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释: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清弋江村去舒州的必经之处。【小题1】写出这首诗中所有押韵的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本市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巧妙地交代送别的时节,渲染送别的氛围。 |
B.颈联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虽春风得意但难掩惆怅之情。 |
C.尾联“寂寥”一次直接抒发作者惜别之情,照应题目。 |
D.诗中明快之景与惆怅之情构成“乐景衬哀情”的效果。 |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小题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小题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赏析。
【小题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清宫
崔 橹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注]华清宫:唐代宫名。故址在今陕西临潼骊山北麓。山有温泉,唐贞观十八年建汤泉宫,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年大加扩建,改名华清宫。【小题1】晚唐诗人______(填写作者)也写过《过华清宫》,其中的名句是“___________,无人知是荔枝来”。
【小题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上两首诗用的是同一韵脚,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 |
B.吴诗取材于华清宫兴盛之时,崔诗则取材于天宝之乱以后的华清宫。 |
C.吴诗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崔诗流露出的是一种哀婉感伤的情绪。 |
D.以上两首诗均属七言咏史绝句,写作目的都是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①。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潺湲:水流动的样子,也可以指流水声。②接舆:人名,春秋时楚国的隐士。【小题1】诗歌最后一句中的“五柳”是指 __________(人名)。
【小题2】下列各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
B.“寒山”、“暮蝉”点明了季节特征。 |
C.“倚杖”“临风”,写出悠然的心情。 |
D.尾联两处用典,蕴含愤懑不平之音。 |
秋尽
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 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雪岭独看西日落, 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用典故, 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
B.“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
C.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
D.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
衡阳与梦得①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④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注)①梦得即刘禹锡。安史之乱之后,唐政权动荡,国势衰落。刘、柳二人受政敌排挤连遭贬谪。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古时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刘禹锡曾写诗暗刺朝廷政治危机及得势新贵。【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两位友人临歧叙别,回望十年宦海沉浮,难料未来艰险。用时间和空间的交错述说了人生的艰辛惨淡。 |
B.颔联借风烟漫漫、草木森森的苍凉再点“憔悴”,又借古代名将自比,悲戚中带有自勉之意。 |
C.颈联分析了被排挤的原因,但皆是反语,实为调侃与解嘲,暗含愤懑不平与不改节操的坚毅。 |
D.尾联呼应题目,点明主题。化用典故,以泪之多述情之深,同时委婉明志,将抒情与明志巧妙融合。 |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其二)①
杜甫
待尔嗔乌鹊,抛书示鶺鸰。②
枝间喜不去,原上急曾经。
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
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③
(注)①大历二年,杜甫客居夔州,诗人之弟杜观由长安途径江陵,将达夔州。杜甫收到弟弟的书信,作诗多首,此是其中一首。②鶺鸰:一种水鸟。《诗经·小雅》中“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句以鶺鸰出现在原野比喻兄弟有急难。③星星:指稀疏的白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责怪喜鹊,把书信给鶺鸰看,这些都是诗人读了弟弟的来信后的外在表现。 |
B.第三句与曹操《短歌行》中的“绕树三匝”都写了喜鹊,但蕴含的情感不同。 |
C.第四句化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兄弟二人都曾身处困境的感慨。 |
D.尾联写诗人虑及弟弟未来的生活,深感愁苦,表达了诗人对弟弟的关爱之情。 |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七)①
杜 甫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②饥走荒山道。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注释)①乾元二年(759),杜甫48岁,在同谷县住了一个月,这是他生活最为困窘的时期。②指757到759年。758年,他因上书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而遭贬。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一句使用了九字句,写诗人年近半百,名未成,身已老。 |
B.“三年饥走荒山道”中,把“三年”两字放于句首,突显了诗人苦难历程之久。 |
C.诗歌前两句含有诗人对年老困窘的感喟,诗人在《登高》里也有过类似的感叹。 |
D.长安城中凭父兄余荫取得卿相的以少年为多,诗人因此劝导世人“富贵应须致身早”。 |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①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②。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③竟未休。
(注释)①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作《登楼赋》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②扁舟: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助其实现霸业后,乘扁舟归隐五湖。③鹓雏:传说中像凤凰的鸟。《庄子·秋水》:“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庄子自比鹓鶵,将惠子比作鸱。【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特色,全诗使用了多个典故,盘郁顿挫,表达了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
B.首联点题,上句极写安定城楼高拔且连续绵延的气势,下句描绘了一幅绿树与洲渚接连一片的阔大之景,此乃登楼之所见。 |
C.颔联用典,既有人生失意之悲,更通过“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表达自己振作精神、重整旗鼓之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
D.颈联抒露志趣和抱负,作者虽遭困顿,可依然有凌云之志,他希望等到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归隐江湖。 |
秦州杂诗①(其七)
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②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①秦州,唐陇右道州名(今甘肃天水)。759年,杜甫弃去华州官职,携家远赴秦州,期间创作《秦州杂诗》。②属国,即典属国,是主管外交事务之官。这里指汉使苏武出使匈奴归来后,被授予典属国一职。【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莽莽”“万重”写出了秦州四周山岭的绵延和雄奇,突出了秦州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势。 |
B.地面无风,但高空却风动云移。虽未入夜,但边城已明月高悬。这里写出了秦州特有的景象。 |
C.汉使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始终坚守气节。作者借此激励唐朝出使各国使节也要像苏武那样。 |
D.秦州本不属边塞之地,而作者目光所及,仿佛到处战尘弥漫,烽烟滚滚,一片衰败萧索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