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乐运字承业,南阳淯阳人。运少好学,涉猎经史。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为露门学士。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既至,谓曰:“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曰:“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运上疏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先王制礼,安可诬之。”书奏,帝不纳。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运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曰:“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
内史郑译尝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滍阳令。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频历二县,并有声绩。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曰《谏苑》。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
(选自《北史·乐运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
B.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
C.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
D.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
A.“字”,是古人入学时取的,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
B.“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文中指的就是皇帝到同州。 |
C.“疏”,在文中指古代一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疏”还可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
D.“公”,是爵位名,我国古代爵位一般分为五等,“公”居首位,其余依次是“侯”“伯”“子”“男”。 |
A.乐运不畏权势,敢于直谏。他带着棺材到朝堂劝谏皇帝,陈述皇帝的八大过失,宣帝大怒,准备杀掉他。 |
B.乐运忠诚正直,不欺瞒皇帝。当皇帝问乐运太子是什么样的人时,他据实回答是一般人,并指出皇帝一般会受左右近臣的影响。 |
C.乐运体恤亲属,孝顺母嫂。他用自己做佣工赚来的钱为沦为奴隶的亲属赎身,长期侍奉母亲和寡嫂,因而孝名远播。 |
D.乐运仕途坎坷,著书明志。乐运因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最终未能被任用为谏官。于是发愤著书,取名《谏苑》。 |
(1)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
(2)内史郑译尝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
泊杨子岸
鲍溶
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
林藏初霁雨,风退欲归潮。
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
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
【小题1】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才”与“遥”呼应,才入维扬,就感到乡关已远;入题即抒发浓重的离情,简洁明快,调动了读者的情绪,起法高妙。 |
B.颔联的“藏”字意蕴丰富:雨既停止,天已放晴,若去寻找雨的踪迹,只能从树叶树枝挂着的水珠上见出分晓,这就是所谓“初霁雨”了。 |
C.颈联,描写津渡的夜景,入夜之后江山渔火闪烁,诗人看到近岸桥下停泊的船只十分密集。 |
D.尾联的“客衣”点明游子身份,“薄”写出生活的困窘;“客衣”“薄”、“寒气”“饶”形成对比,细腻地表达了诗人韶光易逝的悲凉。 |
史宁字永和,建康表氏人也。少以军功,拜别将。迁直阁将军、都督,宿卫禁中。寻加持节、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贺拔胜为荆州刺史宁以本官为胜军司率步骑一千随胜之部值荆蛮骚动宁先驱平之因抚慰蛮左翕然降附 遂税得马一千五百匹供军。属魏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率众寇荆州,宁随胜奔梁。梁武帝引宁至香磴前,谓之曰:“观卿风表,终至富贵,我当使卿衣锦还乡。”宁答曰:“臣世荷魏恩,位为列将,天长丧乱,本朝倾覆,不能北面逆贼,幸得息肩有道。傥如明诏,欣幸实多。”因涕泣横流,梁武为之动容。大统二年,宁自梁归阙。十二年,转凉州刺史。宁未至而前刺史宇文仲和据州作乱。诏遣独孤信率兵与宁讨之,宁先至凉州,为陈祸福,城中吏民皆相率降附。仲和仍据城不下,寻亦克之。魏废帝元年,复除凉甘瓜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初茹茹与魏和亲,后更离叛。寻为突厥所破,杀其主阿那瑰。部落逃逸者,仍奉瑰之子孙,抄掠河右。宁率兵邀击,获瑰子孙二人,并其种落酋长。二年,吐谷浑通使于齐,宁击获之,就拜大将军。宁后遣使诣太祖请事,太祖即以所服冠履衣被及弓箭甲矟等赐宁。谓其使人曰:“为我谢凉州,孤解衣以衣公,推心以委公,公其善始令终,无损功名也。”宁有识画,谙兵权,临敌指㧑,皆如其策,甚得当时之誉。及在荆州,颇自奢纵贪浊,不修法度。尝出,有人诉州佐曲法,宁还付被讼者治之。自是有事者不复敢言,声名大损于西州。保定三年,卒于州。谥曰烈。
(摘编自《周书·史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贺拔胜为荆州刺史/宁以本官/为胜军司率步骑/一千随胜之部/值荆蛮骚动/宁先驱平之/因抚慰蛮左/翕然降附/ |
B.贺拔胜为荆州刺史/宁以本官为胜军司率步骑/一千随胜之部/值荆蛮骚动/宁先驱平之/因抚慰/蛮左翕然降附/ |
C.贺拔胜为荆州刺史/宁以本官/为胜军司/率步骑一千/随胜之部/值荆蛮骚动/宁先驱平之/因抚慰/蛮左翕然降附/ |
D.贺拔胜为荆州刺史/宁以本官为胜军司/率步骑一千/随胜之部/值荆蛮骚动/宁先驱平之/因抚慰蛮左/翕然降附/ |
