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⑴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______之情。
⑵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⑴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______之情。
⑵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 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②抗 疏:指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进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为了抒写诗人的心境,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各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说明。
【小题3】诗中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 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②抗 疏:指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进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风萧瑟,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秋兴》为诗人旅居夔州所写。 |
B.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 |
C.连续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旧泛着小舟在江州漂流,燕子依旧展翅飞来飞去。 |
D.全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以动衬静,这种静带给人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的心绪。 |
【小题3】诗中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沈瑀字伯瑜,吴兴武康人也。父昶,事宋建平王景素。景素谋反,昶先去之,及败坐系狱。瑀诣台陈请得免罪,由是知名。齐尚书左丞殷沵与语及政事,甚器之,谓曰:“观卿才干,当居吾此职。”司徒竟陵王子良闻瑀名,引为府行参军,领扬州部传从事。时建康令沈徽孚恃势傲瑀,瑀以法绳之,众惮其强。子良甚相知赏,虽家事皆以委瑀。子良薨,瑀复事刺史始安王遥光,尝使送人丁,速而无怨。乃令瑀专知州狱事。明帝使瑀筑赤山塘,所费减材官所量数十万。帝益善之。为建德令,教人一丁种十五株桑、四株柿及梨粟,女子丁半之。人咸欢悦,顷之成林。随陈伯之军至江州。会梁武起兵围郢城瑀说伯之迎武帝伯之泣曰余子在都瑀曰不然人情匈匈皆思改计若不早图众散难合伯之遂降。及帝即位,时天下初定,陈伯之言瑀催督运输,军国获济。帝以为能。以母忧去职,起为余姚令。县大姓虞氏千余家,请谒如市,前后令长莫能绝。自瑀到,非讼诉无所通,以法绳之。县南又豪族数百家,子弟纵横,递相庇荫,百姓甚患之。瑀召其老者为石头仓监,少者补县僮,皆号泣道路,自是权右屏迹。瑀初至,富吏皆鲜衣美服以自彰别,瑀怒曰:“汝等下县吏,何得自拟贵人!”悉使著芒屦粗布,侍立终日,足有蹉跌,辄加榜捶。瑀微时尝至此鬻瓦器,为富人所辱,故因以报焉。后为信威萧颖达长史,瑀性屈强,每忤颖达,颖达衔之。天监八年,因入咨事,辞又激厉。颖达作色曰:“朝廷用君作行事邪?”瑀出,谓人曰:“我死而后已,终不能倾侧面从。”是日于路为人所杀,多以颖达害焉。子续累讼之。遇颖达寻卒,事不穷竟。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六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建康令沈徽孚恃势傲瑀,瑀以法绳之,众惮其强。
(2)后为信威萧颖达长史,瑀性屈强,每忤颖达,颖达衔之。
沈瑀字伯瑜,吴兴武康人也。父昶,事宋建平王景素。景素谋反,昶先去之,及败坐系狱。瑀诣台陈请得免罪,由是知名。齐尚书左丞殷沵与语及政事,甚器之,谓曰:“观卿才干,当居吾此职。”司徒竟陵王子良闻瑀名,引为府行参军,领扬州部传从事。时建康令沈徽孚恃势傲瑀,瑀以法绳之,众惮其强。子良甚相知赏,虽家事皆以委瑀。子良薨,瑀复事刺史始安王遥光,尝使送人丁,速而无怨。乃令瑀专知州狱事。明帝使瑀筑赤山塘,所费减材官所量数十万。帝益善之。为建德令,教人一丁种十五株桑、四株柿及梨粟,女子丁半之。人咸欢悦,顷之成林。随陈伯之军至江州。会梁武起兵围郢城瑀说伯之迎武帝伯之泣曰余子在都瑀曰不然人情匈匈皆思改计若不早图众散难合伯之遂降。及帝即位,时天下初定,陈伯之言瑀催督运输,军国获济。帝以为能。以母忧去职,起为余姚令。县大姓虞氏千余家,请谒如市,前后令长莫能绝。自瑀到,非讼诉无所通,以法绳之。县南又豪族数百家,子弟纵横,递相庇荫,百姓甚患之。