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范乔宇伯孙。年二岁时,祖馨临终,抚乔首曰:“恨不见汝成人!”因以所用砚与之。至五岁,祖母以告乔,乔便执砚涕泣。九岁请学,在同辈之中,言无媒辞。弱冠,受业于乐安蒋国明。济阴刘公荣有知人之鉴,见乔,深相器重。友人刘彦秋夙有声誉,尝谓人曰:“范伯孙体应纯和,理思周密,吾每欲错其一事而终不能。”
光禄大夫李铨尝论扬雄才学优于刘向,乔以为向定一代之书,正群籍之篇,使雄当之,故非所长,遂著《刘杨优劣论》,文多不载。乔好学不倦。父粲阳狂不言乔与二弟并弃单业绝人事侍疾家庭至粲没足不出邑里。司隶校尉刘毅尝抗论于朝廷曰:“使范武威疾若不骂,是为伯夷、叔齐复存于今。如其信笃,益是圣主所宜衷衿。其子久侍父疾,名德著茂,不加叙用,深为朝廷惜遣贤之讥也。
元康中,诏求廉让冲退覆道寒素者,不计资,以参选叙。尚书郎王琨乃荐乔曰:“乔禀德真粹,立操高洁,儒学精深,含章内奥,安贫乐道,栖志穷巷,箪瓢咏业,长而弥坚,诚当今之寒素,著厉俗之清彦。”时张华领司徒,天下所举凡十七人,于乔特发优论。又吏部郎郗隆亦思求海内幽通之士,乔供养衡门,至于白首,于是除乐安令。辞疾不拜。
乔凡一举孝廉,八荐公府,再举清白异行,又举寒素,一无所就。初,乔邑人腊夕盗斫其树,人有告者,乔阳不闻,邑人愧而归之。乔往喻曰:“卿节日取柴,欲与父母相欢娱耳,何以愧为!”其通物善导,皆此类也。外黄令高顽叹曰:“诸士大夫未有不及私者,而范伯孙恂恂率道,名讳未尝经于官曹,士之贵异,于今而见。大道废而有仁义,信矣!”其行身不秽,为物所叹服如此。以元康八年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晋书·范乔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粲阳狂不言/乔与二弟并弃学业/绝人事/侍疾家庭/至粲没/足不出邑里 |
B.父粲/阳狂不言/乔与二弟并弃学业/绝人事侍疾/家庭至粲没/足不出邑里 |
C.父粲/阳狂不言乔与二弟/并弃学业/绝人事侍疾/家庭至粲没/足不出邑里 |
D.父粲阳狂不言/乔与二弟/并弃学业绝人事/侍疾家庭/至粲没/足不出邑里 |
A.弱冠:男子二十岁为成人,要行加冠礼,即带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
B.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他编订的《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我们熟悉的《荆轲刺秦王》即为其中的名篇。 |
C.元康:西晋惠帝年号。中国是历史上最早使用年号纪年的国家。自汉武帝建元元年开始,历代皇帝都立年号,如贞观、康熙等。 |
D.除、拜、举、荐,都指官职变化,文中均指授予官职。“孝廉”“寒素”在文中都是指汉晋时期选拔士人的科目。 |
A.范乔孝顺懂事。他两岁时,他的祖父范馨临终前因为遗憾自己看不到他长大成人,就把自己用过的砚台留给了他,五岁时,祖母告诉他这件事,他就拿着砚台哭。 |
B.范乔沉稳持重,他九岁入学,在同辈人中从来不说轻慢、玩笑的话。曾随乐安蒋国明学习,受到济阴人刘公荣的器重和友人刘彦秋的称赞。 |
C.范乔好学普思。光禄大夫李荃认为扬熊才学优于刘向,范乔对此并不赞同,并写了一篇文章《刘扬优劣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很多文献都有记载。 |
D.范乔宽容大度,范乔的同乡除夕晚上偷砍他家的树,有人告诉他,他装作没听见。同乡人很惭愧,就把偷砍的树还给了他,他反而去劝解对方不要在意。 |
(1)其子久侍父疾,名德著茂。
(2)诸士大夫未有不及私者,士之贵异,于今而见。
秋兴八首·其四
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①,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候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②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注释:①广德年间,宦官专权,吐蕃、回纥不断入侵,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②鱼龙:泛指水族。寂寞:是指入秋之后,水族潜伏,不在波面活动。《水经注》:“鱼龙以秋冬为夜。”相传龙以秋为夜,秋分之后,潜于深渊。【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长安政局入笔,“弈棋”言中央政权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变化急促,运用比喻,形象贴切,交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
B.中间四句承首联,皆“闻道”之事,具体写“似弈棋”的内容。颔联运用对比手法写内忧,颈联运用互文、借代手法写外患。 |
C.尾联写在这秋江清冷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鱼龙寂寞秋江冷”结到“秋”字,以清冷秋江喻诗人当前身在夔州之处境。 |
D.本诗与《秋兴八首·其一》写作背景相同,主要艺术手法相同。二者都写于作者流寓夔州之时,都是借秋天的所见所思来抒发自身的忧国忧民之情。 |
感遇十二首(其四)①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③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④何所慕!
