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宿府①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①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是十年,几经辗转的杜甫经剑南(四川中部)节度使严武保荐,为节度使幕府参谋,因家在城外,不得不长期住在府内。②伶俜(ping):流离失所。
【小题1】从诗歌的体裁角度看,这是一首______诗,首句“清秋幕府井梧寒”中的“清”“寒”二字烘托出诗人 ___的心境。
【小题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为何发出“中天月色”无人欣赏的慨叹。
观 足 下 所 为 文 百 余 篇 实 先 意 气 而 后 辞 句 慕 古 而 尚 仁 义 者 苟 为 之 不 已 资 以 学 问 则 古 作 者 不 为 难 到 古 者 其 身 不 遇 于 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小题2】请分层概括这段话中作者的观点。
题崔少尹上林坊新居
白居易
坊静居新深且幽,忽疑缩地到沧洲①。
宅东篱缺嵩峰出,堂后池开洛水流。
高下三层盘野径,沿洄十里泛渔舟。
若能为客烹鸡黍,愿伴田苏②日日游。
(注)①沧洲:滨水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②田苏:指晋国贤人,后借指贤德长者。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题赠诗,诗中用“田苏”代指崔少尹,有对主人的恭维之意。 |
B.首联并未详细描写新居,而是用作者的心理感受从侧面写出其环境的幽深。 |
C.尾联写诗人想要为客人准备好饭菜,表达出想每日陪伴崔少尹游览的愿望。 |
D.诗歌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体现出白居易诗歌“晓畅通俗”的特点。 |
嘉州杂(其六)
杜甫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
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①。
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
那堪往来戍,恨解邺城围②。
(注)①金微:古山名,即今新疆阿尔泰山。②邺城围:官军在邺城包围安史乱军,朝廷派宦官???监军,结果官军惨败。【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城上胡笳声响起,山边旌节移回,首联从视听角度展现了军队调动的情景。 |
B.金微守军率朝廷印令,由西面边塞经秦州增援黄河防线,可见军事形势危急。 |
C.士兵长期戍边皮肤黝黑,军队旌旗稀疏零乱,说明了战争的持久和艰苦。 |
D.诗人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表现了个人的颠沛流离之苦,情感含蓄而深沉。 |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 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杜鹃花科。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斗:通 “陡”。【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写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寥寥几笔,描绘出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 |
B.颔联“竞”写活了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闲”解释出花儿清闲自得的意态。 |
C.颈联没有怨恨之情,只有诗人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
D.尾联诗意婉转,韵味浓厚,其中“斗觉” 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 |
田家三首(其三)
柳宗元
古道饶蒺藜,萦回古城曲。
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绿。
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
风高榆柳疏,霜重梨枣熟。
行人迷去住,野鸟竞栖宿。
田翁笑相念,昏黑慎原陆①。
今年幸少丰,无厌饘②与粥。
[注]①原陆:高而平的地面。②饘(zhān):稠粥。【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用“古道”“古城”“蒺藜”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古朴自然的画卷。 |
B.“被”字化静为动,再现了蓼花绕堤的秋景,奠定了全诗寥阔萧瑟的基调。 |
C.“榆柳”是田园诗中常见风物,陶渊明《归园田居》也以它描写田园生活。 |
