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晚登古城
李百药(注)
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
颓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
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
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
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
(注)李百药,初唐诗人,此诗作于某次外放途中。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一二两句点明时间、地点呼应了标题,引出以下的所见所感。
B.诗歌三到六句,“颓墙”“荒堞””灌木”“孤烟”写尽古城荒凉的特点。
C.第七、八句,写晚霞、夕阳、原野的露气,一扫全诗所写荒芜颓败之气。
D.全诗综合运用叙事、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景物与情感高度融合。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段文振,北海期原人也。文振少有膂力,胆气过人,性刚直,明达时务。初为宇文护亲信,护知其有干用,擢授中外府兵曹。后武帝攻齐海昌王尉相贵于晋州,其亚将侯子钦、崔景嵩为内应。文振杖槊登城,与崔仲方等数十人先整。文振随景嵩至相贵所,拔佩刀劫之,相贵不敢动,城遂下。录前后勋,将拜高秩,以谗毁获谴,因授上仪同,赐爵襄国县公,邑千户。俄而尉迟迥作乱,时文振老母妻子俱在邺城,迥遣人诱之,文振不顾,归于高祖。高祖引为丞相掾,领宿卫骠骑。及平江南,授扬州总管司马。寻转并州总管司马,以母忧去职。仁寿初,嘉州獠作乱,文振以行军总管讨之。引军山谷间,为贼所袭,前后阻险,不得相救,军遂大败。文振复收散兵,击其不意,竟破之。炀帝即位,征为兵部尚书,待遇甚重。从征吐谷浑,文振督兵屯雪山,连营三百馀里。帝幸江都,以文振行江都郡事。文振见高祖时容纳突厥启民居于塞内,妻以公主,赏赐重叠。文振以狼子野心,恐为国患,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基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遣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时兵曹郎斛斯政专掌兵事,文振知政险薄,不可委以机要,屡言于帝,帝并弗纳。及辽东之役,在道疾笃,上表曰:“水潦方降,不可淹迟,唯愿严勒诸军,星驰速发,水陆俱前,出其不意,则平壤孤城,势可拔也。”后数日,卒于师。帝省表,恶叹久之,赠光禄大夫,曰襄。史臣曰:“文振少以胆略见重,终怀壮夫之志,时进谠言,其取高位后秩,良有以也。”
(选自《隋书·段文振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遣/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B.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遣/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C.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遣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D.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遣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襄国县公”为爵位号,中国古代对爵位的划定,每个朝代不尽相同,被封爵的人可以获得一定的官位、土地、人口等。
B.“母忧”指母亲的丧事,丁忧,朝廷官员在职期间,若父母去世,要辞官归乡,为父母守丧。丁内忧、丁外优分别指遭逢父亲、母亲丧事。
C.“兵部”为“六部”之一,明清两朝又称之为“大司马”,主要职责是统管全国军事,隋唐以后,其副职叫“待郎”。
D.谥,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长短字数不定,或一二字,或二十余字,字数不定。谥号带有评判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段文振勇猛过人,打仗敢于冲锋在前。他年轻时有力量,胆气过人,后来在追随武帝攻打尉相贵时,拿着槊率先登上城墙,劫持尉相贵,城于是就被攻下。
B.段文振忠君为国,深受皇帝的信任。他不顾叛贼尉迟迥的诱逼,毅然归依高祖,高祖让他担任丞相掾;他跟随皇帝出征,陪同皇帝巡游江都,高祖都非常优厚地对待他。
C.段文振有胆有识,带兵擅于出其不意。他率军讨伐嘉州獠族叛乱时,虽然在山谷中被嘉州獠族的军队袭击而大败,但他带领失散的兵卒出其不意地打败了敌寇。
D.段文振心怀国事,目光长远。他认为被允许居于塞内的突厥启民有狼子野心,担心其将成为国家的祸患,建议皇帝要对此重视,加强边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振少以胆略见重,终怀壮夫之志,时进谠言,其取高位厚秩,良有以也。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
宋之问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注)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之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住处,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前四句在写景的同时交代行踪,表明心境,语言的形象性及概括力极强。
B.颈联描写了诗人远离京师,在热闹的别院欣赏繁花盛开的春天,举杯畅饮,无所拘束。
C.尾联所写的山中野老实为诗人自己,道出了诗人愿作一名老人歌颂这太平盛世的心愿。
D.本诗描写了纯朴幽雅的山野景色,情感怡然欢欣,似有田园牧歌风味,令人耳目一新
【小题2】颔联中的“杨柳风”和“桃李月”是两个全新的组合意象,极有情致,请分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鉴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感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令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音乎   师:学习
B.是故贵无贱 无:无论,不分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惑:疑惑
D.君子不齿   齿:并列、排列
【小题2】下列句子不属于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提出论点,接着明确教师职能,再分析从师的重要性,最后论证出择师标准,这都是从正面进行论述。
B.第一段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择师标准,阐明了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C.第二段中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D.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反复论述,辅之以感叹句,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相关问题。
送田明府归终南别业
韩翃
故园此日多心赏,窗下泉流竹外云。
近馆应逢沈道士,比邻自识卞田君。
离宫树影登山见,上苑钟声过雪闻。
相劝早移丹凤阙,不须常恋白鸥群。
【小题1】同为送别诗,与柳永的《雨霖铃》相比,两诗描写离别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小题2】本诗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梦李白(其二)   杜南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意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贯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见浮云面念游子,通过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想念之情。
