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沈)林子字敬士,少有大度。尝与众人共见遗宝,咸争趋之,林子直去不顾。从伐慕容超,平卢循,并著军功。后从征刘毅,复从讨司马休之。武帝每征讨,林子辄摧锋居前。武帝伐姚泓,统军为前锋,从汴入河。伪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尹昭据蒲坂,林子于陕城与冠军檀道济同攻蒲坂,龙骧王镇恶攻潼关。姚泓闻大军至,遣伪东平公姚绍争据潼关。林子谓道济曰:“潼关天岨所谓形胜之地镇恶孤军势危力屈若使姚绍据之则难图也及其未至当并力争之若潼关事捷尹昭可不战而服。”道济从之。及至,绍举关右之众,设重围,围林子及道济、镇恶等。道济议欲度河避其锋,或欲弃捐辎重还赴武帝。林子按剑曰:“下官今日之事,自为将军办之。然二三君子或同业艰难,或荷恩罔极,以此退挠,亦何以见相公旗鼓邪?”塞井焚舍,示无全志。率麾下数百人,犯其西北。绍众小靡,乘其乱而薄之,绍乃大溃,俘虏以千数,悉获绍器械资实。时诸将破贼,皆多其首级,而林子献捷书至,每以实闻。武帝问其故,林子曰:“夫王者之师,本有征无战,岂可复增张虏获,以示夸诞?昔魏尚以盈级受罚,此亦后乘之良辙也。”武帝曰:“乃所望于卿也。”文帝出镇荆州,以林子为西中朗中兵参军,领新兴太守。林子以行役久,士有归心,乃深陈事宜。并言:“圣王所以戒慎祗肃,非以崇威立武,实乃经国长甿。宜广建蕃屏,崇严宿卫。”武帝深相酬纳。俄而谢翼谋反,帝叹曰:“林子之见,何其明也。”帝践阼,以佐命功,封汉寿县伯,固让不许。永初三年卒,追赠征虏将军。元嘉二十五年,谥曰怀。
(节选自《南史·沈林子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潼关天岨/所谓形胜之地/镇恶孤军势危/力屈若使姚绍据之/则难图也/及其未至/当并力争之/若潼关事捷尹昭/可不战而服 |
B.潼关天岨/所谓形胜之地/镇恶孤军/势危力屈/若使姚绍据之/则难图也/及其未至/当并力争之/若潼关事捷/尹昭可不战而服 |
C.潼关天岨/所谓形胜之地/镇恶孤军势危/力屈若使姚绍据之/则难图也/及其未至/当并力争之/若潼关事捷/尹昭可不战而服 |
D.潼关天岨/所谓形胜之地/镇恶孤军/势危力屈/若使姚绍据之/则难图也/及其未至/当并力争之/若潼关事捷尹昭/可不战而服 |
A.伪:僭伪,表示不合法的或窃取的政权,不为人民拥护的非法的政权。如伪满洲国。 |
B.关右:地区名。古人以东为右,亦称“关东”。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 |
C.伯:即伯爵,中国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三等,这五等爵依次为公、侯、伯、子、男。 |
D.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与辛弃疾词“元嘉草草”中“元嘉”意义相同。 |
A.沈林子屡次征战,立有战功。他先后跟随武帝讨伐慕容超、卢循、刘毅、司马休之,且每次征讨,每次都冲锋在前。 |
B.沈林子有勇有谋,当机立断。征讨姚泓时,檀道济等被姚绍包围,打算退避,他挺身而出,极力阻止,果断出击。 |
C.沈林子实事求是,不虚报战功。与其他将领多报首级数目不同,沈林子每次上捷报都以实情相告,得到皇帝赞赏。 |
D.沈林子审时度势,建言献策。文帝镇守荆州时,他因士兵在外服役太久,思念家乡,向武帝建议崇威立武,崇严宿卫。 |
(1)尝与众人共见遗宝,咸争趋之,林子直去不顾。
(2)俄而谢翼谋反,帝叹曰:“林子之见,何其明也。”
寒食①日题杜鹃花
曹松
一朵又一朵,并开寒食时。
谁家不禁火,总在此花枝。
叹灵鹫寺山榴②
李群玉
水蝶岩蜂俱不知,露红凝艳数千枝。
山深春晚无人赏,即是杜鹃催落时。
(注)①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禁烟火,只吃冷食。②山榴:杜鹃花。【小题1】两首诗都描写了杜鹃花开时□、□的特点。
【小题2】简要分析两首诗抒情方法的异同。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①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刘长卿曾“刚而犯上,而遭迁贬谪”,此诗当做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小题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的对仗看,本诗是一首律诗。 |
B.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是一首怀古诗。 |
C.“汉文有道恩犹薄”,是说有道明君汉武帝却没有重用贾谊。 |
D.“寒林空见日斜时”,描绘了昔盛今衰的情形。 |
A.慷慨激昂 | B.清新流畅 |
C.含蓄蕴藉 | D.刚劲质朴 |
恨 别
杜 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河阳,地名,唐司徒李光弼在此大败叛军。【小题1】诗人在首联和尾联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小题2】清人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颈联时说 “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梦 泽
[唐]李商隐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
【小题1】诗歌第一句中所提到的景物有什么特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小题2】清代注家姚培谦说:“普天下揣摩逢世才人,读此同声一哭矣!”请你结合诗歌谈谈对这种说法的看法。
宋清传
柳宗元
①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②。成誊清。疾病疤疡者,亦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枳券如山,未尝诣取直③圆。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②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运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③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同在句中的意思。(1)居善药 居:_______________;