A.“拜”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职位,“迁”指官职变动,“除”指免除官职。 |
B.“阙”指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引申为帝王所居之地,朝廷。 |
C.“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如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D.“公”既指古代的一种爵位,也可用于对男子的敬称,文中指后者。 |
A.史宁仕途顺畅。史宁年少时凭借军功,官拜别将;不久加授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自梁归阙,转凉州刺史;截获吐谷浑使者,拜大将军。 |
B.史宁君臣情深。史宁在梁期间向梁武帝陈情,表明归魏之心;史宁后派使者谒见太祖,太祖把自己所用的帽子鞋子衣服等赐给史宁。 |
C.史宁作战有方。刺史宇文仲和据州作乱,史宁先到凉州,陈说利害后不费一兵一卒就攻克了凉州;茹茹部落抄掠河西,史宁率兵截击,大获全胜。 |
D.史宁晚节不保。晚年在荆州,史宁奢靡放纵贪婪昏浊,不修法度,曾经外出,把案子交给被状告歪曲法律的州佐去处治,名声在西州受损。 |
(1)属魏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率众寇荆州,宁随胜奔梁。
(2)宁有识画,谙兵权,临敌指㧑,皆如其策,甚得当时之誉。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愤慨悲痛的基调。 |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近、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直接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
D.燕雀宿在梧桐之上,鹓鸾巢于恶树之中。但诗人以鹓鸾自喻,表达虽一时失意,但必会有重得赏识的时候。 |
【小题2】结合全诗,分析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①上秋帆远,白帝城②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①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②白帝城:在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临巫山县。【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此别”“谪居”等词点题,“嗟”字和“问”字表现了诗人与两位朋友的关系非同寻常。 |
B.颔联“巫峡啼猿”“衡阳归雁”与“数行泪”“几封书”,虽为虚写,却是情景交融之佳句。 |
C.颈联通过想象描写两地之景,上句描写长沙的自然风光,下句描写夔州的名胜古迹。 |
D.尾联“圣代雨露”,指在圣明的时代,会多多沐浴皇恩,点明两位友人的处境不久即会改变。 |
范宁字武予。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故终温之世,兄弟无在列位者。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乃著论曰:“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宁崇儒抑俗,率皆如此。温薨之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刀相驱扇,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磐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豫章郡居此州之半。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所为狼藉。郡城先有六门,宁悉改作重楼,复更开二门,合前为八。私立下舍七所……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汉宣云:可与共治天下者,良二千石也!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赦,免。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
B.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
C.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
D.初/宁以春秋谷粱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
A.“解褐”,义与“释褐”相同,指开始担任官职,“褐”是指粗布或粗布衣服。 |
B.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不同人死有不同的称谓,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
C.“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经典,加《论语》为“六经”。 |
D.“太常”,官名,秦称“奉常”,掌宗庙礼仪,汉取“尊大”意,改名为“太常”。 |
A.范宁崇尚儒学。范宁认为王弼、何晏二人的玄理之说导致儒学衰微、其罪孽超过了桀纣,于是专门写文章斥责他们。 |
B.范宁热心教育。范宁崇尚儒学、重视教化,任地方官职时都积极兴办学校,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来资助求学之人。 |
C.范宁正直无私。范宁敢于直言指斥朝臣的不端行为,对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亲外甥王国宝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指斥。 |
D.范宁勤于治学。范宁在少年时期就专心于学问,博览群书,即使晚年免官闲居于丹阳,也仍然勤于经学,毫不松懈。 |
(1)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2)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
(3)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
卢纶
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
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