瑀召其老者为石头仓监,少者补县僮,皆号泣道路,自是权右屏迹。瑀初至,富吏皆鲜衣美服以自彰别,瑀怒曰:“汝等下县吏,何得自拟贵人!”悉使著芒屦粗布,侍立终日,足有蹉跌,辄加榜捶。瑀微时尝至此鬻瓦器,为富人所辱,故因以报焉。后为信威萧颖达长史,瑀性屈强,每忤颖达,颖达衔之。天监八年,因入咨事,辞又激厉。颖达作色曰:“朝廷用君作行事邪?”瑀出,谓人曰:“我死而后已,终不能倾侧面从。”是日于路为人所杀,多以颖达害焉。子续累讼之。遇颖达寻卒,事不穷竟。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六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梁武起兵/围郢城/瑀说伯之迎武帝/伯之泣/曰/余子在都/瑀曰不然/人情匈匈/皆思改计/若不早图/众散难合 |
B.会梁武起兵围郢城/瑀说伯之迎武帝/伯之泣曰/余子在都/瑀曰/不然/人情匈匈/皆思改计/若不早图/众散难合 |
C.会梁武起兵/围郢城/瑀说伯之迎武帝/伯之泣曰/余子在都/瑀曰/不然人情匈匈/皆思改计/若不早图/众散难合 |
D.会梁武起兵围郢城/瑀说伯之迎武帝/伯之泣曰/余子在都/瑀曰不然/人情匈匈/皆思改计/若不早图/众散难合 |
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一般有关联。 |
B.领,为“兼任”之意,一般指兼任较大官职。行、权、署等也有此意。 |
C.母忧,指遭遇母亲丧事,子女要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应考。 |
D.权右,古代尊崇右,以右为尊贵的地位,所以,旧指势力强大的家族。 |
A.沈瑀勇气过人,陈请救父。他父亲受萧景素牵连被定罪拘囚。沈瑀到官署为父申诉,使之得以免罪,并因此闻名。 |
B.沈瑀才干卓越,为政有方。“送人丁”快而无怨,“筑赤山塘”节省费用数十万,“催督运输”使军国都能获益。 |
C.沈瑀法令严明,不畏权贵。做余姚令时,畅通诉讼之路,抑制豪强,让其老少服役,使“权右屏迹”,解百姓之患。 |
D.沈瑀坚持正义,死而后已。他趁着入府商议事情,言辞激切严厉,得罪萧颖达,后来在路上被萧颖达暗中派人杀害。 |
(1)时建康令沈徽孚恃势傲瑀,瑀以法绳之,众惮其强。
(2)后为信威萧颖达长史,瑀性屈强,每忤颖达,颖达衔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各题。
新安道中玩流水
吴融
一渠春碧弄潺潺,密竹繁花掩映间。
看处便须终日住,算来争得此身闲。
萦纡似接迷人①洞,清冷应连有雪山。
上却征车再②回首,了然尘土③不相关。
[注]①人,一作“春”。②再,一作“更”。③土,一作“世”。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尾联有何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新安道中玩流水
吴融
一渠春碧弄潺潺,密竹繁花掩映间。
看处便须终日住,算来争得此身闲。
萦纡似接迷人①洞,清冷应连有雪山。
上却征车再②回首,了然尘土③不相关。
[注]①人,一作“春”。②再,一作“更”。③土,一作“世”。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扣题,写春水之色、声以及从竹间花下流过的状态,蕴涵诗人喜爱之情。 |
B.颔联写玩水而兴叹:如此佳处,须终日在此为好,可惜自己未有长久的清闲。 |
C.诗的语言表达准确、贴切,如“须”字,语气坚定,“争”字表明了诗人的心态。 |
D.诗中以写实的笔法描写了流水曲折、清冷之状,突出了流泉江水之境的圣洁。 |
古代诗歌阅读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元和十年(815年)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今江西九江)。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请结合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元和十年(815年)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今江西九江)。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的是江南鄱阳湖的早春,诗中选景构图,处处透着“早”意,绘形绘色地写出了南湖早春妩媚可人之态,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
B.“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是蒙冤被贬、衰病不堪的诗人在爽心悦目的早春景色面前,思前瞻后所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叹息。 |
C.“乱点碎红山杏发”一句中的“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具有画面感。 |
D.颔联中的“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蘋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蘋的茂盛。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独坐杜甫
