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温汤客舍

刘长卿①

冬狩②温泉岁欲阑,宫城佳气晚宜看。

汤熏仗里千旗暖,雪照山边万井寒。

君门献赋谁相达,客舍无钱辄自安。

且喜礼闱秦镜③在,还将妍丑付春官④。

(注)①刘长卿:唐代诗人,此诗写于玄宗天宝年间诗人赴京赶考途中。②冬狩:指古代天子或王侯在冬季围猎. ③秦镜:秦始皇宫里的方镜,传说它能鉴别人心邪正,后用“秦镜”代指明镜. ④春官:唐代曾改礼部为春官,后“春官”遂为礼部的别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了皇帝“冬狩”的时间、地点,展现了宫城气象之美,暗含对君王的赞美。
B.颔联运用对比,“千旗暖”与“万井寒”等描绘,使宫中与民间的情形构成鲜明对照。
C.“君门”一句借司马相如献赋的典故,暗示自己无人引荐,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无奈。
D.“客舍”一句写诗人囊中羞涩的窘况和仍能自安的心态,其中或有无奈与自嘲。
【小题2】诗歌尾联的意思是什么?该联与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最后两句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一、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夫作文章者,但多立意。令左穿右穴,苦心竭智,必须忘身,不可拘束。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如其境思不来,不可作也。夫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如登高山绝顶,下临万象,如在掌中,以此见象,心中了见。当此即用。如无有不似,仍以律调之定,然后书之于纸,会其题目。

(节选自王昌龄《文镜秘府论·论文意》)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思 若 不 来 即 须 放 情 却 宽 之 令 境 生 然 后 以 境 照 之 思 则 便 来 来 即 作 文。
【小题2】王昌龄初唐诗人,他的_____________(题材)诗对后代的影响比较大,曾贬官龙标,___________(人名)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相送。
【小题3】选文中重点阐述了诗歌创作的三个步骤,请简要概括。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龙阳县歌

刘禹锡

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

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

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

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朗州任职期间,微服巡察龙阳县后所作。②篱落:篱笆。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县衙门前的祥和场景,地面洁净,百姓正在整理渔网。
B.第三四句重在表现主人的热情好客,所以用孩子围观与黄犬怒吠来反衬。
C.龙阳县河滩一带地势平旷,绿草如茵,环境优美,县衙很少有官吏出入。
D.最后一句以景结情,写斜阳静静地照在县鼓上,表现了作者的意兴阑珊。
E.全诗叙写作者微服巡察的所见所闻,写景叙事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小题2】“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两句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1.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2.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3、《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写出作者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那更是惆怅倍增。
B.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但这首诗的第二联对偶却不工致,说明作者过于看重达意抒情,因而格律上出现了明显不足。
C.第四句写作者想象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而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
D.“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小题2】首联中“嗟”字用得极好,请结合全诗分析,“嗟”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闻:求木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小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亦伐根以求木茂 斯: 这
B.莫不忧而道著  殷:富足
C.则思谦冲而自  牧:养,这里指提高修养
D.虽之以严刑     :督责
【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臣闻求木长者 李牧连却
B.根不固求木之长    赂秦力亏
C.虽董之严刑 地事秦
D.可忽乎    声呜呜然
【小题3】下列对“十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提出,作为帝王,在他计划营造宫殿时,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以尽可能减轻百姓负担,使他们安居乐业。
B.帝王担负着治理天下的重任,当他产生骄傲自满时,就应想到自己要像江海那样宽广低下,有能容纳百川的胸怀。
C.帝王担心自己偏信谗言邪说,就要想到首先端正自身以便除去邪恶,将要施恩奖赏人时,要警惕不因自己的偏爱而赏错。
D.帝王喜欢到郊外去打猎,就要想到最多只能去三次;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
【小题4】《谏太宗十思疏》第三段最后一句指出,君主不必“亏无为之大道”。但其实要达到“无为”,还需“有所为”。那么,根据作者的意思,如果想达到“无为”,君主应该怎么“有所为”?请用文章里总结性的原句回答。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人也。少孤,依族父伯仁。伯仁姑,益州牧刘璋之母也。璋遣使迎仁,仁将祎游学入蜀。会先主定蜀,祎遂留益土,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时许靖丧子,允与祎欲共会其葬所。允白父和请车,和遣开后鹿车给之,允有难载之色,祎便从前请先上。及至葬所,诸葛亮及诸贵人悉集,车乘甚鲜,允犹神色未泰,而祎晏然自若。持车人还,和问之,知其如此,乃谓允曰:“吾常疑汝与文伟优劣未别也,而今而后,吾意了矣。”

