己怪诞的遭遇,表现了________和_______的矛盾。
【小题2】简要说明第②段的举例论证的作用。
【小题3】结合全文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倡导写古文的韩愈认为,向古人学习写作古文已经很困难了,而更难的是不为世人所认可。
B.韩愈认为相对于《太玄》,《老子》不足道,是因为他尊崇儒家道统。
C.这封信是韩愈对于古文的好处不为人知,由所感发而作,从中也流露出他的坚强和自信。
D.这封信文笔简洁,强烈的感情贯穿始终。
【小题4】结合课文《师说》的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第③段作者列举李翱、张籍学习状况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甚明也。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④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⑤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普通人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迷惑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复:恢复
【小题2】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耻学于师B.不拘于时C.师不必贤于弟子D.学于余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小题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故世人称他为“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B.第①段主要是正面阐述,作者从年龄大小、闻道先后、地位贵贱等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C.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第④段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