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酬李端校书见赠

司空曙

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

乍逄酒客春游惯,久别林僧夜坐稀。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胜荷衣。

(注)簪弁:籍,冠簪;弁,礼帽。二者都是官员身上的服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由眼前之景引发对山中生活的回忆,流露出对好友独行未归的慨叹。
B.颔联中诗人感叹岁月流逝,黑发已变成白发,自己钟情的白云芳草也已经久违。
C.颈联中诗人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状态和昔日与林僧静夜长坐形成对比。
D.“昨日”句写诗人听闻李端已到京城,点出写作背景,暗合题中“见赠”二字。
【小题2】诗歌末句对朋友的叮嘱劝告中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新开隐山记

吴武陵

始一日,命骑西出,出门里余。得小山,山下得伏流。乃释骑蹈履,北上四十步,得石门,左右剑立,矍然若神物持之。

自石门西行二十步,得北峒,坦平如室,室内清缥若绘,积乳旁溜,凝如壮土上负横石,奋怒若活,乘高西上,有石窗,凌窗下望,千山如指。出门有潭,三十步,谭有芰荷。潭北十步,得溪,溪横五里,径二百步,可以走方舟,可以泛画鷁,渺然有江海趣。溪潭之间,有地丈余,其色正赤。历石门东南,越小岭,石林危峤,夹耸左右。自岭下十步,得东岩。自岩口直下二十步,有水阔三尺许,浅沙若画,细草如织。

自石阁还上绝壁,西去十步,又得小峒。峒北七步.临西石门。石门西去三十九步,得西峒,峒深九十尺。北崖有道。可容一轨。崖南有水,水容若镜,纤鳞微甲,悉可数识。

东过小石门,门东俯行三十步,诘屈幽邃,道绝穷崖,崖之右宽明爽阂,浑成水阁.崖下阁胜九人。阁下水阔三十尺,伏流涯南,亦达朝阳。自西峒口南去一矢,得南峒,峒西壁可宴数十人。北上山顶,盘曲五百步。石状如牛、如马、笙竽者,埙不可名状。石路四周,而松萝萃于西北。

公曰:“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吾又舍去,是竟不得知于人矣。”乃伐棘泉,目山曰隐山。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
B.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
C.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
D.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步 袤:纵长或南北距离的长度
B.崖之右宽明爽   阂:开阔
C.而松萝于西北   萃:草木丛生的样子
D.乃伐棘泉 导:顺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游记,以描写为主,兼以抒情、记述,借山的外表质朴内在美好却不为人知,引出人生哲理。
B.隐山是李渤任职桂林时于桂林城西发现的一处美景,作者用数字详尽说明了隐山各风景点的具体方位。
C.文章描写隐山景色,文笔生动简洁,多用比喻、排比等修辞,如用“矍然”“渺然”等点明了山水的独特情貌。
D.作者层次分明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隐山地图,寄寓作者对官场生活身不由己的慨叹,想归隐啸聚山林。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及课内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释骑蹈履,北上四十步,得石门,左右剑立,矍然若神物持之。
(2)崖南有水,水容若镜,纤鳞微甲,悉可数识。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寄怀

李建勋(唐)

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

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

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

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

(注)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块根称“香附子”,可入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这首诗歌中,作者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B.首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一样,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子处境。
C.颔联中的“闲”字表明作者没有能为建功立业之事忙碌,只能无聊地悲叹世路难行,看似轻省,实则重于千钧。
D.诗歌运用虛实结合的手法,将眼前的现实之景与自己的想象联结起来,以虚写实,拓展了诗歌意境。
【小题2】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寄岑参(节选)①