先主立太子,祎与允俱为舍人,迁庶子。后主践位,为黄门侍郎。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诸葛恪、羊銜等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权甚器之,谓祎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还,迁为郎中,亮北住汉中,请祎为参军。以奉使称旨,频频至吴。建兴八年,转为中护军,后又为司马。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亮卒,祎为后军师。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琬自汉中还涪,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

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节,率众往御之。光禄大夫来敏至祎许别,求共围棋。于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严驾已讫,祎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敏曰:“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祎至,贼遂退,封成乡侯。琬固让州职,祎复领益州刺史。祎当国功名,略与琬比。十一年,出住汉中。自琬及祎, 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坐。祎欢饮沉醉,为循手刃所害,谥曰敬候。

 (选自《三国志·蜀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B.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C.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D.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秦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B.践位,文中指后主刘禅承继皇位。与“践位”意思相近的还有“履至尊”“君临天下”等 词语。
C.刺史,官职,汉初指出刺各地检核问事的官员;汉武帝时每部置刺史一人;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D.建兴,后主刘禅的年号。年号是我国从秦初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祎出生于江夏鄳地,小时候父亲死了,靠族父伯仁拉扯成人。后来,刘璋召见费祎,伯仁就将他带人蜀地。
B.费祎与董允一同乘坐简陋的车子前往许靖儿子的墓地。董允脸上露出难以乘坐的神色,而费祎“从前请先上”,始终无怨言,神态泰然自若。
C.魏延与杨仪反目成仇,每次一见面都争论不休。费祎对他们直言劝说,晓以利害,让两人都发挥了各自的职能作用。
D.费祎退魏军后封侯,主持国事政绩名望堪比蒋琬,即使在地方任职,朝廷重要的事情也要先征求他的意见请他决断,深受后主信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权甚器之,谓祎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2)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南涧中题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注:①南涧: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②亭午:正午,中午。③期(qī):约会。

【小题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集”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B.回旋的风“一萧瑟”,碧树的影“久参差”,是从听觉上写出了风与影的和谐。
C.“始至”句写出游览之感,初来这里别有感触,稍入深涧似觉忘了疲惫。
D.结句表明以后有人迁谪来此,看到此景,或许能真正理解这种落寞心情。
【小题2】苏东坡曾云:“柳仪曹(柳宗元)诗,忧中有乐,乐中存忧,盖绝妙古今矣。”说说你对《南涧中题》中“乐忧”的理解。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泾溪

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险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溪兴

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 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 流到前溪也不知。

注释:①此诗系诗人晚年归隐家乡时所作。②瓦瓯:陶制的小盆。
【小题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诗运用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思考。
B.后诗托物言志,借助溪流表达诗人的人生志向。
C.两诗内容不同,前诗旨在说理,后诗意在抒怀。
D.两诗风格不同,前诗平实警策,后诗自然清新。
【小题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泾溪》一诗后两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小题3】从《溪兴》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小寒食③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本诗写于大历五年,作者淹留潭州期伺。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②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所制之冠。
【小题1】下列对本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朕中“强饮”一词是痛快豪饮的意思,表明诗人晩年要纵酒人生。
B.颔联写诗人年在船上所见所感,春来水涨,江流浩瀚,自己老眼昏花。
C.颈联生动描绘舟中江上之景,蝶鸥往来自如,蝴蝶翻飞,白鸥飞翔。
D.尾联总收全诗,诗人北望长安,思朝廷,忧愁顿生,有沉郁苍茫之美。
【小题2】杜甫的诗句写愁情时,常常境界阔大,如“云白山青万馀里”。下列诗句不符合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C.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小题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愁”的原因。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春寄怀

(唐)李建勋

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

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

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

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样,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于处境。
B.颔联中的“闲”字表明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只能无聊地悲叹世路难行,看似轻省,实则重于千钧。
C.在这首诗歌中,作者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D.诗歌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眼前的现实之景与自己的想象联结起来,以虚写实,拓展了诗歌意境。
【小题2】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