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
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
沧溟服衰谢,朱绂负平生。
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
注:这首诗作于764年秋,当时杜甫漂泊西南,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羽翮:羽毛。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尾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独坐杜甫
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
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
沧溟服衰谢,朱绂负平生。
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
注:这首诗作于764年秋,当时杜甫漂泊西南,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羽翮:羽毛。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表明诗人此时已入暮年,愁绪满怀,他背对孤城,倚杖而坐,孤单落寂。 |
B.“朱绂”,指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诗中指做官,和“白首”一样都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
C.诗中写“江”“天”“沧溟”,交代了所处环境,意境雄浑,感情深沉,符合诗人一贯的沉郁顿挫风格。 |
D.这首诗写了作者秋日独坐所见之景及其丰富的内心感受,景中寓情,情中有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①。
(注释)①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见落日而北望国都临淄,想到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小题1】对于本诗内容与写作技巧的理解,下列解说中错误的一项是
【小题2】诗人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概括。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①。
(注释)①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见落日而北望国都临淄,想到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小题1】对于本诗内容与写作技巧的理解,下列解说中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影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来代指碧绿的江水,流露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
B.颈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但将酩酊酬佳节”一句,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
C.尾联用典,由登临的齐山想到景公的牛山坠泪,他与齐景公有同感,却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
D.本诗反映古人重阳节登高、赏菊、饮酒的风俗,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比,本诗情感更丰富。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孝慈,扶风人也。孝慈少沉谨,有器干,美容仪。周初为中侍上士,后拜都督,聘于齐,以奉使称旨,迁大都督。其年又聘于齐,还授宣纳上士。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高祖受禅,进爵安平郡公,拜太府卿。于时王业初基,百度伊始,征天下工匠,纤微之巧,无不毕集。孝慈总其事,世以为能。俄迁大司农,待遇逾密。时皇太子勇颇知时政,上欲重宫官之望,多令大臣领其职。于是拜孝慈为太子右卫率,尚书如故。明年,上于陕州置常平仓,转输京下。以渭水多沙,流乍深乍浅,漕运者苦之,于是决渭水为渠以属河,令孝慈督其役。渠成,上善之。又领太子右庶子,仍判工部、民部二尚书,称为干理。先是,以百僚供费不足,台省府寺咸置廨钱,收息取给。孝慈以为官民争利,非兴化之道,上表请罢之,请公卿以下给职田各有差,上并嘉纳焉。开皇十八年,将废太子,惮其在东宫,出为浙州刺史。太子以孝慈去,甚不平,形于言色,其见重如此。仁寿初,迁洪州总管,俱有惠政,其后桂林山越相聚为乱,诏孝慈为行军总管,击平之。其年卒官。
