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①。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②。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③。
注释:①翠微:指齐山上的翠微亭。②“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留,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③牛山:“(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小题1】诗中的:“佳节”指“_________”节。
【小题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 |
B.“菊花”用典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向往。 |
C.“落晖”即是夕阳西下,喻人生迟暮之境。 |
D.诗中的用典既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又丰富了诗的内涵。 |
晚行口号
杜甫
三川不可到,归路晚山稠。
落雁浮寒水,饥乌集戍楼。
市朝今日异,丧乱几时休。
远愧梁江总① ,还家尚黑头。
注释:①江总:南朝梁人。《江总传》记载,梁太清三年,台城陷,总年三十一。自此流离于外十四五年,至陈天嘉四年还朝,总年四十五。【小题1】根据整首诗的内容判断,本诗的创作时间最有可能是
A.唐玄宗开元年间,杜甫意气风发游历齐赵时 |
B.唐玄宗天宝年间,杜甫在长安穷困潦倒时 |
C.唐肃宗至德年间,杜甫赴鄜州探望妻小的途中 |
D.唐代宗永泰年间,杜甫离开成都草堂南下途中 |
答李翊书
韩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终吾身而已矣。
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小题1】“两汉之书”指两汉的史书,高中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司马迁的_________篇目【小题2】对“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看待别人,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
B.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
C.我看待别人,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
D.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了解别人非难和嘲笑的原因。 |
【小题4】通读全文,列举作者之所以会答复“答李翊书 ”的原因。
【小题5】结合原文,从学习方法的角度谈谈韩愈“学之二十余年”经历给你的启示。
夜归鹿门①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②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③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独来去。
注释:①鹿门:诗人当时所居的襄阳鹿门山。②渔梁:地名,在河北省襄阳东。③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小题1】根据诗歌韵律,可以推断出这首诗歌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 |
B.三四句述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透露出世人与自己同样的心情,不同的归途。 |
C.五六句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不知不觉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 |
D.七八句说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这两句是写回到鹿门隐居之所。 |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①梦,凫雁满回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杜陵:地在长安,此指长安。【小题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诗三四句中的“鸡声”、“月”、“霜”照应了标题中的“早行”: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时上路,然而铺满清霜的板桥上已有了先行客人的足迹。 |
B.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温庭筠想起了梦中故乡杜陵回塘水暖,野鸭自得其乐的场景。“杜陵” 之梦与“早行”之景,虚实相生,首尾照应,情脉通贯。 |
C.诗人王禹偁骑马穿行于山间小路,悠然自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层次分明的春日山村晚晴图,充分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
D.王诗第三联 “胭脂”与“白雪”对举:棠梨叶红艳似火,荞麦花开如雪,给读者带来唯美的视觉感受,第四联情绪由悠然转为怅然,拓深了诗意。 |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小题1】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
【小题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A.《长亭送别》写张生进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的离愁别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重爱情,轻功名”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反封建反礼教的主题。 |
B.《蜀道难》开篇以三个蜀地方言叹词“噫”“吁”“嚱”领起,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哀怨的基调。 |
C.《琵琶行》里有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描写了琵琶曲终的寂静场面,正面突出了乐曲的感染力,同时也写出了琵琶女高超的技艺。 |
D.《虞美人》和《雨霖铃》两首词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虞美人》描写的实景有“春花秋月何时了”“小楼昨夜又东风”;虚景是“往事知多少”“雕阑玉砌应犹在”。《雨霖铃》上阕实写,下阕虚写。 |
辨《墨子春秋》
柳宗元
①司马迁读《墨子春秋》,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
②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于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且其旨多尚同、兼爱、非乐、非攻、节用、非厚葬久丧者,是皆出墨子。又非孔子,好言鬼事,非儒、明鬼,又出墨子。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此甚显白者。
③自刘向、歆、班彪、固父子,皆录之儒家中。甚矣,数子之不详也!盖非齐人不能具其事,非墨子之徒,则其言不若是。后之录诸子书者,宜列之墨家。非晏子为墨也,为是书者,墨之道也。
(背景材料)
(景公)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晏子对曰:“其行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训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墨子闻之曰:“晏子知道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小题1】“背景材料”中晏子“对曰”的内容印证了柳文所说的墨家“______”和“______”的思想。【小题2】对柳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晏子春秋》中的晏子,应该属于墨家学派的人。 |
B.《晏子春秋》的作者,应该是墨子门徒中的齐国人。 |
C.《晏子春秋》体现了墨家思想,应该把它列入墨家著作。 |
D.以后编纂诸子书籍的人,应把《晏子春秋》列入墨家。 |
【小题4】从句式角度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柳文用来证明“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的论据有哪些?(用自己的话回答)
(1)墨家好俭,晏子也因节俭传名,墨子的门徒用抬高晏子的方法来推行自己的学说;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彭蠡湖中望庐山
孟浩然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黯黜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①,况兹怀远公②。
我来限于役③,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注:①尚子,东汉时隐士。②远公,即慧远,晋代著名僧人,隐居于庐山。③于役:有事远行。【小题1】本诗前十句是怎样围绕“湖中望山”展开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诗歌后八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周公谨墓下诗序[1]
粱肃(唐)
①昔赵文子观九原,有归欤之叹;谢灵运适朱方,兴墓下之作。或怀德异世,或感旧一时,而清词雅义,终古不歇。
②十三年春,予与友人欧阳仲山旅游于吴。里巷之间,有坟岿然。问于人,则曰:“吴将军周公瑾之墓也。”予尝览前志,壮公瑾之业;历于遗墟,想公瑾之神。息驾而吊,徘徊不能去。昔汉纲既解,当涂方炽,利兵南浮,江汉失险。公瑾尝用寡制众,挫强为弱,燎火一举,楼船灰飞。遂乃张吴之臂,壮蜀之趾;以魏祖之雄武,披攘踯躅,救死不暇。袁彦伯赞是功曰:“三光三分,宇宙暂隔。”富哉言乎!于是时弥远而气益振,世逾往而声不灭,有由然矣。
③诗人之作,感于物,动于中,发于咏歌,形于事业。事之博者其辞盛,志之大者其感深。故仲山有过墓之什[2],廓然其虑,粲乎其文,可以窥盘桓居贞[3]之道,梁父间吟之意。凡有和者,当系于斯文。
注释:[1]本文是作者为欧阳仲山《周公瑾墓下诗》所作的序言。[2]什:篇。[3]盘桓居贞:言人在不可进取对应保持高尚正直。
【小题1】指出第①段引用“赵文子观九原”和“谢灵运适朱方”两个典故的目的。【小题2】分析第②段中画线句的语言表达特点。
【小题3】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后凡是有应和之作的,都应附在我的序言之后。 |
B.以后凡是有应和之作的,都应附在欧阳仲山的诗作后面。 |
C.以后凡是同意我的观点的文章,都应附在我的序言之后。 |
D.以后凡是同意我的观点的文章,都应附在欧阳仲山的诗作后面。 |
【小题5】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