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注)①此诗写于他参加王叔文改革失败后被贬于永州时期。②坐:徒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起句一个“发”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B.颔联刻画早梅外在之形,一写“香”,一写“色”,集中写了早梅傲视风霜的风格。
C.颈联由咏物而转入抒怀,诗人看到早梅绽放,不禁想起远方的友人,想折梅赠之。
D.这首诗语言平实质直,不事藻饰,意脉若隐若现,艺术美和人格美融和为一。
【小题2】诗歌后两联是如何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省试湘灵鼓瑟

唐·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息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查罢。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该诗为钱起唐玄宗天宝十载参加进士考试的应试诗。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倒装,暗用《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让人想起湘灵弹奏哀伤乐曲的情景,开门见山,点明题意。
B.“冯夷空自舞”中“空自”二字,点出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诗人借这一句表达世间知音难遇的落寞和感伤。
C.“苍梧”代指葬在苍梧山的舜帝;“白芷”,一种香草,句意是说瑟音感动了舜帝,也引得白芷摇动,具有感染力。
D.“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此二句,乐曲进入最高潮,湘灵深深的哀怨随流水与悲风“传潇浦”“过洞庭”,绵延不绝,凄婉幽怨,动人心魄。
【小题2】同样是写音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与本诗画线句子在艺术手法上有何同?请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杜甫《阁夜》一诗,完成题。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A.首联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催”和“寒”两个字既是写景,又有作者的人生感受。时光的流逝让人不得不产生一种来日无多的紧迫感,心境的凄寒也和这个冰天雪地的寒宵融为一体了。
B.颔联格调悲怆,言外犹有深意。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战乱频仍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不言而喻。
C.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来的是寒冷萧条的气氛,鼓角、星河传达出来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景象宏阔壮观,意境高朗壮阔。
D.全诗写阁夜无眠的所闻所见所思,从寒宵写到五鼓,从时局写到先贤,从山川雪野写到痛苦的生民,从国家历史写到个人命运。气象雄浑,忧思无穷。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吴城览古

陈羽

吴王旧国水烟空,香径无人兰叶红。

春色似怜歌舞地,年年先发馆娃宫(注)

馆娃宫怀古五绝(其一)

皮日休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注)馆娃宫,故址在今苏州西南灵岩山。春秋时吴王夫差在砚石山建造宫殿以馆西施,吴人谓美女为娃,故曰馆娃。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陈诗首句点名“旧国”,照应诗题“览古”,并营造了冷清空寂的氛围。
B.陈诗第二句承上启下,承上文“水烟空”,又引出“年年先发”的感概。
C.皮诗首句虽从侧面着笔,却让一个罗縠轻飘、芳香四溢的倩影跃然纸上。
D.皮诗后两句嘲讽了勾践靠送去一个美女西施便赚来一个国家的无耻做法。
【小题2】结合标题,说说两首怀古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宿楚国寺①有怀

赵嘏②

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

寒生晚寺波摇壁,红堕疏林叶满床。

起雁似惊南浦棹,阴云欲护北楼霜。

江边松菊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

(注)①据《酉阳杂俎》记载:楚国寺在长安晋昌坊。②赵嘏,中唐诗人。年轻时四处游历,七年(833)预省试进士,及第,寓居长安8年,与牛、李两党的达官显贵均有接触,为求功名而奔走。本诗写升赵为糊口远去岭表散幕府前。③江边松菊:指故园松菊。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用典型意象“衰荷“断烟”“残月”勾物出一幅秋意瑟清冷凄的夜景图。
B.“寂寞”一词既写出了衰败的荷花的香气无人赏识,也写出了作者对朋友相伴的渴盼。
C.颔联用池水反射在墙壁上的波纹、落满井边围栏的红叶,表现诗人难眠时纷乱的心绪。
D.南浦的棹声惊起了大雁,阴云遮住了北楼顶上的白霜,整个画面动静结合,层次分明。
【小题2】这首诗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浓墨重彩地夸写居室之华图,并用“海燕双栖”暗作比兴,反衬出女主人公孤独寂寞的处境。
B.“十年”突出夫妻分离时间之久长,“辽阳”表明他们空间距离之阻隔,从而加重了“忆”字所表达情感的分量。
C.“音书断”明写征人杳无音讯,“秋夜长”暗写思妇彻夜难眠,二者构成因果,凸显出女主人公内心的担忧。
D.尾联描写了女主人公满腹愁思、独立窗前望月的情景,而末句在抒情方式上与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相同。
【小题2】请简要赏析“九月寒砧催木叶”的妙处。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屈 祠

[唐]汪遵

不肯迂回入醉乡,乍吞忠梗没沧浪。

至今祠哔猿啼月,了了犹疑恨楚王

楚 城

[宋]陆游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注)①楚城,也称楚王城,遗址在今湖北秭归境内。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被罢回乡四年,又入蜀奔走八年,至淳熙五年(1178)始奉召东归,经归州(秭归),作此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汪诗一二句写屈原宁死也不肯回到故乡,突出屈原忠贞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
B.汪诗三四句写猿猴哀啼,用猿猴的悲啼渲染悲凉的气氛,抒发对楚怀王的痛恨。
C.陆诗一二句将“江上荒城”与“屈原祠”联系起来,并用“荒”和“悲”定下全诗的基调
D.两首诗都是托物言志,选用屈原祠作为吟咏的对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抑郁不平。
【小题2】陆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雨晚泊
白居易
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
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
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
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
(注)此诗为作者被贬江州时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暮停舟,放眼江岸,苦竹缭绕,芦苇丛生,诗人思绪万千。
B.弃舟登岸,青苔满地;回首江面,浪高掀天,扣题之“风雨”。
C.诗人年过半百,飘零蛮荒,万事回首总成空,谪居愁思顿生。
D.本诗语言浅近,蓄势自然,尾联铿然如裂帛,情景融合有致。
【小题2】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

流 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 ②参差:指鸟振翅飞翔。

【小题1】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飘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漂泊辗转的样子。
B.“不自持”暗示出流莺无法克制和把持自己的悲伤心情。
C.“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D.无论“风朝露夜”,还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
E.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小题2】这是一首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蕴蓄之作,诗人是从哪两个方面写“流莺”的,寄寓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醉后赠张九旭

高适

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

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

(注释)①张九旭:即张旭。字伯高,吴县(今属江苏)人,排行第九。以草书著称,人称“草圣”。又喜饮酒,与李白等合称“饮中八仙”,人称“张颠”。②谩相识:轻易随便地认识,结交。③书自圣:书法上自然而然地超凡人圣。④《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一个典故:“孔文举(即孔融)有二子,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是描写诗人对张旭总的印象,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张旭的与众不同,给人以强烈印象,令人肃然起敬。
B.张旭兴来之时其书法就会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他沉醉在书法艺术之中,其言语就更加狂放不羁。
C.颈联写得十分传神,读者仿佛看到一位白发垂垂、蔼然可亲的老者,不问世事,一身悠闲,轻松自得。
D.尾联承接上联,诗人化用典故发问,描写张旭的醉眠生活,形象生动可感,张旭的旷放个性跃然纸上。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