(选自《隋书·卷四十六•列传第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子以孝慈去,甚不平,形于言色,其见重如此。
苏孝慈,扶风人也。孝慈少沉谨,有器干,美容仪。周初为中侍上士,后拜都督,聘于齐,以奉使称旨,迁大都督。其年又聘于齐,还授宣纳上士。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高祖受禅,进爵安平郡公,拜太府卿。于时王业初基,百度伊始,征天下工匠,纤微之巧,无不毕集。孝慈总其事,世以为能。俄迁大司农,待遇逾密。时皇太子勇颇知时政,上欲重宫官之望,多令大臣领其职。于是拜孝慈为太子右卫率,尚书如故。明年,上于陕州置常平仓,转输京下。以渭水多沙,流乍深乍浅,漕运者苦之,于是决渭水为渠以属河,令孝慈督其役。渠成,上善之。又领太子右庶子,仍判工部、民部二尚书,称为干理。先是,以百僚供费不足,台省府寺咸置廨钱,收息取给。孝慈以为官民争利,非兴化之道,上表请罢之,请公卿以下给职田各有差,上并嘉纳焉。开皇十八年,将废太子,惮其在东宫,出为浙州刺史。太子以孝慈去,甚不平,形于言色,其见重如此。仁寿初,迁洪州总管,俱有惠政,其后桂林山越相聚为乱,诏孝慈为行军总管,击平之。其年卒官。
(选自《隋书·卷四十六•列传第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
B.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
C.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
D.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
A.迁,古代多指调动官职,包括升、降、调三种情况,如迁授、左迁等均指贬职。 |
B.受禅,指王朝更迭时,新皇帝承受旧帝禅让的帝位,尧舜禅让是我国古代经典的传说。 |
C.廨钱,隋唐时期官府用以放债收息的公款,由各州令史负责,所收利息作为官员津贴。 |
D.东宫,因方位得名,一般指我国古代封建时期太子所居住的宫殿,也可借指太子本人。 |
A.苏孝慈颇具外交才能,曾两次奉命出使齐,皇帝十分满意并因此提拔了他。 |
B.苏孝慈军事才能出众,先从周武帝征齐,后接受隋文帝诏命,平定山越叛乱。 |
C.苏孝慈管理能力突出,隋文帝登基之初,由他总管从全国各地征召而来的工匠。 |
D.苏孝慈为官心系百姓,主动提出疏通渭水,并反对官民争利,对民施行惠政。 |
太子以孝慈去,甚不平,形于言色,其见重如此。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醉之乡,去中国不知其几千里也。其土旷然无涯,无丘陵阪险;其气和平一揆,无晦明寒暑;其俗大同,无邑居聚落;其人甚精,无爱憎喜怒,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其寝于于,其行徐徐,与鸟兽鱼鳖杂处,不知有舟车械器之用。
昔者黄帝氏尝获游其都,归而杳然丧其天下,以为结绳之政已薄矣。降及尧舜,作为千钟百壶之献,因姑射①神人以假道,盖至其边鄙,终身太平。禹汤立法,礼繁乐杂,数十代与醉乡隔。其臣羲和,弃甲子而逃,冀臻其乡,失路而道夭,故天下遂不宁。至乎末孙桀纣,怒而升糟丘,阶级千仞,南向而望,卒不见醉乡。武王得志于世,乃命公旦②立酒人氏之职,典司五齐③,拓土七千里,仅与醉乡达焉,故四十年刑措不用。下逮幽厉,迄乎秦汉,中国丧乱,遂与醉乡绝。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十数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嗟乎,醉乡氏之俗,岂古华胥氏之国④乎?何其淳寂也如是!予得游焉,故为之记。
(取材于王绩《醉乡记》)
(注释)①姑射:传说中的仙山名。②公旦:周公姬旦。③五齐(jì):古代按酒的清浊分为五等,称作“五齐”。④华胥氏之国:寓言中的国名,后作梦境的代称。
昔余尝至一乡,辄颓然靡然,昏昏冥冥,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心为之荒惑,体为之败乱。问之人:“是何乡也?”曰:“酣适之方,甘旨之尝,以徜以徉,是为醉乡。”
呜呼!是为醉乡也欤?古人不余欺也。吾尝闻夫刘伶、阮籍之徒矣。当是时,神州陆沉,中原鼎沸,而天下之人,放纵恣肆,淋漓颠倒,相率入醉乡不已。而以吾所见,其间未尝有可乐者。或以为可以解忧云耳。夫忧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夫果有其忧焉,抑亦必不解也,况醉乡实不能解其忧也。然则入醉乡者,皆无有忧也。
呜呼!自刘、阮以来,醉乡遍天下;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矣。昏昏然,冥冥然,颓堕委靡,入而不知出焉。其不入而迷者,岂无其人者欤?而荒惑败乱者,率指以为笑,则真醉乡之徒也已。
(取材于戴名世《醉乡记》)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放纵自己,颠倒黑白
【小题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②其不入而迷者,岂无其人者欤?