D.“迷”字颇耐人寻味,既可指迷失了方向,又可指行人迷醉在田园美景中。 |
旅夜怀远客
许 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
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
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异乡多远情”开篇直抒胸臆,总括全诗,表现自己的感情。 |
B.“家贫负酒名”,表现诗人因贪恋喝酒而使家贫如洗,内心惆怅。 |
C.“过春花自落”一句,“自”字用得好,表现了春花在空中悠然而落的优美姿态,与“花自飘零水自流”的“自”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诗人内心的闲适和恬静。 |
D.“竟晓月空明”一句,“空”字用得非常好,形象地说明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寓情于景,含蓄地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 |
E.首联与颈联前后照应,“竟晓”一词遥承“梦断”,暗示诗人梦醒之后辗转无眠,直到天明。 |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的隐忧。 |
D.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
王僧辩字君才,学涉该博,尤明《左氏春秋》。言辞辩捷,器宇肃然,虽射不穿札,而有陵云之气。元帝为江州刺史,僧辩随府为中兵参军。时有安成望族刘敬躬者,田间得白蛆化为金龟,龟生光照室,敬躬以为神而祷之。所请多验,无赖者多依之。元帝命曹子郢讨之,使僧辩袭安成。子郢既破其军,敬躬走安成,僧辩禽之。由是以勇略称。及侯景反,元帝命僧辩总督舟师一万赴援。及至,台城陷没,侯景悉收其军实而厚加绥抚,遣归竟陵。于是倍道兼行,西就元帝。及荆、湘疑贰,元帝令僧辩讨之。时僧辩以竟陵间部下皆劲勇,犹未尽来,意欲待集然后上顿。元帝问僧辩,僧辩以情对。元帝以为迁延不去,大怒厉声曰:“卿惮行拒命,欲同贼邪?今唯死耳。”僧辩对曰:“今日就戮甘心,但恨不见老母。”帝自斫之,中其髀,流血至地。即送廷尉。会岳阳军袭江陵,人情搔扰。元帝遣就狱出僧辩以为城内都督。侯景浮江西寇,军次夏首。僧辩为大都督,军次巴陵。僧辩并沉公私船于水,分命众军乘城固守,偃旗卧鼓,安若无人。翌日,贼众济江,轻骑至城下谓城中曰语王领军何不早降僧辩使答曰大军但向荆州此城自当非碍僧辩百口在人掌握岂得便降。景军肉薄苦攻,城内同时鼓噪,矢石雨下,贼乃引退。陈武帝时为司空,因自京口举兵袭之。僧辩常处石头城,是日视事,军人已踰城北而入,南门又白有兵来。僧辩与子頠遽走出閤,计无所出,乃据南门楼拜请求哀。陈武纵火焚之,方共頠下就执。是夜,及子頠俱被绞杀。
(节选自《南史﹒卷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轻骑至/城下谓城中曰/语王领军/何不早降/僧辩使答曰/大军但向荆州/此城自当非碍/僧辩百口在人掌握/岂得便降 |
B.轻骑至/城下谓城中曰/语王领军/何不早降/僧辩使答曰/大军但向荆州/此城自当非碍僧辩/百口在人掌握/岂得便降 |
C.轻骑至城下/谓城中曰/语王领军/何不早降/僧辩使答曰/大军但向荆州/此城自当非碍僧辩/百口在人掌握/岂得便降 |
D.轻骑至城下/谓城中曰/语王领军/何不早降/僧辩使答曰/大军但向荆州/此城自当非碍/僧辩百口在人掌握/岂得便降 |
A.《左氏春秋》,即《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
B.望族,也叫旺族,指的是有名望的、家业兴旺的家族。望族源于大家族或大姓人家。 |
C.廷尉,官职名,秦朝初置,掌刑狱,可根据诏令,逮捕、囚禁和审判有罪的王或大臣。 |
D.石头城,南京老城城西的石头山石头城,是南京的别称;南京的别称还有金陵、建业等。 |
A.王僧辩文武兼备,凭借勇略闻名。他学问广博,能言善辩,才思敏捷;聚徒生事的刘敬躬败走安成,王僧辩奉命袭击安成,将刘敬躬活捉,因此扬名。 |
B.王僧辩心念亲情,却招元帝疑忌。元帝派他征讨荆、湘二州,他以勇猛强悍的部下不在身边和不能见老母为由向元帝解释,却遭元帝猜忌,处以刑罚。 |
C.王僧辩再被起用,奉命危难之际。他蒙冤受刑,被关进监狱,但由于岳阳军袭击江陵,闹得人心惶惶,他又被元帝派人放出来,被任命为城内都督。 |
D.王僧辩面对败局,已经无计可施。他常年据守石头城,但面对陈武帝的大举进攻,他和儿子王頠走投无路,只好请求哀怜,最后被陈武帝杀害。 |
赠卖松人
于武陵①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②尘。
[注]①于武陵,中唐诗人,曾考取进士。一生仕途不达,遍游天下。②六街,指长安城内的六条主要街道。【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卖松人把松树送到长安卖与那些住在翠楼中的富贵人家,这样的行为不合时宜。 |
B.颔联“寒涧”写出了松树长于深山大谷中,生长环境恶劣,为下联“瘦叶几经雪”作铺垫。 |
C.桃李虽然沾染了长安城的尘土,但难掩妖艳妩媚,仍是长安城富贵人家的喜爱之物。 |
D.本诗写法上多用对比。比如“寒涧”“翠楼”的环境对比,“松”与“桃李”的际遇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