(2)未尝诣取直 诣: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同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亦皆乐就清求药
A.靠近 B.前往 C.向着 D.成就
(2)相属于户
A.接连不断 B.聚集 C.委托 D.叮嘱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市人以其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
B.清其有道者欤 其皆出于此乎 |
C.清之取利远 北收要害之郡 |
D.再则骂而仇耳 则群聚而笑之 |
(1)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
(2)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
【小题5】分析第①段画线部分描写“市人”言论的作用。
【小题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生意场上的交往不一定都是斤斤计较,宋清就是如此。 |
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作文境界。 |
C.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商人,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 |
D.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士大夫。 |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之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上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①也。今我②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③,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④直,怠若⑤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⑥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许暴憎。其为不虚取值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追而送之江之浒,饮食之。 饮食:给……喝酒吃肉。 |
B.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 肆:放任。 |
C.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 假令:代理县令。 |
D.老弱无怀诈暴憎。 暴:外表显露。 |
(1)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
(2)早作而夜思
(3)以今天下多类此
(4)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A.(1)(2)不同,(3)(4)也不同。 |
B.(1)(2)不同,(3)(4)相同。 |
C.(1)(2)相同,(3)(4)不同。 |
D.(1)(2)相同,(3)(4)也相同。 |
①我 ②我 ③之 ④若 ⑤若 ⑥其
A.①②为第一人称代词,指代的对象相同 |
B.③⑥为第三人称代词,指代的对象不同 |
C.④⑤为第二人称代词,指代的对象不同 |
D.①③④指代的对象相同 |
A.①(今年)要拿1/10的收获服务于官吏。 ②他是不白取俸禄的啊; |
B.①(每年)要拿出11个月的收获交给官吏。 ②他算得上不白取俸禄了! |
C.①(每年)要拿出1/10的收获雇用官吏。 ②他确实算得上是不白取俸禄的人啊! |
D.①(每年)要拿出11个月的收获雇佣官吏。 |
【小题5】文中能准确概括“人民是主人”这一意思的一项是( )
A.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 |
B.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矣! |
C.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 |
D.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小题1】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点出胜王阁的形势:高阁临江;第二句写出滕王阁的现状:意兴阑珊。 |
B.三、四两句中的“朝”“暮”和“云”“雨”是从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化用而来的。这两句极写了阁之高,阁之静。 |
C.第五句写阁外的景象:阁外有一深潭,白云飘在空中,日影投入深潭,一切都显得那样寂静悠闲。 |
D.最后三句的意思是:物象更换,星宿迁移,如今阁在而滕王不在,只有长江仍在奔流不息。 |
A.一、二两句总起,三到六句以滕王阁为对象分层次地加以描写,最后以议论作结。全诗有总有分,首尾照应。 |
B.三、四两句对仗极为工整和自然。 |
C.最后一句以景作结,与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
D.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诗的基调虽然抑郁,但不消沉。 |
江馆
王建
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
【小题1】诗人笔下的夜市具有怎样的特点?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小题2】“客亭临小市”明确交代了诗人所在的地方和他要描绘的对象,在全篇中起着点题的作用。诗人为什么不把它安排在开头而特意放在第三句?
答张十一功曹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踯躅:杜鹃花科。③恩波:皇帝的恩泽。④斗:通“陡”。【小题1】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小题2】诗歌的颈联寄寓了作者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