B.“告归”两句,写李白的神态,”江湖”两句写诗人劝李白同有制廷,不要浪进江湖。
C.诗中从各个侧面封画了李白的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间,其情可感,如在眼前。
D.诗歌通过对梦境的描述,反映出李自这位才华横做的诗人对不幸命送的不平之气。
【小题2】全诗体现了诗人与李白怎么样的关系?请简要概括说明。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山中酬杨补阙见过
钱起
日暖风恬种药时,红泉翠壁薛萝垂,
由溪鹿过萏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
青琐同心多逸兴,春山载酒远相随。
却渐身外牵缨冕,未胜杯前倒接篱
[注]①此诗作于钱起在大历年间为朝官计,此对诗人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青琐:指官廷。③仕宦的代称。④接篱:古代的一种头巾。《晋书•山简传》:“简每出嬉游,多之池上,置酒辄醉,时有童儿歌日:‘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因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时时能骑马,倒著白接篱。’”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本诗诗题中的“酬杨补阙见过”,意为诗人感谢杨补阙拜访自己而作诗相答。
B.首联上句点明春日时分,下句泛写山景;营造出清幽、温馨、恬淡的意境。
C.颔联与杜甫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D.本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怀;全诗语言清新浅远,自然脱俗,有王维之风。
【小题2】颈联、尾联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代    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
B.“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心上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
C.“月如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有情人的不得相会。
D.芭蕉的绿叶展不开丁香的花蕾,指丁香花尚未绽放,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
E. 本诗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用芭蕉与丁香作比,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对情人的思念。
【小题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袁昂,陈郡阳夏人。年十五,父抃死。昂号恸呕血,绝而复苏,更制服,庐于墓次。昂后与从兄彖同见从叔司徒粲,粲谓彖曰:“其幼孤而能至此,故知名器自有所在。”齐初,起家王俭镇军府功曹史。俭时为京尹,俭于后堂独引见昂,谓昂曰:“卿必居此。”累迁秘书丞,黄门侍郎。丁内忧去职。服未除而从兄彖卒。昂幼孤,为彖所养,乃制期服。人有怪而问之者,昂致书以喻之曰:“尔来三十余年,从兄怜爱之至,无异于已。此恩此爱,毕壤不追。”服阕,除右军邵陵王长史。永元末,义师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降款,昂独拒境不受命。高祖手书喻曰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昂答曰:“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后建康城平,昂束身诣阙,高祖宥之不问也。天监二年,以为后军临川王参军事。昂奉启谢曰:“臣东国贱人,学行何取,推恩及罪,在臣实大,敢乞辞之。”不许。六年,征为吏部尚书,累表陈让,徒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十四年,马仙琕破魏军于朐山,诏权假昂节,往劳军。普通三年,为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给鼓吹,给亲信三十人。五年,加左光禄大夫,增亲信为八十人。大同六年,薨,时年八十。初,昂临终遗疏,不受赠谥,并敕诸子不得立志铭。复曰:“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恩,遂得全门户。以此阖棺,无惭乡里。”诏谥曰穆正公。
(节选自《梁书·袁昂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B.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C.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D.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内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B.吏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诏”表示帝王对臣民的命令,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制、诰、敕、谕等。
D.谥,是人死之后他人给予死者的一种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昂事亲至情。袁昂因父亲离世悲痛欲绝,哀毁过礼,筑庐为父服丧;从兄袁彖又不幸去世,袁昂感念他三十多年的抚育之恩,于是为他着期服守丧。
B.袁昂备受期许。堂叔袁粲认为袁昂年幼丧父却能做到尽心服丧,他日必能获取功名:王俭也因此认为,终有一日袁昂必定可以成为和自己一样的官员。
C.袁昂深受器重。袁昂降梁之后,深受信任,曾代高祖持节前去犒劳军队;他屡受提拔,仕途亨通,高祖还赐他鼓吹的仪仗,并给予他护卫数十人。
D.袁昂谦卑低调。梁高祖命他参谋军务,袁昂认为自己是前朝罪臣,学问品行不佳,婉言谢绝;他临终时上书表示不愿接受追赠和谥号,告诫诸子不立墓志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
(2)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思,遂得全门户。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1]
(唐)韦应物
江汉[2]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3]
注:(1)淮上:淮河边。 (2)江汉:此指流经梁州一带的汉水,即题目所说“梁川”。(3)秋山:韦应物《登楼》有云秋山之貌,“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可与此句相参。
【小题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遥想昔日在江汉客居时,与朋友常常相聚并扶醉而归的情景。“每醉还”突出了二人相处的融洽、欢畅。
B.离别后二人如浮云般漂泊不定,岁月如流水般倏忽而逝。诗人借“浮云”、“流水”抒发了自己与友人一别十年的感伤。
C.尾联写二人在淮上重逢后的问答。一问为何不归故乡;一答因为淮上有秋山,表达了因山长水远,无法归乡的无奈。
D.诗人在淮上遇见了十年前于梁川江汉一带有过交往的故人,有感而发,写下此诗。诗歌自然流畅、情深韵远。
【小题2】“情如旧”、“鬓已斑”,今日相逢欢笑如旧,人已鬓发斑白。诗人借对比抒情。下列诗句没有采用“对比”手法的一项是( )
A.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B.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D.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小题3】阅读以下两首现代诗,比较其中“流水”意象与《淮上喜会梁川故人》中的“流水”意象的异同。
寄流水
卞之琳
从秋街的败叶里
清道夫扫出了
一张少女的小影;
是雨呢还是泪
朦胧了红颜
背面却认得清
“永远不许你丢掉!”
多少未发现的命运呢?
有人会忧愁。有人会说:
还是这样好——寄流水。
幻想与梦
顾城
我在时间上徘徊,
既不能前进,也不想
后退。
挖一个池沼,
蓄起幻想的流水。
在童年的落叶里,
寻找金色的蝉蜕。
让阳光和月色,
把将来与过去融合,
像闪电礼花惊碎夜空,
化为奇采的光波。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