杜甫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注]①天宝十三年秋,长安一代“霖雨积六十余日”,关中大饥,农田淹没,“稼穑不可救”,诗正作于此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九日”指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诗歌中的“东篱菊”“醇酎”“黄金花”等意象紧扣时令特点,但是又因霖雨积日而无法花满衣袖,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失望。
B.诗歌前四句中,“出门复入门”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急切又无奈的心理;“思君令人瘦”句与“为伊消得人憔悴”相似,以形貌肖像的变化表现诗人思念情深。
C.第五至八句中,前两句写出诗人独坐家中心绪纷乱,饭食颠倒的生活状况;“寸步曲江头”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距离之短,却无法到曲江相见友人。
D.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小题2】诗歌中“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围绕“雨”写景抒情,相当巧妙,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

夕次蒲类津

骆宾王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晩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注)①这首诗大约写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诗人随军征战到蒲类津就地宿营时有感而发。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②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③燕颔:指班超,相士认为他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④兰山:兰皋山。李陵投降匈奴的地方。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中的“愁”既指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是对战争进展不顺而产生的忧虑之愁。
B.三四两句以山路和河源一南一北两个典型场景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
C.五六两句中的晚风、朔气、新月、边秋等意象,渲染了边塞悲凄、肃杀的氛围。
D.七八两句中“通”字表现出营垒相接、声势浩大的场景,“上”字体现了战火之紧急。
【小题2】最后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毛璩字叔琏。弱冠,右将军桓豁以为参军。寻遭父忧,服阙,为谢安卫将军参军。淮肥之役,苻坚迸走,璩与田次之共蹑坚,至中阳,不及而归。迁宁朔将军、淮南太守。海陵县四面湖泽,皆是菰葑,逃亡所聚,威令不能及。璩建议率千人讨之。时大旱,璩因放火,菰葑尽然,亡户窘迫,悉出诣璩自首,近有万户,皆以补兵,朝廷嘉之。安帝初,进征虏将军。及桓玄篡位,遣使加璩散骑常侍、左将军。璩执留玄使,不受命。璩传檄远近,列玄罪状。武陵王令曰:“璩忠诚悫亮,自桓玄萌祸,平殄凶逆,肃清荆郢,当即授上流之任。”初,璩弟宁州刺史璠卒官,璩兄球孙祐之送丧,葬江陵。会玄败,谋奔梁州。璩弟瑾子修之时为玄屯骑校尉,诱玄使入蜀,既而修之与祜之共杀玄。安帝反正,诏曰:“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可进征西将军,都督五州军事。”又诏西夷校尉瑾为持节、监梁秦二州军事。瑾弟蜀郡太守瑗为辅囯将军、宁州刺史。初,璩使参军谯纵领巴西、梓潼二郡军下涪水,当与璩军会于巴郡。蜀人不乐东征,纵因人情思归,于五城水口反,还袭涪,害瑾。而璩下人受纵诱说,遂共害璩及瑗,并子侄之在蜀者,一时殄没。璩子弘之。义煕中,诏曰:“故益州刺史璩,事乖虑外。葬送日近,益怀恻怆,可先所授官,给钱三十万、布三百匹。”论璩讨桓玄功,追封归乡公,千五百户。又以祐之斩玄功,封夷道县侯。自宝至璩三叶,拥旄开国者四人,将帅之家,与寻阳周氏为辈,而人物不及也。

(节选自《晋书·卷八十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
B.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
C.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
D.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阙,指古代官员至亲去世,回家守丧,守丧期满将丧服去除,出来做官。
B.嗣,指古代诸侯传位给嫡长子的行为,后来泛指君王或诸侯的职位继承人。
C.赠,即追赠指皇帝赐给已死的人官爵荣誉或称号以褒扬其生前的功绩。
D.拥旄,指古代武官出征持皇帝所赐的旄节统帅军队统治一方的权力或行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璩足智多谋,善用天时地利。他利用天旱的特点,采取火攻,将当地的逃亡者都逼迫出来自首,毛璩用他们来补充兵源,受到皇帝嘉奖。
B.毛璩忠于朝廷,拒绝叛臣利诱。桓玄篡位时,派使者对他进行加封,他不但不接受任命,反而扣押了桓玄的使者,并对外公布桓玄罪状。
C.毛璩一门忠烈,多人受皇帝赏赐。桓玄落败时,毛璩的侄子毛修之、毛祐之诱杀桓玄,皇帝加封毛璩兄弟三人,使他们成为一方军事大员。
D.毛璩一门多人遇难,皇帝深感悲痛。毛璩手下参军谯纵造反,诱使毛璩手下杀害毛璩兄弟及在蜀子侄,临近送葬,皇帝十分悲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淮肥之役,苻坚迸走,璩与田次之共蹑坚,至中阳,不及而归。
(2)璩忠诚悫亮,自桓玄萌祸,平殄凶逆,肃清荆郢,当即授上流之任。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观  兵

