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闲居长安,生活得非常艰苦。 |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正在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
D.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
野 菊
李商隐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①他年。
紫云②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③近御筵。
(注)①省:记,忆。②紫云:指代中书省。令狐楚、令狐绚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绚时任中书舍人。③霜栽:指野菊。【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香冉冉泪涓涓”。由于环境恶劣。野菊只能散发出细细的微香,难免要清泪涓涓。 |
B.竹、椒、雁、蝉等意象凄美,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
C.颈联将“此夕”与“他年”对照,暗含着作者对身世的无限感慨。 |
D.这首诗突出特点是构思精密,立意高迈。诗人有意识地避实就虚,不作平直语。 |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街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交代了作诗的起因,结合全诗内容可看出,诗人此时以船为屋,寄身水上,由此可以推断此诗为杜甫后期作品。
B.首联以“动经春”表明时光飞逝,借春燕“两度”衔泥表现诗人羁留时间之长,也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景象。
C.颔联说旧时相识的燕子如今在远处看着别人,既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批评,也表达了诗人病滯孤舟的寂寥。
D.本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描写燕子的形象来抒写自己的情怀,体物缘情,浑然一体,感人肺腑。
(2)“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B.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吴融《华清宫二首·其一》)
C.壮心君未减青春,多难我今先白发。(欧阳修《送姜秀才游苏州》)
D.来时万缕弄青黄,去日飞球满路旁。(石柔《绝句》)
(3)“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青溪口送人归岳州
刘长卿
洞庭何处雁南飞,江菼苍苍客去稀。
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
黄花浥露开沙岸,白鸟衔鱼上钓矶。
歧路相逢无可赠,老年空有泪沾衣。
注:①岳州,今湖南岳阳。②江菼,江边的荻。③钓矶,相传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隐居于伏牛山中,改名为陶牛公。后人追念其兴越之功,把其临渊垂钓处改称“陶公钓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雁南飞”照应诗题,既写友人回归岳州又写出路途的遥远,江边稀疏的荻草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失落。 |
B.友人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乘船离去,将远行至千里之外,“一人归”语带双关,既言友人一人归去路途寂寞,又隐含自己一人仍留贬所,心境凄然。 |
C.诗歌描写作者一人在江边望着满江秋水的画面,以此抒写送别友人的惆怅与孤寂,为全诗的抒情奠定了悲伤的基调。 |
D.尾联借送别直接抒发自己无尽的感慨:既有愧对友人的情感,更有一生难以再有所作为的悲凉。 |
送刘昱
李颀
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北风吹五两①,谁是浔阳客。
鸬鹚山头微雨晴, 扬州郭里暮潮生。行人夜宿金陵渚, 试听沙边有雁声。
注释:①五两:古代的候风器,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而成。
【小题1】下列有关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月寒苇花”江边的芦花在秋风中摇荡,一片泛白,呈现出萧瑟的寒意,渲染了离别的气氛。 |
B.芦花之白,映衬着秋江浪头之白,使眼前的景象带上了凄寒的色调,这和送别时主客双方的心境正相吻合。 |
C.“北风吹五两”的“北风”使“寒芦花”和“浪头白”都明显的带上了强烈的动态感,北风吹动芦花和吹起浪头。 |
D.“谁是浔阳客”是说友人刘昱离开后自己仍然客居异乡,这个“客”指的是诗人自己。 |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小题1】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
B.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
C.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
D.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与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写滕王阁的外形和地理位置。滕王阁高耸入云,面临着江水,所以阁中的人可以据此眺望远山、欣赏秀水。 |