(注)①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当时李林甫接替诗人宰相之位,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②池潢:积水池,护城河。③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④弋者:指猎鸟的人。【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十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后六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孤鸿的经历。 |
B.“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两句耐人寻味,经历过海上惊涛骇浪的孤鸿却不敢看一条小小的护城河,说明官场的险恶之极。 |
C.诗的三至六句以双翠鸟营巢三珠树、珍木巅上,影射李林甫窃据高位,终将被“金丸”射中。 |
D.在描写中,作者通过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孤鸿与翠鸟的境况,一独一双,一大一小,一质朴一华艳,一个来自浩瀚大海,一个守着小小池塘。 |
秋日别王长史
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
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 |
C.颈联诗人宕开一笔,转而写景。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 |
D.奉,侍奉;潸然,流泪的样子。诗人知道自己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再相见,不禁泪流满面,悲从中来。 |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鹛冠②o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③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④,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⑤是长安。
(注释)①本诗为作者在去世半年前,即大历五年(770)春停留潭州(今湖南长沙)时所作。小寒食,指寒食节的次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因禁火,所以冷食。②隐几:席地而坐,靠着小茶几。鸡冠:相传为楚隐者所戴的鹗羽所制之冠。③花:此指岸上的花草。④幔:指船中的幔帐、帷幕。 ⑤直北:正北。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强饮”写出了诗人在过小寒食节时豪饮的情态,“戴鹗冠”则暗示了诗人过着怡 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
B.颔联紧承首联,写诗人的所见所感:春来水涨,江流浩漫,人坐船中如在天上云间;看岸边的花草,似隔着薄雾。 |
C.颈联写舟中近景和舟外远景,以“娟娟”对“片片”,以“闲”对“急”,一缓一急,.形象地表现出景物的变化。 |
D.尾联用“云白山青”凝练地写出春天景色的特点,“万余里”是说诗人的思绪随着层层叠叠的青山白云飘荡而去。 |
早秋山中作①
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蓠。
岂厌尚平②婚嫁早,却嫌陶令③去官迟。
草间蛩④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陶令:陶渊明。④蛩:蟋蟀。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自谦的说法,王维年纪轻轻就名满天下,不是真的无才。此句笔法微婉,旨趣却很明白。 |
B.颔联两句用了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 |
C.尾联两句写诗人隐居山中,门庭冷落,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每天在林中散步,独与白云相伴,如闲云野鹤一般,充满幽居的情趣。 |
D.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如反语、用典、比喻等。全诗语言含蓄,意味悠长。 |
于塞北春日思归
陈子良
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
为许羁愁长下泪,那堪春色更伤心。
惊鸟屡飞恒失侣,落花一去不归林。
如何此日嗟迟暮,悲来还作白头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中“青山”和“白云”分言家乡和边关两地特征,意境优美,为下文抒情张本。 |
B.“为许”为陈述语气,“那堪”转为反问,感情色彩更进一层,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
