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释:①翠微:指齐山上的翠微亭。②“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留,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③牛山:“(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
【小题1】诗中的:“佳节”指“_________”节。
【小题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
B.“菊花”用典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向往。
C.“落晖”即是夕阳西下,喻人生迟暮之境。
D.诗中的用典既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又丰富了诗的内涵。
【小题3】评论家认为此诗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请结合文本,加以简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21 03:24: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呜呼!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秦,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的《六国论》)
(乙)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的《阿房宫赋》)
(丙)
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弱肉者,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事:从事
B.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灭族
C.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解除
D.强食而弱肉者,秦无异也 视:与……比较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  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摈秦
B.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
C.其势弱秦   未有能愈秦者也
D.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强食弱肉者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借古讽今的典型,甲文着眼于一个“赂”,乙文着眼于一个“奢”。
B.乙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四个后人,第一个、第三个、第四个意思相同,第二个和这三个不同。
C.甲文第一段在全文论证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劝谏当朝统治者。
D.丙文中认为秦统一六国是得天助,这是一种天命论思想,这种思想宣扬一切都是天生注定的,是不能靠自己来改变的,充分显示其思想的局限性。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
【小题5】用斜线(/)给文中画浪线句子断句
向 使 有 擅 形 便 之 利 如 秦 者 而 又 得 天 助 焉 未 必 不 复 增 一 秦 也 惟 其 终 不 克 为 秦 之 所 为 是 以 卒 自 弱 而 取 夷 灭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及后面的评论,完成下面小题。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

杜牧

七子论诗谁似公,曹刘须在指挥中。

荐衡昔日知文举,乞火无人作蒯通。

北极楼台长挂梦,西江波浪远吞空。

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

注①张祐,唐代待人,颇有诗才,仕涂不顺。②衡:祢衡,文举:孔融字文举。称衡是汉末辞赋家,性格刚强。孔融爱其才,上书推荐他。③乞火:汉代蒯通典故,指向人说情、推荐。④故国三千里:是张祜诗歌《宫词》里的诗句。杜牧诗歌常表现出一种劲直峻峭、气力健举的气势和豪宕雄浑的意境,这一特点被后代诗评家称为“拗峭”。明代杨慎云:“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清代赵翼在《欧北诗话·杜牧诗》中有云:“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辞必拗峭,立意必奇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盛赞张祜诗才高绝:他的才华高过建安七子,连曹植与刘祯都不在话下。这是古人赠答诗中常见的客套语。
B.颔联写张祜虽然像当日孔融推荐你衡一样被推荐,但却没有遇着蒯通那样的人说好话,诗人对他的遭遇深表同情。
C.尾联写出了张祜虽然文才高妙而不得重用的不幸遭遇,同时一也表现了诗人关心国事,对晚唐政治时局深感忧虑。
D.这首诗从题材上来说属于应酬之作,但是诗人与张祜都怀才不遇,有感而发,故而这首和诗写得很有真情与深度。
【小题2】颈联是如何体现杜牧诗歌“拗峭”特点的?表现了作者对张祜怎样的评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释)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刺史,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②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③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的铜像,为一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此亦可代指建章宫。④长门,亦为汉宫名。⑤菰米: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与后面的“莓苔”都是雁的食物。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每到秋天,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大雁生存,大雁便会飞往温暖的南方。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感怀时事,因以“早雁”为题。
B.“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穿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
C.长门宫中,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
D.颈联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相传雁至衡阳而止,遇春雨回,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这寄寓着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E. 尾联描写潇湘人烟稀少,以此来展现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是告诫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此处并非可以安身立命之处。
【小题2】这首诗歌与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所表达的情感有何相似之处?两首诗歌又分别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