C.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
D.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
王劢,字公济,通之弟也。美风仪,博涉书史,恬然清简,未尝以利欲干怀。梁世为国子《周易》生,射策举高第,除秘书郎、太子舍人、宣惠武陵王主簿、轻车河东王功曹史。王出镇京口,劢将随之藩,范阳张缵时典选举,劢造缵言别,缵嘉其风采,乃曰:“王生才地,岂可游外府乎?”奏为太子洗马。出为南徐州别驾从事史。大同末,梁武帝谒园陵,道出朱方,劢随例迎候,敕劢令从辇侧,所经山川,莫不顾问,劢随事应对,咸有故实。又从登北顾楼,赋诗,辞义清典,帝甚嘉之。时河东王为广州刺史,乃以劢为冠军河东王长史、南海太守。王至岭南多所侵掠因惧罪称疾委州还朝劢行广州府事越中饶沃前后守宰例多贪纵劢独以清白著闻入为给事黄门侍郎。侯景之乱,西奔江陵,元帝承制以为太子中庶子,掌相府管记。出为宁远将军、晋陵太守。时兵饥之后,郡中凋弊,劢为政清简,吏民便安之。及西魏寇江陵,元帝征湘州刺史萧循入援,以劢监湘州。江陵陷,敬帝承制以为中书令。高祖为司空,以劢兼司空长史。高祖为丞相,劢兼丞相长史,侍中、中书令并如故。时吴中遭乱,民多乏绝,乃以劢监吴兴郡。天嘉元年,征为侍中、都官尚书,未拜,复为中书令。迁太子詹事,行东宫事,侍中并如故。废帝即位,加散骑常侍。时东境大水,百姓饥馑,以劢为仁武将军、晋陵太守。在郡甚有威惠,郡人表请立碑,颂劢政绩,诏许之。征为中书监,重授尚书右仆射,领右军将军。四年五月卒,时年六十七。赠侍中、中书监,谥曰温。
(节选自《陈书·王劢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王至岭南/多所侵掠/因惧罪/称疾委州还朝/劢行广州府事/越中饶沃/前后守宰例多贪纵/劢独以清白著闻/ |
B.王至岭南/多所侵掠/因惧罪称疾/委州还朝/劢行广州府/事越中饶沃/前后守宰例多贪纵/劢独以清白著闻/ |
C.王至岭南/多所侵掠/因惧罪称疾/委州还朝/劢行广州府事/越中饶沃/前后守宰例多贪纵/劢独以清白著闻/ |
D.王至岭南/多所侵掠/因惧罪/称疾委州还朝/劢行广州府/事越中饶沃/前后守宰例多贪纵/劢独以清白著闻/ |
A.国子,是公卿大夫的子弟,在文中指国子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 |
B.《周易》又称《易经》,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被道家奉为学门圣典,六经之首。 |
C.射策,主试者提出问题,书之于策,覆置案头,受试人拈取其一为“射”,按题作答。 |
D.长史,职官名,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亦称为别驾,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或幕僚长。 |
A.王劢仪表堂堂,气质非凡。他相貌出众,风度翩翩,在追随河东王出镇京口前,去拜访张缵,因容貌俊美受到对方的夸奖赞许,后被委以重任。 |
B.王劢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他广泛涉猎诗书典籍,策试成绩优异;后陪同梁武帝朝拜帝王陵,随行应答都有典故事实可考;赋诗则文质兼美,高洁典雅。 |
C.王劢不贪财物,为官清廉。即使任职富饶之地,也清白自守。担任晋陵太守时,郡中人上表请求为王劢树碑,颂扬他的政绩,皇帝下诏同意此事。 |
D.王劢政绩卓著,颇有声誉。他多次临危受命,在兵乱之后或水灾时任职地方,拯救百姓于危难;无论在梁朝还是在陈,都深受皇帝的信任和百姓们的爱戴。 |
(1)美风仪,博涉书史,恬然清简,未尝以利欲干怀。
(2)及西魏寇江陵,元帝征湘州刺史萧循入援,以劢监湘州。
曲江二首(其一)①
(唐)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②,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③,苑边高冢卧麒麟④。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曲江:又名曲江池,是唐朝长安城南的一处游览胜地。②经眼:从眼前经过。③翡翠:翡翠鸟。④麒麟:麒麟状的石雕墓饰。【小题1】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入手,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还有对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
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的惆怅,“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
C.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句子中的“且看”是只管看的意思,“莫厌”是不推辞的意思,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时光、尽情行乐的意愿。 |
D.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虚字的使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 |
宿楚国寺有怀
赵嘏①
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
寒生晚寺波摇壁,红堕疏林叶满床。
起雁似惊南浦棹,阴云欲护北楼霜。
江边松菊②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
(注)①赵嘏,楚州人,约生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年轻时四处游历,为求功名而奔走。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不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②江边松菊:指故园松菊。(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首句的“寂寞”运用拟人手法来写衰败荷花的余香,暗示诗人内心的寂寞与伤感。 |
B.颔联写红叶飘零,隐喻诗人自己的际遇,表现了他人生漂泊,饱含无可奈何之情。 |
C.颈联化用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诗句,用南浦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的离愁。 |
D.“衰荷”“残月”“阴云”等意象的组合,描绘秋意苍茫的夜色,意境萧瑟凄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