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小题1】下列关于两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体裁都是律诗。B.两首诗所押韵部相同。
C.题材都是登高咏怀之作。D.风格上都是高亢悲壮。
【小题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诗起笔都虚写过往历史陈迹,第二联才开始实写眼前之景。
B.两首诗都含有因景生情、追古抚今之意,流畅自然,情感真挚。
C.崔颢因“日暮”而望不到“乡关”,他的愁是旅客游子的乡愁。
D.李白因“浮云蔽日”而望不到长安,他的愁是放臣逐客的悲愁。
【小题3】这两首诗的颈联历来被誉为佳句,请任选一联赏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本诗写于遭受奸党李林甫、牛仙客的迫害,罢相被贬之后所作的《感遇》组诗。葳蕤:枝叶繁盛。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行文不太符合诗文起承转合的结构章法,却做到了前后呼应,结构较严谨。
B.诗的五、六句中,“坐”有久坐之意,表达出生发的爱慕之情深刻而浓烈。
C.诗人用 “谁知”实现了由写物象到写人的转折,那些“林栖者”即指隐逸之士。
D.全诗诗意温雅深邃,却又自然贴切,有平易之风,而毫无造作之痕。
【小题2】本诗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小题。

秋登万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注)(1)万山:位于湖北襄阳西北十里。(2)北山:指张五隐居之山。(3)晋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本诗一二句由此变化而来。
【小题1】本诗从体裁上分类是属于______诗,作者是唐朝的__________(请填作者名),他的诗大多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并称“王孟”。
【小题2】请简要分析诗中第一、二句的作用。
内容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细品诗中画线句,读者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内心情绪的细微变化,可谓“情景相生,浑然一体”,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 ,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定居草堂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 年)。②三城戍:岷山三城的堡垒,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为七言律诗,以“野望”为题 ,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B.诗中首联“三城戍”,提思家,“万里桥”,提忧国。颔联、颈联依次对应言思家之切,忧国之忱。
C.诗中颔联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
D.诗中颈联承“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
【小题2】诗歌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人也。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节,世人多未之知,唯从叔祖深异之,每谓子孙曰:“处道当逸群绝伦,非常之器,非汝曹所逮也。”善属文,工草隶。拜御史大夫。上方图江表。及大举伐陈,以素为行军元帅。军至流头滩,陈将戚欣,以青龙百余艘、屯兵数千人守狼尾滩,以遏军路。其地险峭,诸将患之。素曰:“胜负大计,在此一举。”乃以夜掩之。素亲率黄龙数千艘,击之,欣败走。悉虏其众,劳而遣之,秋毫不犯。浙江贼帅高智慧自号东扬州刺史,兵甚劲。素击之。智慧逃入海,素蹑之。智慧遁守闽越。先是泉州人王国庆杀刺史刘弘据州为乱诸亡贼皆归之自以海路艰阻非北人所习不设备伍素泛海掩至国庆遑遽弃州而走素分遣诸将,水陆追捕。乃密令人谓国庆曰:“尔之罪状,计不容诛。唯有斩送智慧,可以塞责。”国庆于是执送智慧,斩于泉州。自余支党,悉来降附,江南大定。突厥达头可汗犯塞,以素为灵州道行军总管,出塞讨之。先是,诸将与虏战,每虑胡骑奔突,皆以戎车步骑相参,骑在其内。素谓人曰:“此乃自固之道,非取胜之方也。”于是悉除旧法,令诸军为骑阵。达头闻之大喜。因下马仰天而拜,率精骑十余万而至。素奋击,大破之,达头被重创而遁,杀伤不可胜计,群虏号哭而去。素多权略,乘机赴敌,应变无方,然大抵驭戎严整,有犯军令者,立斩之,无所宽贷。素时贵幸,言无不从,其从素征伐者,微功必录,至于他将,虽有大功,多为文吏所谴却。故素虽严忍,士亦以此愿从焉。还京师,因从幸洛阳,以素领营东京大监。卒官。

(选自《隋书·杨素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泉州人王国庆/杀刺史刘弘/据州为乱诸亡/贼皆归之/自以海路艰阻/非北人所习/不设备伍/素泛海掩至/国庆遑遽/弃州而走/
B.先是/泉州人王国庆/杀刺史刘弘/据州为乱/诸亡贼皆归之/自以海路/艰阻非北人/所习不设备伍/素泛海掩至/国庆遑遽/弃州而走/
C.先是/泉州人王国庆/杀刺史刘弘/据州为乱/诸亡贼皆归之/自以海路艰阻/非北人所习/不设备伍/素泛海掩至/国庆遑遽/弃州而走/
D.先是/泉州人王国庆/杀刺史刘弘/据州为乱诸亡/贼皆归之/自以海路/艰阻非北人/所习不设备伍/素泛海掩至/国庆遑遽/弃州而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形体逐渐演变,主要形体有: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
B.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表,意为“外”,从中原看,江南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C.突厥,我国古代民族,在阿尔泰山一带游牧。可汗,我国古代突厥等最高首领的称号。
D.我国古代帝王、皇后和大臣乘坐的车总称为“驾”。后用“驾”代指帝王、皇后或大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素作战有方,纪律严明。杨素奉命讨伐陈国,陈将戚欣以强军据守险滩,杨素率军趁夜袭击敌军,大败戚欣,抚慰俘虏,官兵秋毫无犯。
B.杨素打击叛贼,平定江南。他进攻浙江叛贼高智慧,高智慧逃到海上并与泉州叛贼王国庆会合;他让王国庆抓了高智慧,江南彻底平定。
C.杨素讨伐突厥,大败敌人。他讨伐人侵的突厥人,改变以前对胡人作战的布阵方法,突厥首领听说后非常高兴,前来迎战,结果突厥军队大败。
D.杨素富有权谋,治军严厉。他显贵受宠,朝廷对他言听计从,随他征战的人有小功必被记录,士兵们都愿意跟从他;他治军严厉,严惩违法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处道当逸群绝伦,非常之器,非汝曹所逮也。
(2)尔之罪状,计不容诛。唯有斩送智慧,可以塞责。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诗词赏析