C.颈联转写自然物状,惊鸟失侣,落花离林,诗人触景生情:物皆如此,人何以堪! |
D.内容上,全诗明白晓畅,情真意切;形式上,四联都是对偶,对仗工整,韵脚和谐。 |
司马裔,字遵胤,河内温人也。裔少孤,有志操,州郡辟召,并不应命。起家司徒府参军事。后以军功,授中坚将军、员外散骑常侍。及魏孝武西迁,裔时在邺,潜归乡里,志在立功。
大统三年,大军复弘农,乃于温城起义,遣使送款。与东魏将高永洛、王陵等昼夜交战。众寡不敌,义徒死伤过半。及大军东征,裔率所部从战河桥,又别攻怀县,获其将吴辅叔。自此频与东魏交战,每有克获,太祖嘉之,特蒙赏劳。十三年,攻拔东魏平齐、柳泉、蓼坞三城,获其镇将李熙之。
十五年,太祖令山东立义诸将等能率众入关者,并加重赏。裔领户千室先至,太祖欲以封裔。裔固辞曰:“立义之士,辞乡里,捐亲戚,远归皇化者,皆是诚心内发,岂裔能率之乎。令以封裔,便是卖义士以求荣,非所愿也。”太祖善而从之。
天和初,信州蛮酋冉令贤等反,连结二千余里。裔随上庸公陆腾讨之。裔自开州道入,先遣使宣示祸福。蛮酋冉三公等三十余城皆来降附。进次双城蛮酋向宝胜等率其种落据险自固向天王之徒为其外援裔昼夜攻围腹背受敌。自春至秋,五十余战。宝胜粮仗俱竭,力屈乃降,时尚有笼东一城未下,寻亦拔之。又获贼帅冉西梨、向天王等。出师再期,群蛮率服。拜信州刺史。六年,征拜大将军,除西宁州刺史。未及之部,卒于京师。
裔性清约,不事生业,所得俸禄,并散之亲戚,身死之日,家无余财。宅宇卑陋,丧庭无所,有诏为起祠堂焉。赠大将军,加怀邵汾晋四州刺史。谥曰定。
(节选自《周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进/次双城蛮酋/向宝胜等率其种落/据险自固/向天王之徒为其外/援裔昼夜/攻围腹背/受敌 |
B.进次双城/蛮酋向宝胜等率其种落/据险自固/向天王之徒/为其外援/裔昼夜攻 围/腹背受敌 |
C.进次双城/蛮酋向宝胜等率/其种落据险自固/向天王之徒为其外/援裔/昼夜攻围/腹背受敌 |
D.进/次双城蛮酋/向宝胜等率其种落据险/自固/向天王之徒/为其夕卜/援裔昼夜/攻围腹/背受敌 |
A.“河内”在古代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泛指黄河中游以北地区,狭义则专指河内郡。 |
B.“辟召”即征召、征辟,是汉代擢用人才的制度,根据部门不同,或“辟”或“召”。 |
C.“俸禄”也称“薪给”,古代官吏每年或每月所得的政府财禄,相当于现在的工资。 |
D.“谥”指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带褒扬色彩的称号。 |
A.司马裔忠于西魏,在西魏大军收复弘农郡时,司马裔在家乡起兵响应,与东魏将领昼夜交战,使东魏士兵死伤过半。 |
B.司马裔响应号召,率领上千户百姓西入函谷关,却拒绝朝廷封赏,而将功劳归于诚心归附的百姓,表现了高风亮节。 |
C.司马裔讲究策略,在征讨信州少数民族叛乱时,先派使者晓以利害,促使众多首领归降,减少了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
D.司马裔为官清廉,他不置办产业,不积累财富,死后,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房屋简陋,连搭建灵堂的地方都没有。 |
(1)自此频与东魏交战,每有克获,太祖嘉之,特蒙赏劳。
(2)宝胜粮仗俱竭,力屈乃降,时尚有笼东一城未下,寻亦拔之。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 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A.这一段是诗人对琵琶女演奏的具体描写,全段都用正面描写的手法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
B.诗人连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等一系列精妙的比喻,用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 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 |
C.诗人用旋律的变化写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间关”之声如“莺语花底”般轻 快流利;“幽咽”之声如“泉流冰下”般悲抑哽塞。 |
D.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的感受描绘出了一个余音袅袅、余意无 穷的音乐境界。 |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
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
疑有碧桃千树花。
注释: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小题1】第一句写笙曲超凡绝俗,“凤吹”运用比喻写笙声的______,“彩霞”侧面烘托笙声的__________。
【小题2】赏析“疑有碧桃千树花”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