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送崔珏往西川
李商隐
年少因何有旅愁?欲为东下更西游。
一条雪浪吼巫峡,千里火云烧益州。
卜肆①至今多寂寞,酒垆②从古擅风流。
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③。
(注)①卜肆:《汉书》记载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肆,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无不通,依老子、严周(庄周,避汉明帝刘庄讳而改)之指著书十余万言。②卓文君、司马相如当垆卖酒。③玉钩:酒钩。《汉武故事》记载钩弋夫人手拳曲,武帝披其手,得一玉钩,手得以展。后人效之,别有酒钩,当饮者以钩引杯,以为乐趣。【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表面上在问崔珏为什么有旅愁,实则要表现崔珏年少并无忧愁。 |
B.第三句使用拟人的手法,从听觉的角度,描写巫峡水急滩险的壮观景象。 |
C.第四句使用夸张的手法,从视觉的角度,描写益州千里火烧云的壮阔景象。 |
D.第七句的“浣花笺”即“薛涛笺”,有十色,文人多用之,以为风雅。 |
古意
[唐]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①磔②。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①蝟毛,即猬毛,比喻胡须稠密。②磔,zhé,张开。
【小题1】“事长征”的意思是 ,交代了“男儿” 的身份。【小题2】诗歌运用多种手法刻画“男儿”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酬张祜①处士见寄长句四韵
杜牧
七子论诗谁似公,曹刘须在指挥中。
荐衡昔日知文举②,乞火③无人作蒯通。
北极楼台长挂梦,西江波浪远吞空。
可怜故国三千里④,虚唱歌词满六宫。
[注]①张祐,唐代待人,颇有诗才,仕涂不顺。②衡:祢衡,文举:孔融字文举。称衡是汉末辞赋家,性格刚强。孔融爱其才,上书推荐他。③乞火:汉代蒯通典故,指向人说情、推荐。④故国三千里:是张祜诗歌《宫词》里的诗句。杜牧诗歌常表现出一种劲直峻峭、气力健举的气势和豪宕雄浑的意境,这一特点被后代诗评家称为“拗峭”。明代杨慎云:“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清代赵翼在《欧北诗话·杜牧诗》中有云:“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辞必拗峭,立意必奇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盛赞张祜诗才高绝:他的才华高过建安七子,连曹植与刘祯都不在话下。这是古人赠答诗中常见的客套语。 |
B.颔联写张祜虽然像当日孔融推荐你衡一样被推荐,但却没有遇着蒯通那样的人说好话,诗人对他的遭遇深表同情。 |
C.尾联写出了张祜虽然文才高妙而不得重用的不幸遭遇,同时一也表现了诗人关心国事,对晚唐政治时局深感忧虑。 |
D.这首诗从题材上来说属于应酬之作,但是诗人与张祜都怀才不遇,有感而发,故而这首和诗写得很有真情与深度。 |
春雪①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雪
刘方平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②。
(注)①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韩愈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②洛阳东:当时豪门贵族的宅邸所在。【小题1】这两首诗的描写对象都是 ___________,并借助_______手法来抒情。
【小题2】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唐叔良溪居
张羽①
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②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
[注]①张羽:元末江南诗人。②香灺(xiè):灺,灯烛灰,此指香灰。【小题1】诗中的颔联、颈联是从哪些方面、如何表现溪居主人的生活状况的?
【小题2】全诗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③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④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集团而遭贬。②飐(zhǎn):吹动。③薜荔:木莲,一种蔓生的木本植物。④文身:身上刺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1)本诗颔、颈两联写景角度有变化,由近及远,_________。
(2)颔联描写风雨袭击鲜花香草的景象,是近景、动景,颈联描写________。
观刈①麦
(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②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①刈(yl):收割。②饷田:给种田的人送食物。【小题1】从题材上看,这首作品属于 诗。
【小题2】这首作品的作者最有可能是下列诗人中的( )
A.李白 |
B.王维 |
C.白居易 |
D.杜牧 |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小题1】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可以从______和______两个词语看出。【小题2】“日暮客愁新”中的“新”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鉴赏三、四两句诗的意境。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人亦念其家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小题2】下列与“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中“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C.燕赵之收藏 | D.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
【小题4】结合具体句子,赏析本文“赋”的特点。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①自余为僇人①,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②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②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③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注]①僇人:通“戮人”,受过刑辱的人。②垤:蚁封,即蚂蚁洞边的小土堆。③培塿:小土堆。【小题1】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
B.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
C.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
D.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
A.忧思绵绵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已然不知道哪里是边际了。 |
B.茫茫无际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已然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 |
C.茫茫无际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却不能得到它的边际了。 |
D.忧思绵绵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却不能得到它的尽头了。 |
A.“恒惴栗”概括了作者被贬后心情,同下文游西山时的欣喜形成对比。 |
B.“施施”“慢慢”表现作者游览时寂寞愁闷、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 |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郁闷已得到完全排解。 |
D.“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从反面扣题,小结游山感受,自然引出下文。 |
【小题5】纵观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