咏田家

唐·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小题1】从体裁看,本首诗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颔联中的“眼前疮”喻指____________,“心头肉”喻指 ____________。
【小题3】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羸骏

白居易

一骅骝失其主,赢饿无人牧

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

岁暮田野空,寒草不满腹。

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

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村中何扰扰?有吏征刍粟。

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肉。

(注)①驽骀:指劣马。
【小题1】本诗以骏马被弃之后的不幸遭遇,暗含着对__________的同情和对_________的呼吁。
【小题2】本诗在叙述上颇有特色,试赏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讳 辩

韩 愈

①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浦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①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车”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③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注]①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因避父讳,不去考进士,只做过奉礼郎之类的小官。著有《昌谷集》。②二名不偏讳:最早见于《礼记》的《典礼上》及《檀弓下》,意为二字之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讳。偏:一半。③嫌名:指与名字中所用字音相近的字。音近则有称名之嫌,所以叫嫌名。④蓲:qiū,初生的芦苇。
【小题1】第①段中韩愈做了什么事情而遭人指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从论证的角度看,第①段中皇浦湜如何规劝韩愈要辩驳的?
【小题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周公、孔子、曾参等按律避讳,与指责者一味避讳进行对比。
B.古人口讲避讳,与他们(指古人)相对宽松的做法进行对比。
C.大臣奏章、皇上诏书不讲避讳,与宦官宫女讲避讳进行对比。
D.士大夫避讳父母名讳,与宦官宫妾孝顺父母讲避讳进行对比。
【小题5】阅读全文,分段概括本文是如何辩驳他人指责的。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任昉传

①任昉字彦升,乐安博昌人也。昉孝友纯至,每侍亲疾,衣不解带,言与泪并,汤药饮食必先经口。

②初为奉朝请,举兖州秀才,拜太学博士。永明初,卫将军王俭领丹阳尹,复为主簿。俭每见其文,必三复殷勤,以为当时无辈。以父丧去官,泣血三年,杖后而起。齐武帝谓昉伯遐曰:“闻昉哀瘠过礼,使人忧之:非亡卿之宝,亦时才可惜,宜深全譬!”遐使进饮食,当时勉励,回即殴出。昉父遥本性重槟榔,以为常饵,临终尝求之,剖百许口,不得好者,昉亦所嗜好,深以为恨,遂终身不尝槟榔。遭继母忧,昉先以毁瘠,每一恸绝,良久苏。庐于墓侧,以终丧礼。哭泣之地,寸草不生。昉素强壮,腰带甚充,服阕后不复可识。齐明帝深加器异,欲大相擢引。为爱憎所白,乃除太子步兵校尉,掌东宫书记。昉奉世叔父母,不异严亲;事兄嫂恭谨。外氏贫阙,恒营奉供养。奉禄所收,四方饷遗,皆班之亲戚,即日便尽。

③性通脱,不事仪形,喜愠未尝形色,车服亦不鲜明。武帝践阼,历给事黄门侍郎,吏部郎。出为义兴太守,岁荒民散,以私米豆为粥,活三千余人。时产子者不举,昉严其制,罪同杀人。孕者供其资费,济者千室。在郡所得公田奉秩八百余石,昉五分督一,余者悉原,儿妾食麦而已。龙人彭城到溉、溉弟洽,从昉共为山泽游。及被代登舟,止有绢七匹、米五石。至都无衣,镇军将军沈约遗裙衫迎之。出为新安太守,在郡不事边幅,率然曳杖,徒行邑郭。人通辞讼者,就路决。为政清省,吏人便之。卒于官,唯有桃花米二十石,无于为敛,遗言不许以新安一物还都。杂木为棺,浣衣为敛。阖境痛惜,百姓共立祠堂于城南,岁时祠之。武帝闻问,方食西苑绿沈瓜,投之于盘,悲不自胜。即日举哀,哭之甚恸。追赠太常,谥曰敬子。

(节选自《南史·任昉传》,有删改)

(注)①举:养育,抚养。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复为主簿  (2)非亡卿之宝
(3)亦时才可惜,宜深    (4)为政清省,吏人便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庐于墓侧   不如而厚遇之
B.喜愠未尝形色 而君幸赵王
C.良久苏     臣敢上璧
D.就路决焉     复驾言兮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父丧去官,泣血三年,杖后而起。
(2)阖境痛惜,百姓共立祠堂于城南,岁时祠之。
【小题4】阅读第②段,具体说说齐明帝对任昉深加器异的原因。(用自己的话表述)
【小题5】依据全文,除了表现任昉“孝友纯至”之外,还表现了他怎样的人格特点。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