【小题5】王绩与戴名世笔下的“醉乡”各有什么特点?二人借此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醉之乡,去中国不知其几千里也。其土旷然无涯,无丘陵阪险;其气和平一揆,无晦明寒暑;其俗大同,无邑居聚落;其人甚精,无爱憎喜怒,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其寝于于,其行徐徐,与鸟兽鱼鳖杂处,不知有舟车械器之用。
昔者黄帝氏尝获游其都,归而杳然丧其天下,以为结绳之政已薄矣。降及尧舜,作为千钟百壶之献,因姑射①神人以假道,盖至其边鄙,终身太平。禹汤立法,礼繁乐杂,数十代与醉乡隔。其臣羲和,弃甲子而逃,冀臻其乡,失路而道夭,故天下遂不宁。至乎末孙桀纣,怒而升糟丘,阶级千仞,南向而望,卒不见醉乡。武王得志于世,乃命公旦②立酒人氏之职,典司五齐③,拓土七千里,仅与醉乡达焉,故四十年刑措不用。下逮幽厉,迄乎秦汉,中国丧乱,遂与醉乡绝。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十数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嗟乎,醉乡氏之俗,岂古华胥氏之国④乎?何其淳寂也如是!予得游焉,故为之记。
(取材于王绩《醉乡记》)
(注释)①姑射:传说中的仙山名。②公旦:周公姬旦。③五齐(jì):古代按酒的清浊分为五等,称作“五齐”。④华胥氏之国:寓言中的国名,后作梦境的代称。
昔余尝至一乡,辄颓然靡然,昏昏冥冥,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心为之荒惑,体为之败乱。问之人:“是何乡也?”曰:“酣适之方,甘旨之尝,以徜以徉,是为醉乡。”
呜呼!是为醉乡也欤?古人不余欺也。吾尝闻夫刘伶、阮籍之徒矣。当是时,神州陆沉,中原鼎沸,而天下之人,放纵恣肆,淋漓颠倒,相率入醉乡不已。而以吾所见,其间未尝有可乐者。或以为可以解忧云耳。夫忧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夫果有其忧焉,抑亦必不解也,况醉乡实不能解其忧也。然则入醉乡者,皆无有忧也。
呜呼!自刘、阮以来,醉乡遍天下;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矣。昏昏然,冥冥然,颓堕委靡,入而不知出焉。其不入而迷者,岂无其人者欤?而荒惑败乱者,率指以为笑,则真醉乡之徒也已。
(取材于戴名世《醉乡记》)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结绳之政已薄矣 薄:浅薄 |
B.盖至其边鄙 鄙:边界 |
C.仅与醉乡达焉 达:通达 |
D.率指以为笑 率:带领 |
A.醉之乡 故为之记 |
B.昔者黄帝氏尝获游其都 归而杳然丧其天下 |
C.怒而升糟丘 南向而望 |
D.夫果有其忧焉 而不知出焉 |
A.其寝于于,其行徐徐 他们睡觉很踏实,行走很悠闲 |
B.下逮幽厉,迄乎秦汉 向下传到周幽王周厉王,直到秦汉 |
C.酣适之方,甘旨之尝 畅快舒适的地方,可以尝到美味的地方 |
D.放纵恣肆,淋漓颠倒 |
【小题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②其不入而迷者,岂无其人者欤?
【小题5】王绩与戴名世笔下的“醉乡”各有什么特点?二人借此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郑明府贬岭南①
司空曙
青枫江色晚,楚客独伤春。
共对一尊酒,相看万里人。
猜嫌成谪宦,正直不防身。
莫畏炎方②久,年年雨露新。
(注)①唐德宗建中初年,司空曙被贬到长林(在今四川境内),郑明府被贬到岭南。司空曙在青枫浦(在今湖南省浏阳市南)与郑明府话别,并写下此诗。司空曙,广平(在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东南)人。②炎方:南方炎热地区。这里指岭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情绪不断发生变化。紧接着,情绪转为平静,起初诗人满怀伤感情绪,最后情绪转为乐观。
【小题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送郑明府贬岭南①
司空曙
青枫江色晚,楚客独伤春。
共对一尊酒,相看万里人。
猜嫌成谪宦,正直不防身。
莫畏炎方②久,年年雨露新。
(注)①唐德宗建中初年,司空曙被贬到长林(在今四川境内),郑明府被贬到岭南。司空曙在青枫浦(在今湖南省浏阳市南)与郑明府话别,并写下此诗。司空曙,广平(在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东南)人。②炎方:南方炎热地区。这里指岭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楚客”可特指屈原,这里也可指诗人自己。诗人客居异乡,因而以“楚客”称自己。“独”字表现出诗人孤寂的心境。 |
B.颔联描写了诗人与友人饮酒饯别的场景,从“共对”“相看”可以看出,二人友情深厚,在离别之际依依不舍。 |
C.颈联紧承颔联中的“万里人”来写,出句交代友人因他人猜疑、嫌怨而被贬,对句交代友人具有正直的品格。 |
D.这首诗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以“春”比喻前途,以“一尊酒”比喻友情,以“雨露”比喻朝廷的恩泽。 |
【小题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