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山石(节选)
韩 愈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咏物诗,借对“山石”的歌咏来表达自己对此景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
B.本诗有时间的流转,从深夜静卧到天明独行再到日出雾散,时间节点较明确。 |
C.本诗有行踪的变换,从屋内观月到深山穷霏再到山涧踏石,游踪记录很详细。 |
D.本诗有画面有情趣,当流不犹豫,赤足涉山涧,涧水激激,清凉漫过足背。 |
元日感怀①
刘禹锡
振蛰春潜至,湘南人②未归。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注释①此诗作于刘禹锡被贬为郎州司马时。②湘南人:屈原于楚顷襄王时被流放在湘、沅流域。【小题1】请分析首联的表达效果。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品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年),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第二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蜀山的什么特点?尾联用君平的典故,有何用意?
夏日途中
李廓
树夹炎风路,行人正午稀。
初蝉数声起,戏蝶一团飞。
日色欺清镜,槐膏点白衣。
无成归故里,自觉少光辉。
注:李廓,唐代陇西人,官宦之家。少有志勋业,揽辔慨然,而未肯屑就,遂困场屋(科举考试)中。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主要是前三联写景,尾联“归故里”三字点明概括,表明是夏日归途所见之景。 |
B.作者在诗中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热风扑面,蝉声鸣噪,作者以景衬情,很自然地引出了尾联的抒情。 |
C.尾联直抒胸臆,全诗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诗句前后相承,水到渠成地抒发了作者情感。 |
D.诗人将说明、描写、抒情、叙事相结合,交替使用几种表达方式,给读者呈现了形象的画面。 |
山居秋暝①
(唐)王维
空山新②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③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④春芳歇⑤,王孙⑥自可留。
注释:①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是王维隐居终南山时所作。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②新:刚刚。③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④随意:任凭。⑤歇:消散,消失。⑥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小题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
A.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
B.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D.山隨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
自足下谪江陵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每诗来,或辱序,或辱书,冠于卷首,皆所以陈古今歌诗之义,且自叙为文因缘,与年月之远近也。仆既受足下诗,又谕足下此意,常欲承答来旨,粗论歌诗大端,并自述为文之意,总为一书,致足下前。累岁已来,牵故少暇,间有容隙,或欲为之;又自思所陈,亦无出足下之见;临纸复罢者数四,卒不能成就其志,以至于今。
今俟罪浔阳,除盥栉食寝外无余事,因览足下去通州日所留新旧文二十六轴。开卷得意,忽如会面,心所蓄者,便欲快言,往往自疑,不知相去万里也。既而愤悱之气思有所泄,遂追就前志,勉为此书,足下幸试为仆留意一省。
夫文,尚矣,三才各有文。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上自圣贤,下至愚騃,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为大柄,决此以为大宝也。
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用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刓①矣。“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归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之什,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故仆所谓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所可举者,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防《感兴诗》十五篇。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穿古今,覙缕②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杜尚如此,况不逮杜者乎?
(选自郭绍虞编《中国历代文论》,有删改)
(注)①刓:磨平,被削弱。②覙缕:愿意为“详尽地查看”,这里指“纯熟地运用”。【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所以陈古今歌诗之义 陈:陈述 |
B.心所蓄者 蓄:积存 |
C.微及豚鱼 微:小 |
D.尽工尽善 工:擅长 |
A.在信的开头,白居易陈述了自己久未回复元九的原因以及写这封信的目的。 |
B.白居易认为天、地、人皆各有其文,并将具有抒情性的《诗经》看作六经之首。 |
C.信中引用“余霞散成绮”等若干诗句,意在赞美这些诗作缘情而发,用语新奇。 |
D.白居易认为李白合乎“风雅比兴”的作品不多,推崇杜甫的《新安吏》等名篇。 |
(1)既而愤悱之气思有所泄,遂追就前志,勉为此书,足下幸试为仆留意一省。
(2)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
【小题4】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白居易在诗歌创作方面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