B.第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运用对比描写滕王阁的冷清寂寞。过去雕梁画栋的楼阁有王子的居住更显其气势,珠帘有玉面相衬更显其温婉高贵,可如今人去楼空,气势依然却只有云雨相伴,一派苍凉。 |
C.第五六句,“闲云潭影”写出了滕王阁的落寞空寂,“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写岁月之久长与流逝之匆促,很自然地让人想到建阁的人何去何从。 |
D.最后两句由广阔的空间转入悠远的时间,采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把悲伤之情感抒发到了极致,荣华富贵为空,功名利禄为空。 |
李矩,字世回,平阳人也。童龀时,与群儿聚戏,便为其率,计画指授,有成人之量。及长,为吏,送故县令于长安,征西将军梁王肜以为牙门。还为本郡督护。太守宋胄欲以所亲吴畿代之,矩谢病去。畿恐矩复还,阴使人刺矩,会有人救之,故得免。
矩勇毅多权略,志在立功,东海王越以为汝阴太守。石勒亲率大众袭矩,矩遣老弱入山,令所在散牛马,因设伏以待之。贼争取牛马。伏发,齐呼,声动山谷,遂大破之,斩获甚众,勒乃退。籓表元帝,加矩冠军将军。时饥馑相仍,又多疫疠,矩垂心抚恤,百姓赖焉。会长安群盗东下所在多虏掠矩遣部将击破之尽得贼所略妇女千余人诸将以非矩所部欲遂留之矩曰俱是国家臣妾焉有此彼此乃一时遣之。
时刘琨所假河内太守郭默为刘元海所逼,乞归于矩,矩将使其甥郭诵迎致之,而不敢进。会刘琨遣参军张肇,率五百馀骑往长安,属默被围,道路不通,将还依邵续,行至矩营,矩谓肇曰:“默是刘公所授,公家之事,知无不为。”遂邀肇为声援,肇许之。诵潜遣轻舟济河,使勇士夜袭怀城,掩贼留营,又大破之。默遂率其属归于矩。后刘聪遣从弟畅步骑三万讨矩,屯于韩王故垒,相去七里,遣使招矩。时畅卒至,矩未暇为备,遣使奉牛酒诈降于畅,潜匿精勇,见其老弱。畅不以为虞,大飨渠帅,人皆醉饱。矩谋夜袭之,兵士以贼众,皆有惧色。乃使诵及督选杨璋等选勇敢千人,夜掩畅营,获铠马甚多,斩首数千级,畅仅以身免。
矩所统将士有阴欲归勒者,矩知之而不能讨,乃率众南走,将归朝廷,众皆道亡,惟郭诵等百余人弃家送矩。至于鲁阳县,矩坠马卒,葬襄阳之岘山。
(选自《晋书·李矩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会长安群盗东下/所在多虏掠/矩遣部将击破之/尽得贼所略妇女千余人/诸将以非矩所部/欲遂留之/矩曰/俱是国家臣妾/焉有此彼此/乃一时遣之/ |
B.会长安群盗东下/所在多虏掠/矩遣部将击破之/尽得贼所略妇女千余人/诸将以非矩/所部欲遂留之/矩曰/俱是国家臣妾/焉有此彼此/乃一时遣之/ |
C.会长安群盗东下/所在多虏掠/矩遣部将击破之/尽得贼/所略妇女千余人/诸将以非矩所部/欲遂留之/矩曰/俱是国家臣妾/焉有此彼此/乃一时遣之/ |
D.会长安群盗东下/所在多虏掠/矩遣部将击破之/尽得贼/所略妇女千余人/诸将以非矩/所部欲遂留之/矩曰/俱是国家臣妾/焉有此彼此/乃一时遣之/ |
A.童龀,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龀”指儿童少年时期。 |
B.表,文中指古代奏章的一种。奏章是古代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 |
C.假,暂时代理的官职。古代表示暂代官职的词语还有“摄”“权”等。 |
D.乞归,文中指请求辞官回乡。类似的说法还有“乞骸骨”“乞身”。 |
A.李矩少年聪慧,长而为吏。李矩在与同伴们做游戏时,常常充当领袖,谋划指挥,有成年人的气度,长大后被征西将军梁王司马肜任命为牙门。 |
B.李矩巧设埋伏,击败敌军。石勒曾亲自率军袭击李矩,李矩安排年老体弱者到山中,同时四处散放牛马引诱敌人,并埋伏奇兵,一举击溃石勒。 |
C.李矩诈降于敌,大获全胜。李矩遭到刘畅突袭后,派人假装投降,暗中却策划夜袭刘畅,遭到土兵们强烈反对,李矩只好另选勇敢之士袭击,斩首数千。 |
D.李矩南归朝廷,途中殒命。李矩统率的将士中有想暗自归附石勒的人,李矩知道后就带领部众南行,想要归附朝廷,到达鲁阳县,李矩坠马而死。 |
(1)畿恐矩复还,阴使人刺矩,会有人救之,故得免。
(2)时饥馑相仍,又多疫疠,矩垂心抚恤,百姓赖焉。
放言五首·其一①
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②能诈圣,可知宁子③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④,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①这是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②臧生:臧武仲,凭借其防地来要挟鲁君,但时人谓之圣。③宁子:宁武子,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典型。④燔柴,语意为大火。照乘,指明珠。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
B.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诗人认为臧生与宁子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 |
C.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萤虫露水,只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 |
D.这首诗就社会人生真伪的辨别议论说理,全诗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 |
送沈下贤①谪尉南康②
张祜
秋风江上草,先是客心摧。
万里故人去,一行新雁来。
山高云绪断,浦迥日波颓。
莫怪南康远,相思不可裁。
(注)①沈下贤:吴兴人,张祜好友。②南康:今属江西赣州市。
【小题1】白居易诗云“从头便是断肠声”,请分析张诗首联的这一特色。【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