杜甫

北庭送壮士,貔虎数尤多。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

妖氛拥白马,元帅待雕戈。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波。

(注)①北庭:都护府名。②妖氛拥白马:指安史叛贼。③辽海:叛贼史思明的老巢,今辽河流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观兵”,“观”指观看,“兵”指正在出征的战士,本诗写出战前预设与战后的喜悦心情。
B.颔联表现部队精锐,气势无敌,对其寄予了厚望;“边隅”指“邺城”,是指前线作战之地。
C.首联中的“虎”指勇猛的战士,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虎”指如猛虎一样的气势。
D.本诗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融叙事、议论为一体,语言精炼,笔力雄健。
【小题2】结合全诗,分析“斩鲸”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情感态度。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杜诗,并回答问题。

所思

杜甫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樽酒定常开。

九江落日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注] ①司马:指崔漪,时由吏部贬荆州司马。②向人尽:面对世人无言可诉。③锦水:锦江,流经杜甫草堂,注入岷江,岷江注入长江。④滟滪堆:长江中的险滩。
【小题1】填空:首联中说明好友精神痛苦的一个字是_________,表明作者对好友的境况进行想象的一个字是_________。
【小题2】题目是“所思”,结合颔联与颈联具体解说思念的内容。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先是,太尉(称段秀实,时为泾州刺史。后反对朱泚称帝,遇害,追赠太尉)在泾州,营田官。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农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逊,使人求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用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太尉大泣曰:“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医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谷代偿,使勿知。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曰:“汝诚人耶?泾州野如赭,人且饥死;而必得谷,又用大杖击无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凡为人傲天灾、犯无罪者,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不能食,曰:“吾终不可以见段公!”一夕,自恨死。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戒其族:“过岐,朱泚致货币,慎勿纳。”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晤谢曰:“处贱无以拒也。”太尉曰:“然终不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人求谌 谕:告诉。
B.谷代偿 市:市场
C.朱泚致货币 幸:表“或许”之意。
D.之梁木上 栖:放置
【小题2】下面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农饥死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B.然终不在吾第  曼辞自饰,无益
C.太尉在泾州,营田官    前长君奉车,从至雍棫阳宫
D.太尉大泣曰:“我困汝!”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段秀实公正清廉的一组是
①太尉判状,辞甚逊,使人求渝谌。 ②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
③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    ④泚固致大绫三百匹。
⑤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    ⑥果不用吾言。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焦令谌占民田给农民耕种,农民受灾后仍按原先约定索取一半收成,段秀实据实判状,以求焦令谌宽免,焦令谌竟将告状的农民打成重伤。
B.段秀实亲自为重伤灾农包扎上药,喂饭食,并贱卖了自己骑的马,买了粮食交纳给焦令谌,还让刚直的军帅尹少荣责骂了焦令谌。
C.段秀实被朝廷征召做司农官,预先告诫家族人不要收朱泚送的礼物,可是他的女婿没能拒绝,还是收下了朱泚送的三百匹大绫。
D.段秀实生气他的女婿没有听他的话,并且不许把三百匹大绫放在家中,而是原封不动地送到司农官的治事堂,放在梁木之上。
【小题5】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
(2)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医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